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米粑流藝術季 海稻田上感受「互助」

藝術家鄧敦方的「Ciyasepong」。(施芝吟/大紀元)

人氣: 26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17年07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施芝吟台灣台北報導)暌違5年米粑流濕地藝術季再度開幕,這次以「互助而後美好」為主題,透過藝術看見人對土地的認同,傳遞水梯田濕地復育的重要性及生物多樣性美學價值,共有11組藝術家駐村創作,半數為港口部落在地藝術家,還有2位外國人作品參加,希望透過藝術結合海稻米等地景,希望讓更多造訪遊客了解石梯坪海稻米復育的精神。藝術季即日起到10月底,暑假期間跟親朋好友去一趟海稻田之旅。

港口部落水梯田。(林務局)
港口部落水梯田。(林務局)

農委會林務局長林華慶說:「學生時期曾經到東海岸旅遊,對當時的水梯田美景印象深刻,可惜後來廢耕,5年前因應國際里山倡議趨勢,林務局與港口部落一同復育水梯田,還有花改場及東華大學等相關單位的陪伴,讓稻浪,海浪共美的文化地景,與藝術地景的結合,走出另一種永續生活的模式。」

活動總召集人舒米如妮說:「米粑流是阿美族語『互助』的意思,邀請來自台灣各地的藝術家在駐村創作期間,和部落有良好的互動及協力創作,建立起深刻的友誼,更可透過藝術創作將讓地方展現更為多元豐富的景觀特色!」

農委會林務局花蓮林管處長楊瑞芬說,透過藝術創作將一種人與自然與生活與文化的相互和諧,從中也和在地住民、自然環境產生最直接的交流,綻放出無比的藝術能量。

「大地的臉孔」 仰望天空才知渺小

拉飛‧邵馬這次以漂流木創作「大地的臉孔」,唯有朝向天空才會覺得自己有多渺小。(林務局)
拉飛‧邵馬這次以漂流木創作「大地的臉孔」,唯有朝向天空才會覺得自己有多渺小。(林務局)

共有10件作品分布於港口部落周邊,1件位於復興部落。34歲拉飛‧邵馬以漂流木創作「大地的臉孔」,他認為大地跟人一樣有自己的臉孔,這次的作品設計臉部視線朝上,是因為大家的視線多半往前,很少望向天空,唯有朝向天空才會覺得自己有多渺小。自古以來,都是受大自然眷顧的民族,生活在這片土地的人,要以謙卑姿態守護山林、海洋,敬畏大地。

撒部‧噶照創作了「輕輕落下的種子」,作品就位於靠海的海梯田上,海風徐徐吹來、在廣大水稻田中,卻缺少了休憩的地方,因此打造一個可以休憩之處,讓農人、族人、與路過的人都能坐下休息,欣賞水田、海洋之美。

來自匈牙利的藝術家Eva Bubla,作品名為「向祖靈致敬」,為了呼應這片土地,她取材阿美族家戶過去常見的捕魚工具「漁筌」,製成3個大型的竹製裝置。Eva希望參觀的人可以在裝置上的竹片簽名留言,表達對部落、土地、山、和太平洋的敬意。

唯一放在復興部落的作品「Ciyasepong」,是來自新北永和的鄧敦方所創作,Ciyasepong稱水搗米,利用流水流入木頭產生槓桿原理,進而敲擊容器中的稻穀去殼的傳統工具。鄧敦方蒐集族人不要物品,如錄影機、鍋子來當作置放稻米的容器,透過水流敲擊,敲擊出各種不同階調的聲響,也讓山豬不敢靠近。

伊祐‧噶照的「躲在樹蔭下吹吹海風」,他經常看到老人家在田裡工作,會搭起帆布、躲在底下休息,他認為帆布與族人生活密不可分,特別挑選藍天白雲顏色的帆布,搭配漂流木,棚子內也是帆布與木作創作的木椅。◇

責任編輯:旻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