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我的父親

作者:劉全珍

馬祖燈塔。(Pixabay )

font print 人氣: 513
【字號】    
   標籤: tags: , ,

年前馬祖之旅;承蒙爸爸最得意的門生,從少將退役下來,擔任馬祖副縣長陳敬忠先生極力促成下,才能事隔近35年還能踏上爸爸那時所服務的學校──塘岐國小。

記得小時候還是懵懂不知時,也不知為什麼一定要到寒暑假才能見到爸爸?日子將近時,家裡每個人眼睛都亮了起來迎頸期盼爸爸的回來。有爸爸在家的日子,冬天已不是冬天,夏天也已不是夏天,我感覺到連家裡那時養的貓和狗都會笑,家裡後面種的花兒也更茂盛。

小的時候就面臨生離死別的痛苦,害怕開學,那表示爸爸要回馬祖了,我常常躲著偷偷地哭;每個人臉上沉重,卻要裝著若無其事,因為日子還是要過。爸媽何嘗不是痛苦?他們比我們更早面臨生離死別;大陸淪陷,1950年他們拜別年邁的父母親帶著年僅二歲的大哥來到台灣,自那刻一別後就再也沒見過彼岸的爺爺奶奶,家書偷偷透過第三國輾轉遙寄相思。父親年輕時候在大陸,因為軍旅生涯南征北討也是與家人聚少離多,父親大半人生就這樣與家人分分離離的過去了。

父親一輩子未出過國;然而人生的七分之四踏過大陸27省,四十年的歲月活在動盪不安的中國,經歷二次世界大戰,對日抗戰;剿匪抗俄,七分之二獻給百廢待舉的馬祖,七分之一為疾病所苦;悲,歡,離,合;父親都嚐過了。

那趟去馬祖,當我看到塘歧國小,聽到也見到爸爸當時教過的學生敘說從前爸爸的點點滴滴,我像走進時光隧道回到1978年前……。

爸爸身材瘦弱矮小,那時候的馬祖沒電腦,沒飛機,更沒電話;每個月就靠船隻輸送信函,我們信件往返頂多一個月兩封,寫給他的信,他會更正我們的錯別字和筆劃後再寄回。草創期的國小校舍簡陋不堪,土牆草房,像是被ISIS轟炸過一樣,還要躲防空洞,學生沒鞋穿;爸爸回到家從來不曾提起他在那兒的甘苦,他的黃金歲月就在那樣的馬祖奉獻了二十年,而且那時的軍公教人員待遇微薄,家裡用錢的人多;爸爸的賢內助,也是家裡的太陽,也是我們的媽媽,比王寶釧獨守寒窯多了二年多。她除了要照顧我們五個不懂事的孩子外,還曾去工廠做過工,養過豬,做手工,無師自通打算盤,學寫字,記帳;最後開個雜貨店HOLD住這個只有寒暑假才有男主人的家,父親生病期間也都是媽媽在照顧,她八十歲才退休,結束經營五十多年的雜貨店。

父母親一輩子恩愛,互相扶持;爸爸是家中的黃金柱,母親是家中的太陽,生命共同體,其利斷金,固若金湯的家庭,雖缺錢但不缺愛。

父親1990年去世至今已有27個年頭了,但是爸爸在我們心中永遠沒有距離,無論他現在在哪裡或以後我們在哪裡?我們懷念爸爸的心永遠是一樣的,做為子女的我們也秉持爸爸的訓示,各個抬頭挺胸立足於社會上,不負眾望。父母親在天上相聚了,想到他們能團聚的日子比在人間時更長更緊密,我們的心開懷了。@#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基於東方人的含蓄與不善表達,我從來沒有好好看著媽媽,好好握著媽媽的手,更別說親吻她,擁抱她。但是在醫院的那段期間我都一一做了……儘管我至今還是覺得「我愛你」三個字難以啓齒,但我總算可以藉著兒子的口向他們說了一次又一次!
  • 物換星移。可在我心中,爸爸依然是個擎天的巨人。他的含蓄,在媽媽滿溢的愛和關懷下更顯黯澹。殊不知,它其實像極了涓涓而流的小溪般雋永,一點一滴滋養著我的生命,賜我無限勇氣和力量。
  • 父親勤懇踏實,實事求是,最恨抄捷徑。他以身教力行待人接物之道。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點滴滲入我們心田,貫穿我們的生命洪流,更賦予我們豐沛的精神內涵。這種無形卻最有張力的教誨,正是我們這輩子最受用的財富。他對我們的愛,是不動聲色的。而對母親,更是情深意重,老酒般的越久越芬芳香醇。
  • 台灣馬祖不只「藍眼淚」驚艷,還有霧季之美,若不是影響交通,這霧景也是旅遊資源。馬祖霧季開始,今年第一場平流霧,讓愛好攝影人士拍了不少霧景,像國畫潑墨之美。
  • 每個家庭都有自家的家傳菜,不見得非有大名堂,但一定比餐館中的名菜,更能打動家人的心,因為菜裡有生命記憶的滋味。
  • 家長和老師也千萬別低估孩子的智力水平。如果因為忙和缺乏耐心、愛心而忽略了他們的合理請求,也不關心他們的思想,不解答他們的疑問,這樣就缺少了良性的溝通。
  • 家鄉的感覺是溫馨的、美好的。在他鄉外地或是天災人禍、瘟疫肆虐,或是貧窮潦倒、失意失落,會想回家鄉避邪避禍。家鄉成了出外遠遊客心中的歸宿,成了避難所,成了出外人的精神支柱。
  • 自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我肩扛行李,手中拎著大同電鍋,隨著台灣的留學人潮負笈新大陸以來,半個世紀已如飛而逝。花甲之年回憶往事,才瞭解在我懵懂無知的年代,幫我渡過難關的一些人不在少數(許多位都已作古),他(她)們的形影,一直縈繞在我腦海中。
  • 或許,要等到真正領悟出:「利他,就是利己」的道理時,風雨中,山林不再嗚咽悲鳴 ,而是喜迎普降甘霖;人們也無須擔心土石流為患,而能夠在天候的有序運作中,安然自在的靜觀其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