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尋道】之四:武當宗師 獨尊三丰

柳笛

武當尋道。(權紀恩/大紀元製圖)

font print 人氣: 5961
【字號】    
   標籤: tags: , , ,

致書請赴,修宮封號,一代代帝王竭誠盡敬,念念不忘一睹他的聖容;晨鐘夕燈,誦經練功,無數位道人奉他為祖師,孜孜不倦在他傳下的道法中靜修,探求生命的至真境界。他是一位道士、隱仙,一個深藏於大山的傳奇。

武當福地,一重山一境界,處處皆是仙家道場,本身就是一部百讀不倦的「神仙傳」。這位大道,其生活年代已晚至元明,以近古稀高齡聞道,並直到後半生才與武當結緣。但正是他成為世人眼中神一般的存在,談及武當永遠繞不開的話題。

山志有載:「養生之人,多隱其名字,藏其時日,恨山不深,林不密,惟恐閒名落人耳中。」這位名動天下的道人,反其道而行,留給世人諸多名號——全一、君寶、玄玄、昆陽。如今的人們,更習慣於尊稱他的道號——張三丰。

三丰道人是何許人也,生得怎生模樣?史官篤定地寫道:「遼東懿州人……頎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鬚髯如戟……」僅僅品讀文字,七百多年後的我們,依然能夠遙想張三丰豐神超逸、出塵高蹈的仙姿風骨。

張三丰自畫像,原像保存在明代李文忠公家藏文物第十種材料內,後被人發現,保存至今。(公有領域)
張三丰自畫像,原像保存在明代李文忠公家藏文物第十種材料內,後被人發現,保存至今。(公有領域)

生而神異,晚年覓得真法

特異的形貌,僅僅是張三丰傳奇人生的一隅。正史與道經皆有載,無論寒暑,他一襲道袍,一件蓑衣;無所謂飽飢,他三五日一餐,或兩三月一食。高興時履山石如平地,輕捷若飛;困倦時以雲雪為床榻,鼾聲如雷。他精通道術,倘有人討教他長生仙法,便三緘其口;若是拜求修煉真道,則滔滔不絕,誨人不倦。

這般超越人世法則而身心逍遙無礙的道人,莫非是真仙神人?誰又能想到,在數十年前,這位活神仙曾是罹患眼疾、前路未卜的垂髫幼兒。《三丰先生本傳》載,他5歲時雙目失明,有位自稱碧落宮住持的雲庵道人度他出家修道,半年後奇蹟般復明。張三丰在碧落宮修行七載,因慧根奇佳,研讀道經可過目不忘,更能兼涉儒、釋經卷,通曉三教大義。

或許是俗緣未盡,他也曾回歸故里,侍奉雙親、讀書入仕,以文才名世。然而求真尋道是他畢生的理想,遊走在名利宦海的浮沉中,張三丰總是保持著疏離的神態。他更懷著久處樊籠的孤寂,寫下「早將壯歲塵緣了,五嶽三山歸去來」的心聲。

三十多歲那年,張三丰的雙親離世、守孝期滿,忽遇一位丘姓道人相訪,暢談大道玄理。此後,他束裝出遊,堅定果決地重續求道之路。

山是世人心中神仙隱現之處,故張三丰窮盡山川,尋訪仙蹤。他的足跡北至恆山、東臨蓬萊、南入嵩山、西登華山,不覺老之將至。三十年來尋真不得,不知何處問道?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就在武當南岩宮獲封、逐漸復興之時,張三丰以67歲的高齡登上了另一座道教名山,遇到了真正的明師。

終南山上,一位神祕的火龍真人等候他許久,一心問道的張三丰,從「氣健身強年已暮,乾坤何處問丹砂」的慨嘆轉向「實與先生相見晚,慈悲乞早度寒儒」的懇切。四年中,火龍真人盡授修道真機並丹砂點化之訣,此後遂命他出山歷練。

或許是上天有意錘煉,讓張三丰於武當山光大宇宙正道,故安排他輾轉中原,苦志修行。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張三丰結束雲遊,第一次登上這座八百里大山。

武當山逍遙谷太極張三丰塑像(Gisling/維基百科)
武當山逍遙谷太極張三丰塑像。(Gisling/維基百科)

兩入仙山,集仙家之大成

那是一個好雨知時、萬物復甦的時節,張三丰亦在武當山迎來修煉的新機。遍歷諸峰,山迴路轉間,他似乎看到前代隱修者的遺跡。周朝的尹喜、漢代的戴孟、魏晉的謝允、唐之呂岩、五代陳摶、宋之胡道玄,哪怕是同朝的劉道明或張守清,紛紛向他走來,化作武當獨有的清靈仙氣。張三丰強烈地感受到,這便是他最終體悟大道的洞天福地。

歷史並沒有為張三丰第一次的武當之行,留下太多細節。有人說,他曾在真武修行過的太子洞結廬,至今洞前仍保留著他煉功時用過的兩個八卦形石台。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修持九年,金丹九轉,終成大道。

大器晚成的張三丰,此時約有130歲的高齡。隨後他飄然遁隱,又於明朝洪武初年再次駕臨武當。這一次,他為武當帶來最極致的繁盛,並成為上至帝王、下至庶民無不追仰的聖人。

祭神,道人心中最為神聖的事宜,張三丰上山的第一件事便是拜祭主神玄武大帝。《大嶽太和山志》載:「拜玄帝於天柱峰。」作為得道高人,他深知修道之艱辛,感念修行中真武及諸仙福佑,親自登上武當主峰,為坐鎮崇山之巔的一方天帝獻上感恩與虔敬。

探幽,尋奇,攬勝。彼時的武當剛剛遭遇改朝換代的兵劫,一時陷入沉寂。而第二次登上武當山的張三丰,重遊故地別有一番感受,他欲擇定一處棲身靜修之地,並為這座指引他徹悟大道的神山做些什麼。

他自天柱峰而下,經烏鴉嶺、順展旗峰、梅子埡、倉房嶺而下,覓得一塊背山臨水的風水寶地,結草廬以奉玄帝香火,名為「遇真宮」,自己便在宮外的五株古木下靜坐修持。緊接著,他又在山下黃土城尋一藏風聚氣之地,結草庵曰「會仙館」。

就在結廬仙山的過程中,張三丰的道名已傳遍整座大山。陸續有人慕名而來,願執弟子禮。他亦懷著濟世度人的慈悲,擇虛靜無為、根基非凡之輩納入門下。其中見諸典籍者,有邱玄清、孫碧雲及周、楊、劉、盧「太和四仙」。

武當山金頂風景區無限風光(大紀元資料室)
武當山金頂風景區無限風光。(大紀元資料室)

去穢除荒,一言可興武當

傳道授業之餘,張三丰率領幾名弟子深入荒山,鋤荊棘、拾瓦礫,修復五龍、紫霄、南岩等遭焚毀的宮觀;在廢墟之上建起了規制簡約的草舍,修葺一新的武當,即將見證最為矚目的輝煌。直至洪武23年(公元1390年),張三丰結束武當之行,拂袖長往,從此閒雲野鶴,神遊天地。

張三丰的離去叫武當道人悵惘,卻又給他們留下不滅的希望。他曾安排弟子分守幾座殿宇:邱玄清住五龍宮,盧秋雲住南岩宮,劉古泉、楊善澄住紫霄宮。他更諄諄囑咐:「爾可善守香火,成立自有時來,非在子也。」神通大成的張三丰,早已洞悉古往今來的一切。

每當獨自面對茫茫群山,張三丰總有說不盡的感慨。人事有代謝更迭,武當亦有興衰浮沉。任外界如何變幻,這裡的山、這裡的人,依舊保持千年如初的儀態,淡泊、靜默。念往事,思來者,這座神山雖一時沉寂,但一脈相承的修道傳統不會斷絕,武當終將於人間再現信仰的殊勝與榮耀。

某一天,張三丰石破天驚,道出銘刻於正史的一句話:「此山異日必大興。」

的確,明朝開國之初,太祖朱元璋便視神明陰佑為平天下的神聖力量,對盪妖除魔的玄武大帝更懷著一份敬畏與尊崇。他曾於雞鳴山敕建玄武廟,每逢道教節日便遣官致祭;還命來朝或入藩的諸親王,必須拜祭玄武諸神。洪武17年(公元1384年),朱元璋聽聞張三丰之仙名,下詔求訪,開歷代明帝尋隱訪聖之先河,更讓歷經千年風雨的武當第一次走進明皇室的視野。

第一次的尋訪始於這一年的夏天,一紙詔書自京城抵達武當,三丰不赴。次年春,太祖命其高徒邱玄清等人再次恭請,依然不赴。張三丰的一再抗旨,非但沒有觸怒帝王,反令太祖的慕求仙道之心與日俱增。洪武24年(公元1391年),太祖遣使四方,直言「有張玄玄可請來」,仍然未果。

在父皇的感染下,親王們亦紛紛題詩作讚,向張三丰傳達崇敬之意。蜀獻王朱椿無比虔誠地仰望一幅《張神仙像》,留下生動的描述之句:「奇骨森立,美髯戟張……飄飄乎神仙之氣,皎皎乎冰雪之腸……」湘王朱柏更親登天柱峰尋仙,可惜難遇真人,只得賦詩以寄惆悵之情:「我向空山尋不見,徒悽然;孤廬空寂大松裡,獨有老獼松下眠。」

《明史》上說明成祖「智勇有大略」,「智慮絕人,酷類先帝」。(維基百科公共領域)
《明史》記載明成祖朱棣「智勇有大略」。(維基百科公共領域)

尋隱不遇,為全人主之道

太祖皇帝帶著未遇聖賢的遺憾而長逝,新一代的帝君承先帝之志,終其一生尋訪高道。永樂3年(公元1405年),剛剛登基不久的成祖朱棣便下達一道聖旨,遣使遍訪天下名山,尋覓得道高人張三丰。兩年後,一個名為胡濴的官員因與張三丰是舊識,再次奉旨尋訪。

如是過了五年,成祖以為在武當得道的張三丰總有歸來的一天,便命其弟子孫碧雲持詔書靜候仙人駕臨。成祖的精誠與禮敬古今無二,雖然張三丰依然隱而不出,卻讓弟子送來一封珍貴的回信。他道成祖本是福德無疆的明君,應以「屏慾崇德」、為民造福為要。他還傳授去慾修身之法,為大明國祚的綿長獻上世外道人的一份期望。

而那邊,奉命尋仙的胡濴在外長達10年,於永樂14年方返回,始終無緣得見。同年,不肯言棄的成祖又遣尚書令胡廣繼續尋訪。揹負著兩代帝王數十年的渴望,胡廣誠惶誠恐,甫接到聖旨便星夜馳往武當。他在山中焚香泣禱,祈求張三丰紆尊降臨,以慰帝王敬天慕道之心。

傳說,張三丰有感於胡廣言真情切,便現身相見,請他回京覆命,自己卻飛身隱去,頃刻之間又出現在君臣議政的金鑾殿上。他向成祖高歌一曲,便乘雲而逝,了卻明帝夙願。

得帝王青睞、屢屢致書相請,乃是人間無上榮光,為何張三丰以布衣之身,能夠視如浮雲,乃至抗旨遁隱?或許,《三丰先生本傳》的一段話可為世人解惑:「蓋帝王自有道,不可以金丹、金液,分人主勵精圖治之思。古來方士釀禍,皆因遊仙入朝,為厲之階。登聖真者,決不為唐之葉法善、宋之林靈素也,前車之鑑矣。」

或許,聖賢君主亦明此道,始終對張三丰懷著極度的仰慕,並對他傳習的功法、修行的道場不斷予以弘揚、光大。成祖時,明廷於各地甄選四百餘道人,奉三丰為祖師,修其丹法玄功,使武當派名揚天下。最終,成祖做了一件大事,不僅帶來武當前所未有的鼎盛,更印證張三丰當年所言不虛。

這段歷史,被明代人概括為「北建故宮,南修武當」,這意味著,明成祖朱棣將武當視作京城一般神聖權威的地方,並在此創建了堪比帝王規制的宮觀廟宇。永樂年間,在帝王與隱仙十餘年的神交中,成祖將對天神的敬仰欽慕投注到這片亟待興立的大山中。他派出三十萬軍民工匠,耗時十四載,建成恢弘富麗的宮觀群,將武當打造成一座仙山瓊閣。

在這片隱現於林木山石的宮殿中,有兩座道場專為張三丰而建。成祖久訪仙人而不得,便在遇真宮的舊址上修一座「玉虛宮」,在原會仙館處改建「遇真宮」,這在武當尚屬孤例,幾乎是帝王供奉一位道人的最高禮遇。

成祖之後,英宗、憲宗、世宗、熹宗等亦多有訪求,或加賜封號、或建宮祭祀,張三丰鑒其赤誠,偶爾顯聖相見,略談修身治國之道。而更多時候,他則隱居世外,飄然不知所終。

自張三丰後,武當形成了信仰真武、尊三丰為祖師的門派,人們修習內外道法,數百年傳承不斷。而張三丰的神蹟與聖德,大振明朝玄風,更成為繼真武大帝之後,武當聲名最顯赫、影響最深遠的蓋世真人。(未完待續)#

(大紀元原創作品,請勿侵權)

責任編輯:張憲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張三丰修行過的武當山有兩個。古武當山位於河北省邯鄲地區武安市境內,俗稱「老爺山」。唐宋元時期,那裡都建有道觀,真武大帝在此出家修道。張三丰夢受真武大帝教功,應該是在古武當山。元朝初期,張三丰從金台觀攜徒到古武當山修煉丹土與掌法。現在留下來的張三丰太極掌法就是傳自古武當,而現在的邯鄲成為世界太極拳的故鄉也絕非偶然。
  • 史載,張三丰本名張全一,字玄玄,號三丰。祖先為江西龍虎山人,張三丰祖父精通占星術,南宋末年,知天下王氣將從北起,於是,帶家人遷往遼陽懿州。張三丰生於元定宗丁未二年夏(公元1247年),四月初九日子時。據古籍所述,張三丰降誕之夕,張三丰母親林氏「夢斗母元君手招大鶴,止屋長嘯三聲。」(明陸西星《淮海雜記》)斗母元君為北斗眾星之母。張三丰出生時便有仙人昭示並護持,來歷非凡。
  • 張三丰一曲《上天梯》,唱出他堅如磐石的出世修真之志。張三丰佩劒攜琴,離開遼陽老家,經太行山脈,首先來到道家洞天福地之一的恆山。張三丰在望仙嶺上結廬,潛心尋道。悠悠十六載,未遇大道,轉而東走齊魯(今山東),尋找神仙世界。
  • 延祜元年(1314年),張三丰六十七歲,三十幾年訪道求真不得,眼看著身體漸漸衰老,乾坤茫茫,何處問大道?三十多年往來名山古剎,十萬黃金撒手空,萬般辛苦,衣破鞋穿師難面。張三丰點燃香炷,祈求神開示,炷香預示他向終南山去尋訪。張三丰依神示登上終南山,發現火龍真人正在等他。張三丰百感交集,相見恨晚。
  • 張三丰在武當山時,也被稱為邋遢道人。寒暑惟一衲一蓑,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書過目不忘。遊處無恆,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諧,旁若無人。鄉人驚奇這位古稀道人,猛獸不噬,鷙鳥不搏。此時的張三丰已是百二十歲,登山輕捷如飛,隆冬臥雪中,鼾齁如雷。
  • 張三丰在民間聲名遠播,神乎其神的仙跡,使之成為家喻戶曉的活神仙,震動天子。
  • 山,綿亙千里,直沖霄漢,總有一份博大與壯美叫人心醉;山,遺世獨立,亦真亦幻,自攜幾許滌蕩塵俗的清幽與神秘叫人嚮往。山以其超拔俊逸的風姿,成為人間最接近天的地方。
  • 千百年來,當一重重樓觀殿宇掩映於木石雲水之間,武當,這座幾乎與天地同在的山巒,逐漸有了人跡,隨之誕生無數奇特神妙的傳說與景觀。這是一部專屬於大山的豪壯史詩,更是一家修行法門光耀神州的古今絕唱。
  • 青石為路,曲徑通幽,穿行於峻嶺密林、飛泉嵐煙之間,注定是一場遠離塵世、叩訪仙境的奇妙之旅。踏上武當的古神道,靜觀殿宇和聖像的莊重,感受筋骨與心志的磨礪,不由教人嗟嘆,這登頂之路,亦如尋真問道的修行路。
  • 誰建造了北美魔鬼塔,它真是外星人的基地?《山海經》中的通天神樹真的存在,三星堆裡挖到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