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300問】

五世紀時怎樣過端午? 承上啟下源遠流長

作者:懷荏荏
端午龍舟競渡承傳了中華民族的古老文化。(陳仲明/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1641
【字號】    
   標籤: tags: , , , ,

端午節習俗展現古風貌

端午節在中華文化中起源甚為久遠,過節習俗也很多。今人過端午的習俗大多沿襲自南北朝時代,而南朝荊楚一帶的風尚很多又保留了周代的古風尚。

南朝時代端午習俗

南朝梁人宗懍的《荊楚歲時記》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專門記載古代歲時節令的專著,留下了不少珍貴風土記,可以看到南北朝當代的端午節俗和承襲的風俗來源或古代傳說。

「荊楚」的地域本指楚族或楚國,後來以楚國的境域約相當於古荊州,故而用以泛稱長江中游一帶。在魏晉南北朝時代,長江中遊一代已經是四通八達、四方湊會、人口聚集的繁華地區。《南齊書.州郡下》記載:「江左大鎮,莫過荊、揚。」所以《荊楚歲時記》呈現的節俗風物,很具有時代的代表性。並且通過《荊楚歲時記》的記載和流傳,許多原本只是荊楚地區地方性的節俗,也進而成為流行全中國的歲時節俗。

應節應景,先來說說南朝時代的端午節俗風物。

懸掛艾草戴艾虎  五綵絲繫臂

艾草是醫病良藥,而史料有載的第一位用艾葉治病的神醫,恰是鮑姑。(大紀元合成圖)
艾草是醫病良藥,而史料有載的第一位用艾葉治病的神醫是晉代的鮑姑。(大紀元合成圖)

端午節採艾懸門上以避邪氣習俗在晉周處《風土記》中已有記載。宗懍的曾祖父輩宗則在雞未鳴前趕早出門去採艾草,懸掛門楣上禳毒,尤其鍾愛「人形」的艾草:「見似人處,攬而取之」;而「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漸漸成為社會風尚,終於成為習俗,延續到後代。

也有將艾草紮成虎形,或用絲綢綾綵剪出虎形黏在艾草上戴在身上:「以艾為虎形,或翦綵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還有以五綵絲繫臂。名曰闢兵,令人不病瘟。」這種戴虎形艾、五綵絲闢瘟病的作法,也是現代人在端午戴艾草香包香囊的一種來源,古人對虎形的香包香囊的鍾情傳遞到今天!

菖蒲

菖蒲。 (容乃加)
日本仁愛賞的唐菖蒲。(容乃加/大紀元)

那時人作菖蒲酒,這種作法是遵照《大戴禮》所記載古俗:「以菖蒲或鏤或屑以泛酒」。

浴蘭湯

6月9日,韓國首爾南山韓屋村舉行端午節慶典千名中國遊客體驗韓國傳統文化與習俗。圖為用菖蒲水洗頭。(全景林/大紀元)
用菖蒲水洗頭。(全景林/大紀元)

除了用艾草禳毒,還以菖蒲入浴洗身,叫「浴蘭湯」,沿襲了戰國時代楚辭記載的風尚:「蓄蘭為沐浴。楚辭曰浴蘭湯兮沐芳華,今謂之浴蘭節。」蘭是「福蘭」也就是菖蒲的別稱。

划舟競渡

清緙絲龍舟競渡圖,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清  緙絲龍舟競渡圖,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划舟競渡紀念屈原、伍子胥。當時人用以競渡的是輕巧便利的「舸舟」,又稱「飛鳧」。「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並命舟楫以拯之。」競渡的規模很盛大,官人、知識分子和老百姓都聚集水邊觀賽。

而在東吳一地,競渡的習俗是在紀念伍子胥;在越國地域競渡的習俗則和越王勾踐有關,這些習俗都是上溯到戰國時代的歷史了:「東吳之俗,事在子胥,不關屈平也;越地傳云,起於越王勾踐,不可詳矣」。

吃粽子

《荆楚歲時記·第二部佚文輯錄》記載:「荊楚之俗,五月五日,民並斷竹筍為筒粽。」那是把米和餡料塞入竹筒的作法。

吃粽子的起源很早,另一南朝著作《續齊諧記》紀錄了端午吃粽子源自楚人殤祭屈原、把筒粽投水祭之:「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到了漢代,筒粽蓋上了楝樹葉並縛以五色絲繩,據說是來自屈原的託夢,因苦粽子爲水中蛟龍所竊,《續齊諧記》曰:「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當見祭甚善,但常所遺苦爲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采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囘依其言,世人作粽並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汨羅之遺風也。」

採雜藥鬥草

南朝人在當日除了起早採艾之外也有競採草藥、蓄藥以驅除毒氣保健的風俗,《荊楚歲時記》說這種風俗在三代之書《夏小正》中有記載:「是日競採雜藥。夏小正云,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

從採草藥而衍生出一種遊戲,叫做「蹋百草」。「端午,蹋百草,即令人有鬥百草之戲也」,可見南朝時人玩的「鬥草」遊戲也是承傳自前人的「蹋百草」遊戲。端午日採得百草歸大伙玩起遊戲,比賽多寡優劣,一來要識得採來的植物名稱,同時要具有名詞「對仗」的素養,比如這個說「我有狗尾草」,那個對上「我有雞冠花」;這個又說「我有君子竹」,那個又對上「我有美人蕉」,一來一往,真是養生又益智的全民文化遊戲。

從記載可以看到,五世紀左右南北朝時代,中國境內繁華豐盛的長江中遊一代端午節的節俗許多是承傳了三代的禮俗,大部分在現代社會還是延續著,真是承上啟下源遠流長,這也是傳統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的珍貴本色。@*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到了漢代及魏晉南北朝時代,印章的使用範圍更為擴大,印章藝術進入了一個繁榮的時代。開始,西漢印章承襲秦印製度,明顯的標誌是白文印用邊框,後來漸漸去掉邊框,在文字上也更方整、工致,表現出一種端正莊嚴的氣象,反映了漢代強大昌盛的威儀。到了東漢,由於手工業更為發達,印章製作趨於精緻。印章文字在摹印篆的基礎上,筆畫加以屈曲延伸,叫做「繆篆」。如果說把秦印的改革比喻為「品種的改良」,那麼漢印可說是這種「品種改良」結出的碩果。後來魏晉、南北朝的印章,基本上承襲漢印。不過,由於文字演變發展,隸書、楷書相繼出現後,人們對篆書的書寫距離遠了,所以印章中篆書的書法水平不及漢印。
  • 西安南郊發掘的一處南北朝墓葬裡,22日出土彩色女樂俑栩栩如生,其上盤高聳的髮式造型生動地透露出當時女子以戴假髮為時尚的資訊。
  • 自此以後,北方承平將近八十年,不僅國學、鄉學都比較南朝為完備,即私人講學的風氣,也是盛極一時。這個時候,正當南朝梁武帝提倡學校教育的時候,介於五、六世紀之間,我們若是統觀南北朝的教育,要算這個時期為最發達。
  • 現今有蹟可考日本的第一件書蹟《法華義疏》,是純粹中國風的書蹟,產生在七世紀初,帶有中國南北朝的書風。
  • 3個具有千年歷史和重要考古價值的南北朝時代彩繪石俑,最近在濟南出土。
  • 漢代宮廷舞的發展,為中國宮廷舞高潮的到來奠定了基礎。而介於這之間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則是高潮來臨前的準備階段。
  • 古來神傳文化世世代代的增益使得端午節俗非常豐富。在中華文化中端午節是三大傳統民俗節日之一,不僅在華人圈,包含韓國、日本等等早年受到中華文化浸潤之國都有端午節慶的習俗。中國古傳「菖蒲湯」驅瘟辟邪成了東亞文化圈的特色。
  • 中國古代宮廷怎樣過端午節?唐太宗御筆親書「飛白扇」贈予功臣司徒長孫無忌及吏部尚書楊師道,「庶動清風,以增美德」。在慶祝端午的宮中行事中,皇帝在端午日多會以「服翫相賀」,以隨身使用或游藝的小東西賞賜臣下。這個中華傳統文化影響了民間也影響了近鄰的韓國。
  •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端午節吃甚麼呢?粽子、鹹鴨蛋、皮蛋等陸續登場逐漸成為飯桌上的「常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