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隨心轉

作者:筱琳子
font print 人氣: 274
【字號】    
   標籤: tags: ,

希臘一直是我嚮往了好久的國度。終於成行後,雅典理所當然地成了第一站。朋友幾年前曾到此一遊,早從她口中略知一二。雖然已對這裡沒什麼期望,但還是忍不住要把它繫上邋遢髒亂的標籤。所幸在這逗留不久,第二天我們就前往邁泰奧拉出發去了。由於心急的關係,晨光曦微之際,我們就到了火車站。趁時間尚早,我迅捷上網搜尋一些相關資料。

不知何故,「邁泰奧拉」這個名字總給我一種剛中帶柔的韻味。原來,希臘語把它解讀成「懸在空中」的意思。據資料顯示幾百年前這裡不過是片汪洋。常年累月的地殼運動和海水衝擊才逐漸把它「變為」石林。

斜陽映照著佇立在月台上的我,把目光投向前方,我彷彿看到了邁泰奧拉那七折八繞的山路,深不可測的山谷,刀削般的懸崖峭壁,還有那股隱匿其間的孤絶氣息。回望自身,我們好像都對外面的世界充滿無限憧憬與遐想,至於現狀,怎麼看都不甚滿意似的。這好比老太太的故事。話說她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賣傘,小兒子賣太陽帽。陽光普照的時候,她就擔心著如果大兒子的傘賣不出去的話怎麼辦?下雨天的時候,她又怕小兒子沒生意而憂慮重重。

我們常想:「小時候多好,無憂無慮,自由自在。」只是一個冰淇淋、一個巧克力、一個氣球,就樂不可支。當時的我們,怎麼都傻憨憨的。不開心的回憶,好像都沒有;「未來」為何物,更懵然無知。是不是因為這樣,也就變得特別享受「當下」了?而越長越大後,慾望越來越多,就這樣被一種營營逐逐的生活模式牢牢困住。殫精竭慮,馬不停蹄,只為了一個又一個的目標?!因而,兒時常有的美好感覺什麼時候經已慢慢消失殆盡了。

交纏於忙茫盲之餘,我們也就忘了,原來惱人的事換個角度看,往往有不同的心情體會。有句名言:「境隨心轉則悅,心隨境轉則煩」。有時候,單純享受當下,把心安頓好就好,不是嗎。(本文限網站刊登)

希臘的火車站。(筱林子提供)
希臘的火車站。(筱林子提供)

──轉自作家筱琳子臉書

(點閱【筱琳子】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傳統中最早的藝術學校是一五六二年時,喬治‧瓦薩裏(Giorgio Vasari,一五一一~一五七四年)在佛羅倫斯所創建的藝術學院(Accademia dell' Arte del Disegno),學生們在學院裡學習繪畫技巧,包括解剖學和幾何學。十年後另外一間學院:聖路卡學院(Accademia di San Luca)在羅馬創立。和佛羅倫斯的藝術繪畫學院相較,聖路卡學院較偏重教育和藝術理論。
  • 「我作為一個篤定的唯物主義者走進她的家門,並不相信死後還有生命。現在,我要說,我相信了。展現給我的真相,讓我不再有任何懷疑。」——理查德.霍奇森博士(Richard Hodgson,1855–1905,劍橋大學講師,著名「打假者」)
  • 如果說,能把愛好當作職業是件讓人幸福的事情,那EMMETT LONDON的創始人、襯衫設計師羅伯特Ÿ艾梅特(Robert Emmett)就是這幸福人群中的一位了。羅伯特兒時的夢想就是製作襯衫,而且還要製出前人未做過的、給人帶來輕鬆和歡悅的襯衫。
  • 正史中所記載的事,則字字句句皆可考證,無一事為虛構,無一事是杜撰。史官(或史家)對歷史的詳實記錄的正史,有別於古代私家野史編撰的史書。《史記》至《明史》二十四部正統紀傳體史書為正史。現且從正史中所記載的事例來看下:有神論和無神論,有鬼論和無鬼論,孰真孰假?1、不信鬼被鬼嚇死;2、仗勢奪田殺人,鬼魂索命。
  • 唐代書法藝術不僅給人們留下一幅幅令人景仰的筆墨寶卷,更重要的是給人們留下了珍貴無比的精神財富。書家們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無不體現出其高潔的人品,而崇高的信仰和正信是其成就的關鍵。
  • 1785年,羅浮宮沙龍展開幕了,瑞典畫家維特穆勒焦慮中等待著。他繪製的一幅巨大的肖像畫,將會被展示在一個尊貴的重要位置;因為他畫的不是別人,正是當時的王后—瑪麗‧安托奈特!
  • 人們都說旅行不過是為了尋找自己。湖光山色就是有股天然的魅力,讓我們不自覺慢下來。細品慢的滋味,感受慢的奢侈,體悟慢的智慧,再慢慢讓歲月把它淬鍊成精緻的人生觀。
  • 今後願你懷揣小小夢想,抱持堅定意念,秉著寬闊胸懷和求實態度,在自己的路上專注地、持續地走著,定能生輝。
  • 作者的女兒身穿「坦」字毛衣。(曾錚提供)
    我把「土」字邊的字扒了個遍,最後選了「坦」字作為女兒的名字。希望孩子一 生「平坦」、爲人「坦率」、「坦誠」、「坦蕩」。
  • 這世界也許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複雜,有時候一釐米的富餘就足以讓我們暢通無阻。出現的許多問題,恰恰是因為我們沒有看到那一釐米的差距而想當然地行事。要想發現那一釐米的差距,首先要做到的便是摒棄先入為主的判斷,尊重事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