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的毒笑話《笑得好》選譯

笑得好起死回生 令尊翁在家麼?

作者:允嘉徽
font print 人氣: 846
【字號】    
   標籤: tags: , ,

說話取巧,可能弄巧反成拙,出醜了!《笑得好》裡有個「活脫」的父親教兒子「話不要說死」,他日兒子答來人「令尊翁在家麼?」怎麼個回法?

話不要說死

父親教兒子說:「凡人說話要放活脫些,不可一句說死。」
兒子問:「如何叫做活脫呢?」
這時剛好鄰家來借幾件器物。父親藉此告訴兒子說:「假如這家來借物件,不可直說都有,不可直說都沒有,只說也有在家的,也有不在家的,這話就活脫了,凡事都可以這樣類推。」
兒子記住了。

一些天後,有客人上門,問道:「令尊翁在家麼?」
於是兒子回答道:「也有在家的,也有不在家的。」

呵呵!!活脫就變成模糊真相,難免脫口成謊,弄巧不成後患即來,醜事也來報到。而一個「真的」灑脫自在。

《笑得好》作者簡介:

清代乾隆年間江蘇揚州人石成金(字天基,號惺庵愚人)留下中國十八世紀的笑話集《笑得好》,共二集約二百則笑話。石成金是清代的醫家,他不僅診斷個體的病情,更是洞察了整體社會善性佚失的病情,開出了「笑話」為藥方、為針砭,願以「笑話」為提振世道、回復人心善性的「度世金針」。他在〈自序〉中這樣說:「人以笑話為笑,我以笑話醒人;雖然游戲三昧,可稱度世金針。」

石成金是醫家,也學佛,認為人性本善,是因為物慾昏蔽了善性、敗壞的風氣墮落了人心,沾染成痼疾,醫藥也難痊。所以他以「笑話」為針砭。他希望聽到他的笑話的人,入耳發笑,而且入耳警心,這就是《笑得好》的人,這一來,「人性之天良頓複,遍地無不好之人」。

石成金在近三百年前已經意識到:世道人心敗壞已經是沉痾痼疾,不下猛藥已經救不了世人了!他在〈自序〉中說:「予謂沉痾痼疾,非用猛藥,何能起死回生」?過了近三百年後的今天來看《笑得好》,猶然是笑話中的奇寶,博君一笑、醒君頓悟。@*#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個百歲的老人,別人看他富貴滿門、子孫滿堂,真是羨煞人了。可是富貴十全的老人卻還有樁憂愁事兒,猜猜,他為何攢眉不樂?在百歲壽辰那天……這是選譯中國十八世紀,清代石成金的度世笑話集《笑得好》。現代人,看一看近三百年前的「毒笑話」,今昔比一比,也能「笑得好」,笑出自省、回復善性嗎?
  • 百蟲之長「龍」有一天下了一道命令:凡是蟲輩中有三個名字的都要治罪。蚯蚓和蛆雙雙去避難。蛆問蚯蚓:「你怎麼有三個名字?」蚯蚓答說:「那識字的叫我為蚯蚓;不識字的叫我為曲蟺;鄉下沒知識的人,又叫我做寒現;這不就三個名了?」……三百年的毒笑話清代石成金《笑得好》選譯,笑得好笑出醒悟、笑回善性。
  • 看笑話怎樣《笑得好》?表面看笑話,內蘊看世道、看人心,清代醫家石成金的本心是讓人找回「好心」--善心。以下為現代讀者選譯《笑得好》,看一看近三百年前的「毒笑話」,同時,比一比、較一較今昔,願天下都能「笑得好」,找回人之初的善性、善心。笑點:黑齒妓閉口藏齒說,白齒妓呲口露齒說。
  • 《笑得好》表面是笑話,內蘊是世道、是人心。看《笑得好》怎樣「笑得好」?將心比心。看一看近三百年前的「毒笑話」,同時,比一比、較一較今昔,願天下人都能「笑得好」,找回人之初的善性、善心。笑點:剩個窮花子與我混混!
  • 明代萬曆年間的《增廣賢文》有句名言:「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古書《壽康寶鑑》中的「福善案」記載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報的故事。讓人看到「拼功業」和「道德實踐」的密切關聯。古人講的「積德」、「積陰德」,其言不虛,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話啊。
  • 「為政以德」的內涵是很深、深廣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講的「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本章,孔子沒有具體解說什麼是「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個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極星一般安居其所,別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環繞著它。
  • 紅樓夢這本書成書的緣起,是聖主康熙皇上賜的這一場富貴。紅樓夢這本未能完成結局的書,這本自傳性質的小說,對應的康熙雍正年間江寧織造府的興衰景況,都是有史料可查的。榮國府,寧國府最早的主人,榮國公和寧國公,從小說內容「焦大跟著太爺出兵」這一細節,結合歷史背景來看,應該是清兵入關時,隨著滿洲人一起入關的那批漢人,類似於大清的開國元勛范文程(范仲淹後人)這樣的漢人。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在無神論者看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實在傳統文化裡,披露了很多人死後的去向,有的人甚至還去了天堂擔任神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新城(現杭州市富陽區一帶)秀才姚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