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筆記(二)

作者:曾錚
馬王堆出土道德經竹簡,漢朝,河南省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05
【字號】    
   標籤: tags: ,

「文化」正解

「文化」二字,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運用是如此廣泛,以至於我們似乎已經無需思考,便人人知道這個詞意味著什麼了。

按大陸辭典的解釋,「文化」有三個內涵:
1、考古學上指同一歷史時期的遺跡、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製造技術等是同一種文化的特徵,如「仰韶文化」。
2、人類所創造的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
3、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

台灣教育部國語辭典中,「文化」的內涵則爲:
1、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總成果。包括宗教、道德、藝術、科學等各方面。
2、文治教化。

從大陸與台灣對「文化」的不同解釋中,已經可以看出一些基本的區別。比如,大陸的「文化」中,已經沒有了「宗教」和「道德」,也不提「文治教化」,只提「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

也就是說,在中國大陸,「文化」已基本成爲考古「遺跡、遺物」所體現的表面特徵,人類所擁有的各種「精神財富」以及人對知識、文字的掌握及運用能力。

而在台灣,「文化」的內涵則仍然包括了「宗教」與「道德」,以及「文治教化」的部分。

可見,對「文化」二字的理解,絕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事情,它體現出遠超於我們一般所理解的「文化」層面的東西,而觸及到更加深層的對「天」與「人」根本的認識,以及如何根據這種根本認知而規範人類的文明、制度、行爲,乃至人類社會的一切的問題。

大紀元的《【中國歷史正述】導論之三:文化正義》,就從人類起源的源頭,從宇宙觀的高度和基點出發,對「文化」二字正的含義,提出了不同於我們現在在辭典中能夠查到的定義。

總結下來的要點是:

1、「文化」的內涵,不應該是西方「人類學」學者在簡陋的進化論假說上,提出的對人類歷史上精神與物質產品表面的、描述性的界定,也不是西方詞彙「Culture」所能涵蓋的。

2、漢字的來源與世界上所有其他語言都不一樣,內涵更爲深遠博大。而「文化」一詞,實際上包括了「文」與「化」兩層含義。

3、就「文」而言,既有「天文」,亦有「人文」。

4、「神跡直接顯現,或天道、神意通過陰陽生剋變化的天象顯現,謂之『天文』」。

5、「聖人秉承天命把這種天文明示、演示給人,成為人的思維方式、信仰、思想、行為,乃至最表面基本人倫、行止規範、典章制度等等,謂之『人文』」。

6、而「化」則可理解爲,「觀摩和順應天文(天象),可以瞭解天意,以順應天道、天時和天象的變化;推行和學習人文,可以教化、成就天下眾生,生生不息而基奠成連綿不絕的文化傳統,成就各代文明。」

「鑑於此,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文化的根本源頭是天理至道,即神傳。文化,是上天與神的系統安排與教化過程及其成就與展現。其關鍵的功能和奠定的目的,在於成就『天人合一』的人文教化,使人最終能循之而找到真正能帶人返本歸真的道理、天法,成為明白、順應、同化於不同層面天理、大道的人。」

如此,用更淺白的語言講,「文化」是神顯示給人的天機,再通過聖人、修道者、修佛者等,在參悟天機、天命的基礎上,由聖人、覺者,或「各代君王帶領其朝之王侯將相、才子佳人、各層文化菁英,在人間系統演繹、成就各代文明與歷史教訓」,在演繹和成就的過程中,自然也在教化人類,同時衍生出「歷朝歷代文明產品,即人文產品,包括:思想、宗教、文學、藝術、服飾、建築、民俗等」。

筆者很早就發現、就感覺到,中華傳統文化,跟今天從西方傳來的「科學」完全是兩個不同的體系。

筆者在大學與研究生時代曾苦苦鑽研佛經、《道德經》、《易經》等等,想找出那些書中所蘊含的關於宇宙真相和真理的密碼,然而卻不得其門而入。

現在想來,其根本原因,在於我當時還未能從上述高度來看待和理解「文化」,特別是中華傳統文化。雖然憑直覺認爲宇宙中應該有一個統一及最終、最高的真理,但卻仍然未敢去想,宇宙空間中有更高的生命與智慧,在安排、看護著人間的一切,甚至親自下世,開創、演繹人類的文明並教化衆生,以便有一天,能夠帶領同樣從高層空間中下世歷練的生命重返天國家園……

如果能從這個層次和角度來看「文化」,一切便都豁然開朗,水到渠成,圓轉如意,胸中再無疑問與死結。@#

──轉自作者博客

(點閱讀史筆記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舜對禹說:「請你也對我提些建議吧。」禹鞠躬作揖說:「帝啊,您在上位,皋陶陳謀在下,這樣就已經非常完美了,我還有什麼建議可提呢?我只想每天認真把事做好。」皋陶故意向禹問說:「怎樣才是認真做事呢?」
  • 後世很多人一提及秦始皇,便想到「焚書坑儒」,並將其當作秦始皇殘暴,毀壞歷史、文化之所謂依據,不知真正準確史實。為正視聽,還原歷史真貌,本節將細述「焚書坑儒」史實、原委及意義。
  • 赤壁之戰,曹操軍中疾疫大興,致戰力大損,凱風突自南來,助成焚如之勢,天實為之,豈人事哉!曹操曾與孫權書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雖天公不作美,拒讓曹操跨越江南一步,但大英雄笑談雄兵百萬,叱詫風雲之霸氣,不得不讓後人欽佩。
  • 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山河雖好非完璧,不信黃金是禍胎。
  • 中國的歷史,深遠而浩大。對歷史的書敘與界說,也是紛繁而龐雜。我們在此努力要做的,乃是應天時所之,盡綿薄之力,正述中國歷史,即用神傳文化史觀,光明、正面地書述華夏五千年輝煌歷史與傳統文化的概觀。
  • 一談到「神」、「上帝」,很多人會聯想到西方基督教等宗教中各自強調的唯一的「神」(God)的概念。其實中華民族是最敬神、愛神的民族。歷史上,從創世的盤古,造人的女媧,飛昇的大道,得道的真仙,修出三界的羅漢,大慈大悲的菩薩,普度眾生的佛陀,乃至天地山川,聖賢英魂,茫茫神州大地,可謂萬物有靈。
  • 文化,在現代人的概念中,是Culture的對應詞彙。這種對應始於日本學者。Culture的字源,有「耕作、培育」諸義。因而日本學人在其西化過程中,斷章取義地借用了中文古籍中的一些表述,將「文」與「化」二字聯用,作為和化漢字譯文詞語中Culture的專譯名詞。清末民初,西風東漸,當時的中國學人套用了這一翻譯而沿用下來。
  • 凡是能結織花的紋樣的工匠,心思最為精細巧妙。無論畫師先將什麼樣的圖案在紙上畫出,結織花的紋樣的工匠都能用絲線按照畫樣仔細量度,精確細微地算計分寸而編結出織花的紋樣來。織花的紋樣張掛在花樓上,即便織工不知道會織出什麼花樣,只要穿綜帶經,按照織花的紋樣的尺寸、度數,提起紋針,穿梭織造,圖案就會呈現出來了。
  • 將蠶絲穿過綜再穿過織筘,需要四個人前後排列坐著操作。掌握穿筘的人手握筘鉤先穿過筘齒中,等對面的人把絲遞過來準備接絲。等絲經過筘後,就用兩個手指捏住,每穿好五十到七十個筘齒,就把絲合起來編一個結。絲之所以能夠不亂,其中的奧妙全在將絲分開的交竹上。如果是接斷絲,就把絲一拉就伸長幾寸。打上結後,仍會回縮到原來的長度,這是利用絲本身就具有彈性的巧妙。
  • 老話講「妖不勝德」,在《西遊記》中,作者對一些小妖出場的描述也很真實生動且耐人思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