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輝:文革「西湖三傑」忠骨無處埋(下)

人氣 768

【大紀元2017年06月23日訊】岳飛,南宋著名抗金將領;于謙,在明朝「土木之變」時力挽狂瀾的國士;張煌言,明末抗清名將。他們雖屬於不同的時代,亦未曾謀面,但他們身後卻在杭州西湖聚首,皆被葬於西湖之畔,史稱「西湖三傑」,並一直為後人所敬仰。然而,文革期間,他們的忠骨卻慘遭破壞。本篇說的是于謙和張煌言。

國士于謙

據《明史》記載,出生在杭州的于謙七歲時,就有僧人以其不凡,稱之為「他日救時宰相」。1421年,于謙考中進士,其才華受到明宣宗等人的賞識。漢王朱高煦謀反時,于謙跟隨宣宗出征。在朱高煦出城投降後,宣宗命于謙口頭列數朱高煦罪狀。于謙嚴詞正氣嚴切,厲聲威嚴激烈。朱高煦趴在地上發抖,稱罪該萬死。宣宗對此十分滿意。

  • 為官清廉

軍隊班師後,于謙受到重用,出任山西河南巡撫。其為官清廉,公正,深受百姓愛戴。

明英宗即位後,重用太監王振。王振不僅喜歡權,更喜歡錢,一些人為了升官發財,每次朝會都向王振送禮。時間一久,向王振送禮成了宮中一項不成文的規定,如果有人不送禮,也要受到懲罰。1446年,于謙準備進京覲見皇帝,朋友們都勸他給王振帶上一點兒禮物,兩袖清風的他堅決不同意,結果被王振暗地指使其黨羽李錫給他加上對皇帝不滿的罪名而關進監獄,並判處死刑。後來在山西、河南兩省官民進京請願的壓力下,王振才免了于謙的死罪,貶官為大理寺少卿。

  • 土木之變後力挽狂瀾

仰仗英宗的寵信,王振擅權達到頂點,不僅對內黨同伐異,對外也投機取巧,破壞邊防,為禍國家,終於招致了瓦剌貴族也先的進犯。1449年,在明朝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王振不顧其他大臣的反對,慫恿英宗仿效宋真宗親征。英宗為了青史留名,聽從了王振的建議。也先聽說英宗御駕親征,就佯裝撤退,引誘明軍進入大同及其以北地區。在土木堡這個地方,明軍被包圍,死傷過半,英宗被俘。史稱「土木之變」。而王振被英宗的護衛將軍樊忠掄起鐵錘打死,樊忠也戰死沙場。

明軍戰敗的消息傳到北京後,百官在大殿上號啕大哭。後來,皇太后忍住眼淚,命令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監國。而對於兵敗和如何抗擊也先,有的官員張惶失措,甚至主張遷都南逃。這時主戰的于謙挺身而出,被皇太后任為兵部尚書,負責保衛北京。

于謙提出了「社稷為重,君為輕」的口號,於九月輔佐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繼位,是為景帝,明代宗,年號景泰,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立明英宗之子為皇太子。這使得也先企圖以英宗作為要脅工具的陰謀不能得逞。

朱祁鈺登基後,知人善任,啟用于謙等正直大臣,使得江山社稷轉危為安。比如他下詔邊關守將不得聽信瓦剌的藉口,使得瓦剌意圖用明英宗的名義騙取財物、騙開關門失敗。

1499年十月,也先逼近京師,朱祁鈺任用于謙等人,組織了北京保衛戰,于謙率軍民抵抗,大敗瓦剌軍,擊斃萬餘人,俘獲將領幾十人,奪回被掠的大批百姓和牲畜。1450年春、夏,也先又對明朝接連幾次進攻,但均遭失敗。這時,瓦剌內部脫脫不花汗等不滿也先的攻掠政策,主張與明朝議和,放回英宗。

在中國歷史上,漢族的皇帝被外族俘後不附帶任何屈辱的條件就被放回來,這還是第一次。英宗回京後,被朱祁鈺軟禁在南宮。而也先進攻明朝失敗後,勢力漸衰。

  • 蒙冤被處死

雖然英宗的歸來並沒有影響到朱祁鈺的皇位,但他卻廢掉了英宗的太子,而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結果朱見濟夭折,皇儲之位空置。這應是上天對其不遵守承諾的懲戒。

1457年,也就是英宗被軟禁的第八年,朱祁鈺臥病在床。大將石亨、大臣徐有貞和宦官曹吉祥等乘機發動政變,攻入南宮,擁朱祁鎮直入奉天殿,命鳴鐘擂鼓,召見百官,宣佈復位。史稱為「奪門之變」。

英宗復位後,在一些大臣的勸說下,英宗被迫處死了于謙等支持代宗即位的大臣。據說當錦衣衛去抄于謙家的時候,原本以為這個當朝大員的家肯定油水多,是個肥差事,不曾想到了的時候,都驚呆了,真的只能用家徒四壁來形容了,什麼也沒有,唯一值錢的東西就是皇帝賜給的蟒袍、劍器。一個在場的錦衣衛指揮使不知不覺的留下了眼淚:天下還有如此清官啊!

  • 昭雪

于謙曾寫過這樣一首詩:「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以他的所為終是留得清白在人間。

明憲宗時期給于謙昭雪。誥書曰:「正當國家多難之際,保衛社稷避免災禍,只有于公能夠堅持公道持節,但卻被一群權貴奸臣所嫉害。先帝在時已知其冤,而朕心中著實哀憫他的忠誠。」《明史》稱于謙為「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並把他與岳飛、張煌言同列為「西湖三傑」。

  • 墓與祠在文革中都被毀

于謙死後葬在西湖三台山麓的於氏家族祖墳內。1489年,在墓旁建旌功祠。據民國時人記載,于謙的墓道從西湖南岸淨慈寺附近開始,綿延幾公里而到達墓前,蔚為壯觀。而在于謙死後的數百年中,杭州、河南、山西等地祭祀他的事情仍不絕。

在毛和中共發動的文革中,于謙墓區的地表建築幾乎全部毀,墳墓也被挖開。1982年,于謙墓重修並重立墓碑。該墓坐西朝東,墓塚呈馬蹄形,墓前建有墓道,墓道兩側安放有六對石像生。

忠烈張煌言

與岳飛、于謙齊名的還有明末抗清將領張煌言。在明朝任兵部侍郎的張煌言,在北京的崇禎皇帝自盡、明朝眾臣投降清朝後,面對著南下的清軍,與錢肅樂等人起兵抗清,並奉魯王朱以海為首,在紹興阻擋清兵。戰敗後,入海佔據舟山繼續抗清,尋機復明。其頑強支撐了19年。

康熙三年,因走漏消息,被清兵圍島偷襲,張煌言及隨從人等,悉皆被俘。起初,清廷極力勸降,但相信大丈夫「所爭者天經地義,所圖者國恤家仇,所期待者豪傑事功,聖賢學問」的張煌言,拒絕了多方的勸降,不屈而死。民間傳說,張煌言服刑那天,天忽大雨,萬民哭送。

張煌言死後,被埋葬在西湖邊上,離岳王廟、于謙墓不遠。他的那首關於杭州的詩作《入武林》流傳後世:國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師,日月又懸於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慚將赤手分三席,擬為丹心借一枝。他口素車東浙路,怒濤豈必屬鴟夷。

可歎的是,文革期間,忠烈的張煌言的墳墓和碑石也皆被搗毀,直至1983年才得以修復。

結語

幾百年走過,岳武穆、于謙、張煌言的忠義仍迴響在西子湖畔。雖然中共毀掉了他們的墳墓,讓忠骨蒙受恥辱,但卻毀不掉他們流傳至今的浩然正氣,而這浩然正氣將穿越時空,繼續影響著後來人。

責任編輯:高義

相關新聞
周曉輝:關於謙沖的故事
于謙生平札記(一)
于謙生平札記(三)
古代官員的智慧 令人讚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