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當皇帝要當總編的昭明太子(一)

作者:佟仁
font print 人氣: 3317
【字號】    
   標籤: tags: , , , ,

題記:梁太子蕭統,是梁武帝蕭衍之長子。他在31年的人生中,似乎從沒想去繼承皇位,而是召集一批志趣相投的文人,匯集古今三萬卷書籍,全神貫注地編選了中國第一部詩文總集。

時至北宋年間,民間尚傳曰:「文選爛,秀才半。」1400多年後的今天,也有文人慨歎:如果在中國文化的典籍中缺少了這部《文選》,古代的秀才們該用什麼來做科舉考試的「教材」?

公元501年10月,襄陽城已是一派濃濃的秋色。漢水的顏色變得凝重,道路的兩旁已是落葉繽紛。但與大自然的肅殺形成鮮明的反差,城中的氣氛顯得格外熱烈。

原來是襄陽前太守蕭衍即將在建康稱帝,消息不脛而走。雖然蕭衍並不是襄陽人,但他在這裡待了很長的年頭,百姓對他十分熟悉。他能文善武,才德俱佳,主政時造福一方,很受襄陽人的擁戴。

更讓人們奔走相告的是,還有好事成雙。那邊,蕭衍將在建康登上皇帝寶座;這邊,蕭衍在襄陽城裡的丁妃又為他生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兒子。

蕭衍自從離開了蕭子良的幕府出任邊將,多年戎馬倥傯,整天籌劃著軍國大計,也就顧不上照顧家庭。後來在襄陽起兵,打到了京城建康,終算奠定了大業。

真是白駒過隙,彷彿才打個盹兒,人卻已經到了中年,蕭衍很自然地想起了自己膝下無子。因此,當襄陽舊府的家人將喜訊報到建康尚書府時,甭提蕭衍有多高興。

當前來報信的人鼓動他慶賀一番,生性簡樸的蕭衍破天荒地同意。於是,家人們忙裡忙外地張羅著,府中充滿了喜慶的氣氛。消息早在建康城中傳開,故吏門客俱來助興。

此時,齊室氣數已盡,蕭衍眾望所歸,已是南朝公認的政治新星。因此,一聽說蕭衍生兒子,那些從來沒有由頭上門的屬下,個個帶著賀禮來到尚書府道喜。蕭衍本來不喜歡喝酒,但一時高興,也喝了好幾杯。於是,賓主盡歡,熱鬧了半宿。

送走客人之後,正要盥洗就寢,猛地想起夫人信裡還有要他為兒子起名的事。於是,匆匆合衣走進書房,思忖起來。沒想到,夜深人靜,綿長的思緒,喚起他對自己戎馬半生的回憶。

蕭衍的父親是齊高帝蕭道成的族弟,因軍功封侯。生於侯府的蕭衍年少時性喜文學,曾與沈約等文人同在竟陵王蕭子良的西邸任職。後來,他受蕭子良推薦,出守邊鎮襄陽。

襄陽是南朝與北朝接壤的突出地帶,處於戰略要衝。無論南北,只要一有戰事,這裡就會吃緊。蕭衍到任後,招兵買馬,輕徭薄賦,愛民如子,顯出傑出的才智。

雖然他膽識過人,但在地處要衝的邊地保境安民,實屬不易。後來東昏侯無道,他覺得時機已到,於是,整軍經武,兵發襄陽。經過三年戰事,終於打到建康城下。

想到稱帝不僅是指日可待,而且是鐵板定釘,蕭衍的頭腦裡突然浮現出天下一統的景象:好一個「統」字,它既有統一、政令歸一的蘊涵,又有轄制、綜理一切的意味。自己半生奮鬥,追求的不正是這樣的境界嗎?

蕭衍長長地舒了一口氣,自言自語道:「那就叫『蕭統』吧!」

他馬上封好回書,要求來人第二天回襄陽把自己為兒子題的名字告訴夫人,同時囑咐搬來家眷。他要親自教育兒子,以延續他未來的功業。

當小蕭統被接到京城建康時,蕭衍已經稱帝。天監元年11月,一歲的蕭統便被冊封為太子。

真是龍生龍,鳳生鳳。蕭衍中年得子,兒子的到來讓他備感欣喜。太子生而聰睿,三歲開始發蒙,父皇親自給他講《孝經》和《論語》後,他讀書時不僅「數行並下,過目皆憶」,且能講出頗為在理的心得要領;五歲時已遍讀儒家《五經》,又悉能諷誦。

一天,蕭統在父親的書房裡揀起一本書,翻開一看,篆體的兩個大字映入眼簾——離騷。他的心猛地一凜,這不是太史公心儀的「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嗎?他一目十行地瀏覽起來。他看到文中寫道:「含忠履潔,君匪從流,臣進逆耳,深思遠慮,遂放湘南。耿介之意既傷,壹鬱之懷靡愬。臨淵有懷沙之志,吟澤有憔悴之容。」不知不覺被這種精神境界所打動和吸引。

屈原的氣節和情操令他激動不已,並調動和激發了他的讀書興趣。加上一顆非常敏感的心,正好與卓越的古人那遙遠時空中的心思發生共鳴。

太子十五歲時,梁武帝親自為他主持了冠禮。此後他搬出皇宮,在皇宮東側的東宮居住。期間即使梁武帝讓他參與朝政,但只要一得空閒,他便賦詩撰文。

如果說,太子開始讀書時,只是為了消遣;那麼隨著讀的書越來越多,便深深陷入了中國文化的淵藪,從「歷觀文囿,泛覽辭林」,漸漸地深入堂奧,「心遊目想,移晷忘倦」,以至於達到廢寢忘食、不能自拔的地步。他被書吸引,一發而不可止,浸潤在知識與情感、歷史事變與人生經驗匯合而成的書海之中。

太子讀書,條件當然優越。皇家的書庫中藏書極豐,梁武帝個人就有四五萬冊圖書。太子廣蒐博覽的書也有三萬冊之多,經史子集,無不涉獵。特別引人注意的是,在他的書目表上,更多的是文學類書籍。

15歲的太子對文學的特徵和範圍的認識已日趨清晰,在將經、史、子與文學相區別的過程中,提煉出「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的文學標準。而隨著讀的書越來越多,太子逐漸形成了極高的文學旨趣和鑑識水平。

梁太子讀書,在當時是一大盛事。今天的江蘇南京有太子的多處讀書之所。而每一個讀書處,都有一則關於太子的故事。

太子讀書,還受到梁武帝的嘉許。知道太子酷愛讀書,梁武帝就在鐘山的北高峰為他建了一所別墅。一時間,志趣相投的太子賓客景從而至,太子的一首《鐘山講解》記述了當時的情景:

清宵出望園,詰晨屆鍾嶺。
輪動文學乘,笳鳴賓從靜。

這是一個非常優美、十分靜謐的地方。讀書台離山頂僅一步之遙,視野特別開闊。近景是鐘山起伏的峰巒,植被茂密,山色蔥蘢;遠景則是鐘山下一馬平川的原野,毫無遮礙,一直可以看到泛著白色光芒的天地相接之處。

將讀書之處設在這樣的地方,可清楚地看出主人的旨趣與情懷。隱入深山,曲折地反映出太子對塵世生活的厭倦。聯想到太子對陶淵明人品文品的格外賞識,可知他是將那些志行高潔、積學甚深的隱者視為同道,自己也同樣具有隱者的情懷。

從詩中的意境可見,寫作這首詩時,太子敞開胸襟與天地進行暢快的精神往來。在這種人與自然的對話中,太子似乎感悟到什麼,因而也極想與人交流得之於心的體會。

也許是太子希望有更多的人選擇讀書,讓更多的人接觸這些文化珍寶,讓包含了人生的經驗、智慧和高標風節的詩文更能啟迪人心,永久地在世間流傳。於是,一個邀約文人學士、集古今書籍三萬卷、後來成為科舉考試「教材」的三十卷《文選》呼之欲出……

參考資料:《梁書‧武帝紀》、《梁書‧列傳》

(待續)

接下文:不當皇帝要當總編的昭明太子(二)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有不少的帝王在推動促進佛道的興盛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南北朝時期的南朝皇帝梁武帝蕭衍(464~549)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
  • 蕭統病逝時,年僅三十一歲。粱武帝親自來到東宮,扶著太子的棺柩失聲大哭。太子仁義有德,人人皆知。死後,朝野都都感到惋惜。京城男女,都到太子宮去憑弔,滿路上都是哭泣的人;全國各地的百姓和守衛疆土的士兵,聽到他死去的消息後,都十分悲痛。
  • 蕭衍是漢代相國蕭何的後代,在位四十八年,壽八十五歲,是秦始皇以來中國歷史上第二長壽皇帝,僅次於清朝的乾隆。
  • 五柳先生 田園詩人 南山賦閒 東籬菊紛 心性澹泊 守樸懷真 詩文若璞 太古寶珍
  • (新紀元週刊441期,作者謝田)韜光養晦的意思,是隱藏鋒芒,修養心性,待時而發,低調發展。南朝梁國太子蕭統有「聖人韜光,賢人遁世」。「養晦」的字面,則有修煉的因素和背景,原本是隱形遁跡、修身養性的意思,引申之意為隱退待時。清末實業家鄭觀應把「韜光養晦」作為成語一起使用,首見於他在澳門寫的《盛世危言》。
  •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勇夫安知義,智者必懷仁。」
  • 對此,我也可以肯定地說,一部以馬克思主義教科書美學為底色的精神史,尋找所謂家園史,絕對是一部癌變史。誰如果看不到這個如此簡單並且顯而易見的問題,誰的審美口味,精神世界就一定出了問題。而一個社會、一個群體、一代人出了問題,就恰好證明了奧威爾在《一九八四》中所說的,一九四九的大洋國,經過真理部的控制和再造,終於在《一九八四》達到了目的。高爾泰的《尋找家園》的躥紅為《一九八四》提供了一個具體的案例。 ——引自本文
  • 南朝梁武帝天監初年,在京城建康(今南京市)有一個衣著簡陋、身體瘦弱的中年漢子,徘徊在尚書僕射、侍中沈約的府門外,他神色焦急,時常探首張望,顯然是在等候甚麼。
  • 漢武帝劉徹是中國歷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留下的豐功偉績足以令後世讚歎。漢武帝的武功與文治盛極一時。
  • 數百年前,南宋將領辛棄疾登上鎮江的北固樓,遙望滾滾奔流的長江,感歎神州千里風光。而詞人筆下的神州風光,更因帝王將相、豪傑群雄的風雲板蕩,湧出奔放的豪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