《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腰機式

作者:宋應星 譯者:李淑芬

天工開物。(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47
【字號】    
   標籤: tags: , , ,

【編按】《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書中記述的許多生產技術,一直沿用到近代。先後有日、英、德、法、俄等譯本。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十八卷,並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圖,描繪了一百三十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特分節刊登,以饗讀者。

衣料第二‧腰機構造

織「杭西」、「羅地」等絹,輕素等綢,以及銀條、巾帽等紗,不必用提花機,只需用小機。織匠用一塊熟皮作靠背,他的力全在腰和臀部,所以叫腰機。各個地區織葛、苧麻、棉布的,都用這種織機。織出的布、帛更整齊、結實而有光澤,可惜至今還沒有普遍流傳。

天工開物。(公有領域)

原文

《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腰機式

凡織杭西、羅地等絹,輕素等綢,銀條、巾帽等紗,不必用花機,只用小機。織匠以熟皮一方置坐下,其力全在腰尻之上,故名腰機。普天織葛、苧、棉布者,用此機法,布帛更整齊堅澤,惜今傳之猶未廣也。

──轉自《新三才》

點閱【天工開物】相關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繅絲時必須用端正的獨頭繭,這樣絲的順序不會亂。如果有兩個蠶或四、五條蠶共同結的繭,需要挑選出來用作絲棉。如果用這種繭絲,繅絲會很粗。
  • 湖州的絲棉特別潔白、純凈,是因為造棉的手法巧妙。上弓操作時主要在於動作敏捷,帶水將絲棉打開。如果動作稍慢,水已流去,那麼絲棉結成塊就不能完全鬆開,看起來顏色也不純白。繅絲剩下的東西叫「鍋底棉」,把它裝入棉衣、棉被用來禦寒,稱為「挾纊」(指裡面裝有絲棉的衣或被)。製造絲棉所用的人工,比造繅絲多八倍有餘,勞動一日每人只能造四兩多絲棉。用這種絲棉墜打成線來織「湖綢」,價錢稍貴,用絲線在提花機上織出的產品叫「花棉」,價錢更貴。
  • 繅絲用的薪柴,要乾透不要有煙濕的氣味,這樣才不致損害絲的色澤。使絲質美好的辦法有六個字,一曰「出口乾」,是指在結繭時用炭火烘。一曰「出水乾」,是指在繅絲上車時在盆內裝四、五兩炭火,放在離大關車五寸遠的地方,當關車飛速轉動時,生絲藉助火溫邊轉邊乾,這就叫出水乾。
  • 將要織絲時,先要繞絲。在光線好的屋檐下把木架鋪在地上,木架上直插四根竹竿,稱絡篤。把絲圍繞在竹竿上,絡篤旁邊的立柱上,在八尺的高度上,用鐵釘釘上一根帶有半月形掛鈎的傾斜的小竹竿。把絲懸掛在半月形鉤內,手中拿住篗(繞絲棒),旋轉繞絲,為牽經、織緯做準備。小竹竿一端掛一個小石塊,作為活頭,斷絲時一拉繩子,掛鈎就下來了。
  • 絲在篗上繞好以後,就可以作經緯線了。經線用的絲較少,而緯線用的絲較多。每十兩絲,經線用四兩,緯線用六兩,這是大致的情況。供卷緯線用的篗(繞絲棒),要將上面的絲用水濕潤後,再搖卷緯車帶動錠子轉動。把絲繞在管上(竹管以小箭竹作成)。
  • 當絲線繞在篗(繞絲棒)上以後,便可以牽經準備開始紡織。在一根直竹竿上穿上三十多個小眼,眼內穿上竹圈,稱為溜眼。將這跟竹竿橫架在木柱子上,先將絲通過竹圈再穿過「掌扇」(分絲筘),然後纏繞在「經耙」(牽緯架)上。絲達到足夠長度時,就卷在「印架」(卷經架)上。卷好後,中間用兩根「交竹」(經線分交棒)把絲分為一上一下,然後插到梳絲筘內(此筘不是織機上的筘)。穿過梳絲筘後,把「的槓」與「印架」(卷絲架)相對拉開五至七丈遠。需要漿絲的現在可以漿絲,不需要漿絲的可以卷在槓上,即可穿綜織絲了。
  • 隱世2000年,在特殊的時代被重新發現,神祕的羊皮古卷,記載的是神的預言?為什麼教廷卻不敢承認它的存在?
  • 至今無解的神奇傳承,目不識丁卻能唱頌數百萬文字的英雄史詩。西藏說唱藝人的背後到底有什麼神力相助?
  • 蔓延中的疫情方興未艾,人類在力尋出路之餘,其實,還得回歸原點,重新審思自古以來瘟疫的真實面貌,才能找到正解良方。
  • 京劇《智取威虎山》是文革時期的八大樣板戲之一, 劇中的「座山雕」被描繪成一個盤據在東北深山裡的土匪惡霸,打家劫舍,無惡不作。然而他的原型謝文東卻是真正的抗日英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