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面對網絡、早戀和毒品 家長何時能放手?

作為家長,什麼時候該放開緊握的手,讓孩子獨自去面對這個世界呢?(Pixabay)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17年06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宋清寧澳洲墨爾本綜合報導)作為家長來說,養育孩子最終的目標是讓他們能夠自立。但當涉及到科技、社交媒體、手機、約會、酒精和毒品等熱門話題時,你知道如何應對,什麼時間是正確的放手時間嗎?

如今的孩子面對的世界充滿了危險和挑戰,是我們在這個年紀時不曾遇到的。對很多家長來說,這個新時代帶來的新問題像迷宮一樣難以找到出路。

雖然專家們一直說,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需要因材施教;但他們也同意,在一些關鍵的成長點上,是有一些建議供家長參考的。

iPad平板電腦

1484828918_ipad-mechta-detey-so-vsego-mira

據《太陽先驅報》報導,Empowering Parents育兒資訊網站創辦人莫蘭(Guiliette Moran)和約翰斯頓(Louise Johnston)說,經常有人問到:「允許孩子獨立使用iPad的正確時間是什麼時候?」

目前,很多家長都在儘量延遲讓孩子接觸電子設備的時間,但考慮到當今社會的要求,以及一些學校在孩子剛上學時就期待他們會使用iPad,約翰斯頓鼓勵讓兒童接觸科技產品。然而,家長要和孩子溝通好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以及如何使用iPad。

莫蘭說:「我有一個3歲的兒子,他有有限的『屏幕時間』。他從不在沒有大人監督的情況下使用iPad。」

「我們坐在一起看東西,還會談論觀看的內容。當到了把iPad收起來的時間時,我很明確地讓孩子知道我不希望聽到抱怨。」

莫蘭和約翰斯頓說,當孩子用行動證明自己能夠遵守使用iPad的規定,那麼在9或10歲時,就可以獨立使用iPad了。但家長仍需要進行監督,比如,在你準備晚飯時,讓孩子在附近的餐桌上使用iPad。

此外,莫蘭說:「我不認為臥室需要科技產品。」

社交媒體

anonymous25n-1-web

Instagram、Facebook、Twitter和Snapchat這些大型社交媒體網站都規定,帳戶持有者的最小年齡為13歲。青少年問題專家維特(Sharon Witt)說,這個年齡限制是有原因的。

維特說:「對於在社交媒體上出現的問題,小孩子是沒有相關知識的,也沒有這方面的意識。比如說,網絡霸凌或者接觸少兒不宜的訊息。」

然而,儘管如此,很多家長還是通過規避隱私條款和協議,為孩子建立了帳戶。約翰斯頓說:「事實上,很多5、6年級的澳洲小學生都有社交媒體帳戶。」

她說:「當出現社交媒體問題時,如網絡霸凌,那是因為孩子沒有得到監管,或者是家長沒有明確說明要求和期望……家長需要讓孩子了解,他們作為『網絡公民』在網絡世界會留下足跡,他們在網上的一切活動都會留下記錄,伴隨他們一生。他們以為把一些東西成功刪除了,但其實還是有記錄。」

專家說,孩子在建立社交媒體帳戶後,家長需要對使用情況監督一段時間。

約翰斯頓說:「直到孩子十四五歲,我還是會進行監管。」

智能手機

5-التكنولوجيا-والأطفال

人們普遍認為高中第一年是孩子變獨立的開始,其中的一個象徵就是擁有一部智能手機。

維特說,自己的兩個兒子都是等到高中時才擁有自己的手機的,她建議其他家長也這樣做。

她說:「我們知道現在很多小學生都有自己的智能手機了,如果他們要自己乘坐公共交通上下學,我能理解,但我絕不想讓他們的手機聯網。」

另外,她說一些孩子還沒有準備好承擔擁有這麼貴重設備的責任。

「如果他們在小學就有了手機,等到上中學時會想要什麼呢?手機該是成年的標誌物。」

乘坐公共交通

63823-640x360-kids-travel-640

獨立地使用公交上下學和會朋友,是很多孩子迫不及待想要做的事情。

但專家說,孩子獨立使用公交的年齡取決於各自的家庭,要考慮孩子在哪裡上學,在哪裡住,父親和母親誰在工作,最重要的是,孩子的應變能力有多強。

維特說,很多高中生會乘坐火車和汽車上下學,到15歲時,他們應該能夠自信地使用公共交通了。

然而,家長有責任確保孩子在任何意外和緊急情況下都有應急方案。比如,如果錯過一班火車怎麼辦?坐過了站怎麼辦?如果有陌生人搭訕,孩子覺得害怕時該怎麼辦?

維特說:「在孩子獨立乘車前,最好先和他們練習這些問題。也許在學校假期或週末時,你和孩子一起乘坐公交,在你在場的情況下,看看孩子如何處理這些問題。」

家長要關注孩子的承受能力、果斷性和自信程度。「家長通常擔心孩子會遇到壞人。那麼就確保孩子有成熟的情緒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在出現問題時,能夠以適當的方式應對,逃離危險,在需要時尋求幫助。」

約會

nqkolko-stypki-ulesnqwashti-tijnejdvyra-da-priznae-tshe-se-wliubwa

華人家長大多都是反對「早戀」的,普遍認為西人家長在這方面很開放,其實不然。事實上,從孩子口中聽到「約會」這個詞時,很多西人家人也會害怕和擔心。

但作為家長,不管你喜不喜歡,都要面對青少年懵懂情愫的雷區。

青少年教育作家華萊士(Rowena Wallace)說,不同的年齡「約會」有不同的意義。

她說:「比如,你的孩子13歲,在打網球,她/他有一個特別的朋友,經常一起搭檔打網球,這沒有什麼危害……但16歲的約會就完全不同了。當孩子18歲,要出去玩時,家長有權對其外出提出期許和要求。」這包括家長在場監督。

當你的孩子有了特別的朋友,家長需要耐心地引導,告訴孩子和異性交朋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可能會發生什麼,教導他們要尊重彼此。

華萊士和維特都說,在外面過夜,即使是年齡大一些的青少年,也不應該鼓勵他們這樣做。

維特說:「家長不應該害怕設立規矩,並執行這些規矩。如果不加管教,任由孩子隨便行事,很顯然就會導致性行為,但他們在這方面還沒有準備好。他們畢竟還都是孩子。」

酒精和毒品

2877370.main_image

華人家長也許能管住自己的孩子在家不沾酒和毒品,也要求他們在外面不能碰這些東西,但如果他們去參加朋友聚會,被朋友強迫嘗試呢?他們害怕自己不順從,從此以後會被人嘲笑,這個時候該怎麼辦呢?

媒體曾報導過一個故事,講述一個美國家長佛克斯(Bert Fulks)如何從一個聚會中解救自己兒子的。

佛克斯是個牧師,並曾是牧師的兒子,他知道在如今混亂的環境中成長有多困難。他曾走訪全美很多的戒毒所,與裡面的青少年對話。期間,當他問「一些令你不舒服的事情開始發生,但你沒有走開,是因為你覺得沒有出路嗎?」時,所有的孩子都舉起了手。

對孩子來說,來自同齡人的壓力(peer pressure)的影響是巨大的。

佛克斯信任兒子丹尼(Danny),並希望兒子在需要他解救時也能沒有負擔地信任他。

他想了一個點子,讓兒子在遇到情況時能向他求救,同時又不會在朋友面前丟臉。

具體操作方法是:

比如說,丹尼去了一個朋友聚會,突然遇到了令他感到不舒服的情況(如涉及酒精或毒品),他只需發送一條寫有「X」的信息給爸爸、媽媽、姐姐或哥哥,任何接到信息的人都會這樣做:等幾分鐘,給丹尼打電話。

電話接通後,對話將是這樣的:

「Hello?」

「丹尼,家裡發生了一些事,我現在需要去接你。」

「發生了什麼?」

「我到了再告訴你。你準備好5分鐘之後離開。我在路上了。」

這時,丹尼會告訴朋友家裡發生了一些事,家人來接他,他需要儘快離開。

佛克斯說,為了讓這個「X計劃」有效進行,孩子需要知道,他們事後不會受到懲罰或「嚴刑拷問」。佛克斯認為,家長和孩子彼此信任和尊重是讓孩子遠離麻煩的唯一途徑。#

責任編輯:李欣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