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書法漫談(2)

王羲之《蘭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稱,序中表達了什麼生命精神內涵?(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971
【字號】    
   標籤: tags: , , , ,

二、唐代書法藝術風格

清代書法理論家梁巘(讀yǎn)在《承晉齋積聞錄》中提出「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態」的說法,是指書法特徵在不同時代各有千秋。所謂「唐人尚法」,是指唐朝的書法藝術一如盛唐氣象,重視法度,堂堂正正。

書法講究「法度」,「合法」才能「質美」。書寫的法度即創作過程中的形式和要求,是一種規矩,指按照文字特點及其涵義,以其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寫字,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法的美學觀要求書法創作要納氣韻於法度,融形質於神采,從而達到書法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結合。無論是用筆、結構和布局謀篇以及格調,都形成一種基本的創作規則和方法。卓越的書家總是善於在嚴格的法度之中自由馳騁並施展其創造才能,縱筆所如,即所謂「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

唐代各種書體在藝術風格上追求法度嚴謹、博大精深的境界。楷書發展於魏晉南北朝,成熟於唐代。隨著科舉在唐代的制度化,善楷書成為「身、言、書、判」的四條選士標準之一,楷書也隨著社會需要的背景和自身的發展規律逐步地法備體嚴,成為當時社會應用最廣泛的字體之一,是文人士子必須掌握的書寫技藝。唐代楷書堪為後世楷書的典範之作,留給後人豐碑巨制。

在唐太宗的影響下,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和薛稷「初唐四家」,他們的楷書風格都是以王羲之筆勢、筆法為基礎,又兼融漢魏碑文之法,提倡「沖和之美」「盡善盡美」的書法藝術審美標準,從而形成各自獨特的藝術風格,可謂「書至初唐而極盛」,開「唐書尚法」之先河。盛唐時期,以顏真卿為代表顏體楷書「正而不拘、莊而不險、博大精深、雄逸豪邁」的風格,形成為正統,把唐代書法的「尚法」藝術風格推向頂峰,《廣川書跋》評「魯公於書其過人處正在法度備存」。柳公權的楷書雄秀挺拔,法度完備,是繼顏真卿之後又一位唐代楷法的集大成者。

唐代行草書家的風格走向飛動飄逸,其書看似無序,線條與結構的空間伸縮力好像自由多變,不受約束,實際上一招一式無不法度謹嚴、規矩方正。其書不越度,處處都能體現出書法藝術所必不可少的規矩與法度,是在熟練掌握技法的基礎上達到的一種「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唐代隸篆能承秦漢之遺法,並將其發揚光大,形成或嚴整緊勁或遒勁圓活的風格。

因此,唐人各種書體皆筆法精熟,中正淳厚,大氣雄渾。唐文化的全面繁榮,大量佛道經典的謄抄,並且題寫碑文、寺廟宮觀名等;唐代格律詩的形成、書寫;科舉考試和官吏考核時在題材、技法等方面都有相當嚴格的規定,這些均要求必須遵照法度,這也為「尚法」書風的流行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唐代書法的法度追求最高、最嚴謹,其成就也是書法史上最頂峰的。(待續)

──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繪本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只要有圖,就能得到莫大的樂趣。(Fotolia)
    繪本看似很簡單,但是卻能改變大人的思維方式,只要無字繪本你都能接受,還能看出樂趣,就能變成一個非常懂得孩子心理的,很會和孩子相處的父母。
  • 「四時天氣促相催,一夜薰風带暑來」五月五,立夏了!在這樣的立夏時節要作什麼事呢?以下從中國的民俗、和四時養生概念提供一些參考。吃「立夏飯」、吃夏(蝦)麵、吃七家粥、喝七家茶都是帶有天人和合的民俗,還有「立夏補老爸」不只是迎夏天節氣,還有展現了人際人倫的好美德。夏天養生美顏要注意的事和顏色有關……
  • 今天立夏,中醫師吳明珠說,立夏後容易煩躁不安,養生重視靜養,不要大喜大怒。飲食則重清淡、粗糧,要多吃蔬果,綠色蔬菜、綠豆、芝麻、洋蔥都很推薦。
  • 「十德」一詞在古漢語中是固定詞組,而且是周禮中界定的詞彙,說黃庭堅有意去弄一個香十德更改周禮的內涵,可能性不大。因為連被歷代朝廷奉為至聖先師的孔子都說要:「克己復禮」(《論語》,大意:克制自己的慾望,按周禮的要求去做。)黃庭堅作為一名朝廷的官員如果有意去更改儒家經義,與周禮及孔夫子過不去,被人在皇帝面前奏上一本,那可不是辭官回家種田可以了事的,因為篡改經義或離經叛道在古代屬大罪。
  • 宋仁宗嘉祐三年,被譽為宋詩的開山祖師梅堯臣五十六歲生了一個兒子,在「三朝洗兒」的宴會上,歐陽修帶頭寫了一首洗兒詩,表達祝賀之意。
  •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輝煌燦爛的時代,是世界上聞名的天朝大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對外交往都得到充分的發展,文化領域內詩歌、書法、繪畫、音樂、舞蹈等藝術形式幾乎同時達到了全面繁榮的時期,成為各自發展史上的藝術高峰。此時期書法從進入普及、成熟到繁榮興盛的發展頂峰,在楷、行、草、隸、篆等各種書體中都出現了影響深遠的書家,眾派紛呈,書作浩繁,書學鼎盛。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在無神論者看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實在傳統文化裡,披露了很多人死後的去向,有的人甚至還去了天堂擔任神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新城(現杭州市富陽區一帶)秀才姚中。
  • 明朝時期,浙江嘉興府李定在人們眼中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卻不順利,十幾年屢考不中,就在他已經慢慢放下了對功名的執著時,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轉!他是怎麼積的陰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導子貢向前走——「貧而樂,富而好禮」。「貧而樂」,樂什麼?樂道。孔門弟子中有個典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既然顏回做到了,說明「貧而樂」的目標不是高不可攀、虛無縹緲的,這是勉勵子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