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捷克經典】(12)

近代歐洲的音樂搖籃──捷克(四)

作者:高嵩明
捷克伏拉塔瓦河以及查理大橋。(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340
【字號】    
   標籤: tags: , , ,

《我的祖國》六段交響詩簡介

第一樂章《高堡》

高堡是位於布拉格市南方緊鄰伏拉塔瓦河的大岩石區,傳說中的李布謝公主就是偕同夫婿普列彌修在此建立起捷克這個國家。樂曲以豎琴象徵遊唱詩人的詩歌吟唱揭開序幕,遊唱詩人逐一述說種種在高堡發生的故事,接著由法國號和木管吹奏出象徵高堡光榮的主題,充滿張力的弦樂和緊湊的小號則描述騎士們在這裡揮劍比武的場景,然後出現抒情又略帶感傷的主題,似乎是在緬懷波希米亞光榮的過去,樂曲最後在溫柔、緩慢的嘆息聲中結束。史梅塔納逝世之後,捷克人民將他安葬在高堡的墓園區內,今日史梅塔納也和許多對於捷克文化具有貢獻的名人們一齊匯聚在這裡以供後人瞻仰。

第二樂章《伏拉塔瓦河》

這是整首交響詩中最常被挑選出來單獨演奏的樂章,不僅僅是因為它的優美旋律,更因為它那明顯的標題音樂風格,很容易就能引起聽眾們的共鳴,因此這個樂章甚至也被稱為所謂的「地型學音樂」。史梅塔納在一開始以長笛伴隨著弦樂器的撥弦,似乎讓我們聽到伏拉塔瓦河源頭的涓滴之聲,然後象徵著伏拉塔瓦河上游的兩條支流匯合,流過了森林和原野,也見證了鄉間正在舉行的歡喜婚禮;後來水中的精靈也出現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伴隨著月光起舞;接著緊湊的音符象徵著河道轉折與急流漩渦的波濤洶湧;隨後伏拉塔瓦河又恢復成了寬闊的河面,流經布拉格市區,仿佛向一旁歷史悠久的布拉格致敬,最後寂靜的樂音則引導聽眾們的視覺,隨著伏拉塔瓦河消失在無垠的地平線上。有趣的是,這個樂章的主題並不是採用捷克的民族旋律,而是史梅塔納避居瑞典時所聽到的當地民謠,因為這段旋律十分悠美,所以他決定將它引用為交響詩的主題。《伏拉塔瓦河》不僅在捷克國內深受喜愛,在全球的音樂會上更是經常被演奏的名曲,例如布拉格火車站廣播的前奏就是採用這段旋律。另一件與此旋律有關的故事是:1948年以色列建國時,就是改編《伏拉塔瓦河》的主題旋律,再填上伊姆貝爾(1856~1909)所寫的歌詞,由此完成以色列的國歌《希望曲》!

第三樂章《夏爾卡》

這也是根據一段捷克的傳說故事所寫成的樂曲。故事提到一位名叫夏爾卡的女人率領其他的女性同胞反抗男性的高壓統治,她們避入峽谷中躲藏,並且以酒色迷昏了來犯的敵軍,最後這群娘子軍們在兵馬倥傯之際將敵人予以悉數殲滅。在這個樂章的後段必須讓豎笛的獨奏充分表現出女戰士們的複雜心境,而弦樂器群則必須將琴弓拉到底,以製造出娘子軍們準備從樹林中衝出時的樹葉沙沙作響聲。最後則是以短暫而且猛烈的樂音,表現出娘子軍們在敵眾慌亂當中盡殲敵軍的場景。

第四樂章《捷克的森林和原野》

史梅塔納自述這一段樂章是描述當一個人凝視著捷克的森林和原野時,心靈深處被這美麗的自然風景所勾起的無限感動,此時四周也彷彿充滿了歡樂與哀傷的樂章。豎笛和雙簧管吹奏出代表村姑的純樸歌聲,而溫暖的法國號和聲則代表波希米亞的蓊鬱森林,最後則以輕快的波卡舞曲伴隨原野的牧歌,描繪出一幅動人的田園景致。

File:Z českých luhů a hájů.JPG
《捷克的森林和原野》手稿首頁。(公有領域)

第五樂章《塔波城》和第六樂章《勃拉尼克山》

兩段樂章在架構上是有連貫性的,兩個標題都是地名,也都是以十五世紀初期「胡斯戰爭」的歷史故事為主軸。塔波城在布拉格南方約75公里處,胡斯黨人以塔波城為根據地,多次擊退外敵而贏得光榮的勝利。胡斯黨人當時的軍歌《上帝的戰士們》也因此被史梅塔納援用到這兩個樂章的主題中。史梅塔納解釋第五樂章《塔波》意旨在表現胡斯黨人奮戰不懈的精神,因此整個樂章是以一首莊嚴的合唱為基調加以發展的。

File:Bedřich Smetana, titulní strana k Táboru.jpg
《塔波城》一章的手稿封面。(公有領域)

史梅塔納對《勃拉尼克山》這個樂章的詮釋為:「在勃拉尼克山中,聖瓦茨拉夫率領一大群英勇的愛國戰士們長眠在此。每當祖國遇到危難需要他們效力的時候,他們的不朽精神就會隨時甦醒為祖國奮戰,直到再一次獲得光榮的勝利。」因此第五樂章和終樂章只短暫地休息一個小節,樂團隨即再度強力地演奏出戰歌,隨著樂曲張力的漸漸轉弱來表現愛國戰士們退入了勃拉尼克山,然後雙簧管和法國號吹出祥和的牧歌藉以勾勒出勃拉尼克寧靜的山景。緊接著一小段狂暴的風格顯示祖國捷克再度遭受到侵擾,最後胡斯黨人的軍歌再度以雄壯的進行曲風格出現,樂曲也伴隨著第一樂章《高堡》的光榮主題,邁向了光輝燦爛的結束。@#(未完,待續)

──節錄自《捷克經典》近代歐洲的音樂搖籃/柿子文化

(點閱【捷克經典】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相傳李布謝不但聰穎過人,而且還具有預言未來的特異功能,她成功地弭平國人的歧見並且團結部眾開創了捷克這個國家。雖然李布謝的傳說不足以構成信史,但是她卻早已成為捷克民族起源的象徵。
  • 歐塔卡二世擁有當時中歐地區最強大的鐵騎兵團,幾乎每次戰役都傳出捷報,被稱為「鐵金國王」,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詩人但丁在傳世大作《神曲》中尊稱他是「當代的偉人之一」。
  • 卡爾國王創立的「布拉格卡爾大學」,在創校的章程中強調:「我們這個國度的忠貞國民們,對於知識十分地渴求,因此我們不應該再向外人乞討知識的果實!」
  • 庫特納霍拉的地名在捷克語的意思就是「挖掘寶物的山」,此地挖掘銀礦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世紀,在十三世紀一躍成為歐洲的金融重鎮。
  • 聖芭芭拉大教堂已經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是由著名的建築師楊.帕列馹於1388年設計監工,他的父親就是布拉格最著名的聖維特大教堂與卡爾大橋的建築師彼得.帕列馹。
  • 卡爾大橋是布拉格的地標與捷克的首要映象表徵,更博得「歐洲最美麗橋樑」的美譽!橋面兩側合計有30尊精美的聖徒雕像,是一條長達516公尺、寬10公尺的巴洛克藝術大道。
  • 卡爾四世在1378年因為中風而去世,他遺留給捷克子孫許多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至今仍然獲得捷克人的景仰與尊崇,因此被尊奉為捷克的「國家之父」!
  • 邊達音樂家族影響了所謂的「柏林樂派」和德國北部的樂風,其家族成員至今遍佈歐洲與中南美洲等地,現在仍然音樂家輩出,實在是人類文化史上的一項奇蹟!
  • 對我們許多人來說,童年代表著一段充滿夢想和希望的單純時光。過去幾個世紀中,許多藝術家都試圖重現這種心境,但沒有人能比浪漫派作曲家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年)在《兒時情景》(作品15,Kinderszenen Op.15,又譯:童年即景)中更好地捕捉到它,這是由13首勾起童年回憶的鋼琴短曲組成的套曲。
  • 馬克斯·布魯赫並不是第一個受到蘇格蘭憂鬱美感而有所啟發的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和海頓早在他之前編寫了數首蘇格蘭民歌,而門德爾松則由此創作了他的《赫布里底群島序曲》以及他的第三號交響曲《蘇格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