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戲演浮生相 黃世志的掌中世界

人氣 146

【大紀元2017年07月17日訊】(大紀元記者廖素貞台灣雲林報導)雲林是布袋戲的故鄉,在還沒有電視機之前,每到廟會慶典時,大家會從家裡拿著板凳搶著到廟口先佔位,等著看「布袋戲」,隨著社會的變遷,布袋戲逐漸沒落,廟口擠滿看戲人潮的榮景早已被電子琴花車的清涼秀所取代,儘管如此,這幾年在政府單位大力推廣地方文化下,仍然有一批熱愛布袋戲的藝師,不遺餘力的在推廣布袋戲,黃世志藝師就是其中一個。

只要看過「黃世志電視木偶劇團」布袋戲演出的人,都會被他豐富的題材、包羅萬象的劇情所感動,從小就喜歡布袋戲的黃世志,民國77年,還在國中念書的他就利用假日到黃俊雄布袋戲團當學徒,當時霹靂布袋戲正盛行,「一開始什麼都得學,從釘布景、戲偶造型、現場的拍攝、特技的研發及戲偶的開發」,18般武藝樣樣都要精通,黃世志說,「那時劇本一來,半小時就要錄影,他和二位造型師必須在短時間內完成戲偶造型的任務」。那段分秒必爭的幕後工作卻練就了黃世志日後能獨當一面的功力。

從編寫劇本、戲偶造型設計、道具製作、口白、燈光音效、舞台特效到操偶演出,都要一手包辦,如果沒有相當功力的人是很難辦到,尤其要針對不同年齡的觀眾群,編寫不同的劇本、製作不同的道具、設計不同的舞台背景及演出方式。

民國96年黃世志創立了電視木偶劇團,致力於布袋戲藝術文化的教學推廣與技藝傳承,舉凡在木偶的操作技藝、戲偶造型設計、道具製作及口白表演…等,皆有豐富的創作力,他在戲偶的造型呈現及演出方式,不侷限在傳統布袋戲的製作框架內,同時勇於嘗試傳統戲偶與其他多樣化戲偶造型之演出,創作與民眾互動方式的戲團。

黃世志藝師和指導的國小小朋友合影。(黃世志提供)
黃世志藝師和指導的國小小朋友合影。(黃世志提供)

為了傳承布袋戲文化,從幼兒園到國中小、高中、大學、社大、樂齡中心、文化中心、社區都可以看到他教學的身影。最早期曾在雲林布袋戲館、北港振興戲院駐點三年,也曾到中國港、澳、深圳台商子弟學校巡迴展演。

他演的布袋戲尺寸從傳統到電視版的戲偶都有,是傳統加上現代的創新表現,還有賽車、奧運、馬戲團的表演。劇情從歷史人物故事、地方宗教文化及地方產業、到現代的環保愛地球、青少年問題等多元的呈現,讓人耳目一新。

黃世志藝師指導小朋友如何操偶。(黃世志提供)
黃世志藝師指導小朋友如何操偶。(黃世志提供)
黃世志藝師戶外野台戲演出的舞台現場。(黃世志提供)
黃世志藝師戶外野台戲演出的舞台現場。(黃世志提供)
黃世志藝師和一群喜歡布袋戲的大學生。(黃世志提供)
黃世志藝師和一群喜歡布袋戲的大學生。(黃世志提供)

他的觀眾族群從幼兒園的小朋友到大專青年、社會大眾都有,他幽默逗趣的口白,常使台下的觀眾開懷大笑!他充滿創意的改編故事,讓人百看不厭,在針對小朋友演出「武松打虎」時,他會刻意的營造輕鬆氣氛,將兇猛的老虎轉化成一隻可愛的老虎,在戲台上扭腰擺臀的騷包模樣,逗得小朋友哈哈大笑,「老虎也會跳舞喔!」最後當老虎被武松馴服抓走後,巧連智的巧虎突然出現了,牠是來找哥哥大虎回家寫功課的,希望武松叔叔能放了他!「是啊!小朋友,我們要愛護動物哦!」整齣戲在寓教於樂,化戾氣為祥和中結束!

黃世志電視木偶劇團結合新港文教基金會的非洲鼓隊,演出「武松打鼓」 的劇碼,令人耳目一新。(黃世志提供)
黃世志電視木偶劇團結合新港文教基金會的非洲鼓隊,演出「武松打鼓」 的劇碼,令人耳目一新。(黃世志提供)

在教學過程中讓黃世志印象最深刻的是慶興社會福利基金會一群身心障礙孩子,他說:「一般孩子教一次就會,這群孩子要教10次,但他們認真學習的態度及懂得關懷別人的心讓他很感動!「老師!你吃飯了嗎?老師你穿這樣會冷嗎?我用腳踏車載你回去!」孩子的善良和純真,讓黃世志捨不得放下他們,前二年他們終於成立了全國唯一的「緣享庇護布袋戲團」!這群孩子從布袋戲中找到了自信和歡樂!布袋戲課成了他們每周最期待的課程!

還有社區大學布袋戲班一位70多歲患有輕微失憶症的長者,學了布袋戲後,反應靈敏了,心情開郎了,朋友也多了!布袋戲讓老人家不再孤獨!還有一位國小的女孩因為學了布袋戲的口白,語文能力變好了,參加了作文比賽還得了獎!讓原本內向害羞的女孩發揮了潛能,這些都是黃世志料想不到的!

既要創作演出又要推廣教學,黃世志忙到分身乏術,為了布袋戲能永續傳承,他非常希望對布袋戲有興趣的民眾,不論年齡大小,或身障的朋友,都可以來學,他願意傾囊相授,尤其歡迎能寫劇本的人!

「做文化很辛苦!最後要面臨的就是生計問題!」為了發揚布袋戲文化,黃世志和家人全身心投入,但終究底不過無形的房租壓力、昂貴的製作費、學員的薪資,這些最基本的開銷壓的他不知自己還能撐多久?很多學得不錯的學員,最後都是因為生計問題離開了!

黃世志懇切的表示,發揚地方文化,一人力量有限,希望有人贊助,成立一個「未來時空科技傳統戲曲觀光園區」給更多想參與布袋戲文化的人有個安身立命的地方,好好的從事創作與學習,結合本土文化產業,促進在地就業及教育文化的傳承。

責任編輯:王愉悅

相關新聞
北港工藝坊偶戲春秋展 一覽百年戲偶
聲五洲百件布袋戲偶  大墩中心熱鬧開展
「熱NOW一夏」 2017嘉酒藝術創新節開幕
魔幻戲法傳藝登場  宜蘭縣民夜間免費入園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