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國公民京獄日夜戴工字銬 加使館再探視

人氣 18946

【大紀元2017年05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唐青報導)加拿大駐華使館5月18日第二次探視在北京第一看守所關押的加籍富豪孫茜。孫茜因修煉法輪功2月19日在北京家中被中共警察綁架。5月5日至今仍戴著工字銬,吃飯睡覺都不解開。孫茜請加國使館向中共政府提請關注此事。

5月17日上午,北京第一看守所半月內第二次拒絕律師會見孫茜,引起家屬擔憂。妹妹孫贊隨即尋求加拿大使館的幫助。加拿大使館次日(18日)到第一看守所探視孫茜,時間持續1小時20分鐘。

據悉,孫茜在看守所一直被懲罰性地帶著手銬,包括吃飯睡覺。加使館官員探視前,她的手銬才被解除。一般的手銬中間帶有鏈條,手有一些活動空間,而給孫茜帶的是中間沒有鏈條的工字手銬,這種手銬使孫茜手部皮膚擦傷。孫茜腳上也被帶上了腳鐐,重約有十公斤。

戴工字銬的起因是,孫茜堅持修煉法輪功,並要求警察文明執法,惹怒了獄警。5月5日,律師會見後,一個男警察用力推搡孫茜讓她快走,繼而對孫茜大聲喝斥,叫她不要煉法輪功了, 孫茜說法輪功很好,修煉後身體健康了,她會堅持修煉下去。孫茜喊「法輪大法好」,並讓他文明執法,這個警察相當惱怒,把她推倒在地,並叫來幾個警察,四人把她按倒在地,向她臉上噴類似辣椒水一樣的東西。推倒時孫茜手臂被擦傷。然後孫茜被帶到一個監室,拷在椅子上,警察繼續向她噴那種辣椒水。

孫茜被關押在北京市第一看守所條件最惡劣的414監室,12人一個監室,監管人員還必須隨時能看到她,等於是「嚴管」。

孫茜白手起家,和丈夫沈廣仟是北京利德曼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夫婦倆同登胡潤中國富豪榜。

孫茜(左二)在妹妹孙贊(右二)的婚禮上。
孫茜(左二)在妹妹孙贊(右二)的婚禮上。(大紀元資料室)

2014年,孫茜身上患多種疑難疾病,因煉法輪功不翼而飛,自此堅定修煉。孫茜深知法輪功在中國遭受的不公正對待。她82歲的父親曾是一名機械工程師,因為修煉法輪功,被中共非法拘捕超過十次。2015年孫茜本人因為攜帶法輪功書籍和錄音資料在北京機場被抓,被非法拘留幾天。但這些都沒有影響她修煉的決心。

孫茜在看守所中向警察提出給她學、煉法輪功的自由,但警察不回應。孫茜5月初也曾經向外界呼籲,幫助她在失去自由期間,繼續享有每天學煉法輪功的權益;並早日促成對她的無罪釋放。 加拿大最大的報紙《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描述她是一個堅持不懈的人。

談到身體狀況,孫茜說,剛進看守所的時候進行過例常檢查, 20天左右的時間,每天會給她量血壓,驗尿,但沒有告知身體狀況,也沒有留下任何紙質說明。

孫茜轉告家屬不必擔心,修炼法輪功使她的心態變得堅強,她的精神很好,身體狀況也好。

孫茜妹妹向加拿大使館重複了家屬的三點要求:

1、恢復家屬委託的律師合法定期會見探視孫茜的權利,保證加拿大公民在中國的基本權利。

2、將加拿大使館官員第一次探視孫茜時,交第一看守所轉交的資料完整如數轉交孫茜。

3、保證孫茜能夠定期將自己在看守內的生活等情況以紙質文件等方式,請律師代轉或郵寄給家屬。

針對第一點,加拿大使館工作人員認為他們能夠正常探視,律師也應該可以探視了。針對第二點,孫茜至今沒有收到加拿大使館第一次轉交的資料,加使館人員也表示無奈,說這種情況時常發生。資料是關於加國使館可以為海外公民提供的服務內容。針對第三點,使館人員說在下次會見孫茜時會轉告她。

另外,使館人員重申加拿大對受虐待的指控是非常嚴肅對待的,使館會根據孫茜提供的信息,看下一步能幫她做什麼。對5月5號發生的事情,孫茜請使館向中共政府提請關注。

前環境部長、保守黨國會議員Peter Kent在5月9日加拿大國會山前的法輪功學員的集會中呼籲營救孫茜。(艾文/大紀元)
前環境部長、保守黨國會議員Peter Kent在5月9日加拿大國會山前的法輪功學員的集會中呼籲營救孫茜。(艾文/大紀元)

5月9日,十三位加拿大國會議員、二位前議員和法輪功學員在首都渥太華國會山前慶祝法輪功傳世25周年。五位議員點名呼籲營救孫茜,其中包括加拿大前司法部長考特勒(Irwin Cotler),前環境部長、保守黨國會議員肯特(Peter Kent),保守黨官方副司法評論員、議員Michael Cooper,國會議員Cheryl Hardcastle女士,綠黨領袖、國會議員Elizabeth May女士。

在慶祝活動前,多位議員和法輪功學員一道舉行新聞發布會,呼籲北京當局釋放孫茜,停止迫害法輪功。

孫茜2011年檔案照。(大紀元資料室)
孫茜2011年檔案照。(大紀元資料室)

責任編輯:孫芸

相關新聞
加拿大公民孫茜在北京被綁架
加拿大籍高管孫茜北京陷冤獄 母盼女歸
被中共監禁10週 加拿大公民孫茜籲國際營救
「追查國際」追查抓捕加拿大公民孫茜的責任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