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尋道】之三:九宮八觀 金頂屹立

作者:柳笛

武當尋道。(權紀恩/大紀元製圖)

font print 人氣: 1698
【字號】    
   標籤: tags: , , , ,

青石為路,曲徑通幽,穿行於峻嶺密林、飛泉嵐煙之間,注定是一場遠離塵世、叩訪仙境的奇妙之旅。踏上武當的古神道,靜觀殿宇和聖像的莊重,感受筋骨與心志的磨礪,不由教人嗟嘆,這登頂之路,亦如尋真問道的修行路。

武當群峰之上,宮觀的興立始於唐宋,定型於元明,成為道教文明甚至中華建築史上古今未有的奇蹟。正如修行道路充滿了艱險與劫難,行走在大山中的人可曾想過,在這恢弘典麗的建築群中,曾經住著怎樣拙樸而勤苦的一群人,它們背後又深藏著怎樣跌宕起伏的故事?

宋、金交戰與元朝興立,無不給位占第九福地數百年的武當山帶來戰火之災。武當坐落於古城襄陽附近,為兵家必爭之地,歷經靖康之禍、均州之變,宮室為之一空;而蒙古兵過武當,十五六年間紫霄宮杳無人跡,五龍宮荊楨塞途,武當道人們亦流散民間。

《武當福地總真集》僅以寥寥數字,記下這段往事:「介乎金宋之間,百年之中,三罹劫火。」無喜無悲,無欲無執,這便是高道的境界。他們視苦難為修行的契機,不懈地探尋武當重生的希望。

唐墓誌蓋石線刻玄武(三獵/公有領域)
唐墓誌蓋石線刻玄武(三獵/公有領域)

龜蛇顯聖,元帝尊崇玄武神

就在武當最沉寂的時刻,北方的蒙古帝國,出現了玄武神顯聖的吉兆。至元6年(公元1269年)冬,萬物肅殺蕭瑟,北京都城卻舉行了一場盛大莊肅的祭祀。高梁河上忽然祥光熠熠,一條金首青紋的靈蛇附水而來,優遊四顧;次日有一背刻玄文的神龜浮於波面,迴旋泛泳。觀者驚異,紛紛焚香膜拜。

當時的蒙古大汗、元世祖忽必烈就此事召問儒臣,臣下回答,龜蛇即玄武,乃是玄武大帝顯聖。蒙古立於北方,其德在水,而趙宋屬火,這正是蒙古將代宋而興的天象。次年,忽必烈便在大都興建奉祀玄武的昭應宮,立碑以紀聖蹟。作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蒙古帝國為何會得到道教帝君的眷顧與神佑?這似乎教人憶起,大約半個世紀前的那場「龍馬相會」。

恰是宋、金、蒙古交戰之時,三位君主欲求治國之道,紛紛將渴賢的目光投向名震天下的全真派高道——丘處機。古稀之年的丘處機,以「失政之罪」推辭了宋帝,又以「不仁之惡」拒絕了金主,卻懷著「欲罷干戈致太平」的宏願,西行萬里會見蒙古的成吉思汗。蒙古汗王不僅接受丘處機敬天愛民的諫言,更對他禮遇有加。

這位隱世清修的仙人,正是預見蒙古將承天運而興,成吉思汗才是真龍天子的天機,才不辭風塵應召出山。因丘處機生肖屬龍,汗王屬馬,故這場高道與君王的會逢被譽為「龍馬相會」。成吉思汗雖為異族,卻能順應天意民心,不僅為蒙古帶來前所未有的強盛繁榮,更為子孫留下敬天禮神的傳統。

或許正是由於先祖的功德,忽必烈即位後,得到道教上神賜降祥瑞。而就在玄武大帝顯聖的第三年,他改國號「大元」,終結紛亂割據的局面。新一代的正統王朝,正邁著雄渾剛健的步伐,展開一段延續百年的中華文明。

武當山南岩宮(Gisling/維基百科)
武當山南岩宮(Gisling/維基百科)

百廢待興,修宮須向第一岩

所謂否極泰來,當中原逐漸恢復太平,武當亦如海納百川般迎接曾經的、新的道人;元帝對玄武的崇奉,也將推動武當復興。然而,在忽必烈即位前的憲宗8年(公元1258年),佛、道兩家展開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辯論,結果道教大敗,十七位道士落髮為僧,諸多道教典籍遭焚毀。

故至元代,道教的國教地位讓位於佛教。這是否意味著,即便有皇家敬奉,武當的重生之路亦將如它的山勢一般崎嶇迴旋,道人們也將付出更多的智慧與心血。在元朝建立的第四年,武當本山派的道人魯洞雲結束了戰時的流離,回到他自幼清修並隱居四十餘年的地方。

這位精通醫道、善卜禍福的異人,目睹武當的興衰巨變,毅然走向玄武大帝得道昇仙的南岩,結茅為庵,繼續他的修行。同時,他與汪真常等道友著手修復五龍、紫霄等殿宇,為武當中興默默盡著一個修行人的本分。

南岩,因朝向南方而得名,作為武當主神得道的聖地,南岩是武當三十六岩風物最佳的一處。早在唐朝,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就曾在此修道,並留下著名的《題太和山》歌詠南岩清幽秀奇的美景。

「靈源仙澗三方繞,古檜蒼松四面環。」魯洞雲正是在這樣的妙境中修行,與天地、神明溝通。「古今多少神仙侶,為愛名山去復還。」魯洞雲更是詩中去而復返的道人,心中未嘗不生出在這裡為武當主神修宮立祠的心願。然而,有位高人指點他:「非爾所及也,其人將至矣。」

山中不知歲月長,魯洞雲在清修中等待那人的出現,轉眼即是第九個年頭。那一年秋天,魯洞雲遇到了名叫張守清的年輕道人,因仰慕自己「仙譽超群,不干名利」,特來拜師。就在四目相對的剎那,魯洞雲意識到,他就是能在南岩創造傳奇的人。

魯洞雲欣慰地說:「我等你很久了。」於是盡授道要。張守清成為他最得意的弟子,他也幾乎沒有任何懸念地繼承師志,承擔起為南岩修造宮殿的重任。順應道法自然的思想,他決定隨山就勢,為玄武大帝構築一座石殿。

武當山南岩宮龍頭香(Gisling/維基百科)
武當山南岩宮龍頭香(Gisling/維基百科)

築殿禱雨,二十七載功德成

這位幼習儒業、於而立之年棄官入道的張守清,在拜師後的第二年便匆匆踏上建宮與修行並舉的漫漫人生路。這時,魯洞雲翩然仙逝,張守清又拜武當葉雲萊、劉道明、張道貴等高道門下,兼善武當、清微、全真、正一諸派之長。白天,張守清率領道友刊石窮岩,即岩為宮,大興修造工程;入夜,他便打坐入定,心無旁騖,勤修金丹大道。

就在張守清修宮建廟之時,元皇室不斷表現出對武當的崇信。至元22年(公元1285年),忽必烈召葉雲萊禱雨卻疾。至元23年,封武當葉雲萊、劉道明、華洞真為「御前承應法師」,頒發「護持聖旨」保護武當道教;同年下詔正式升五龍靈應觀為「五龍靈應宮」。大德7年(公元1302年),元成宗加封玄武神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用人間最權威的方式正式尊奉玄武為「天帝」。

就在南岩宮修建接近尾聲的時候,張守清道法漸成,憑藉在清微派習得的清微雷法,成為皇室頗為倚重的道人。元仁宗皇慶元年(公元1312年),京師出現逾半年的大旱天災,遍祀山川而無果。原本奉召為先帝武宗祈福延壽的張守清,因帝駕崩而不得一展神通,卻機緣巧合成為新皇時代的祈雨高人。

他不僅成功求得甘霖,並能準確預言降雨的日期和時辰。自唐以後,武當祈雨的靈應再度震撼京城。仁宗感佩聖蹟,再度加封紀念姚簡祈雨的五龍宮,賜額「大五龍靈應萬壽宮」。道經又載,皇慶2年春,京城再遇乾旱,張守清受命禱而有雨;夏又不雨,又禱又雨,皇室大悅。

與此同時,武當南岩樹起一座石砌仿木結構的「峭壁懸宮」,武當兩代道人的夙願,終於實現。為了構築這座石殿,張守清足足耗費27年的光陰。仁宗感佩武當人精誠衛道之心,於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為石殿賜額「天乙真慶萬壽宮」,封張守清為「體玄妙應太和真人」。

依山而建的武當山南岩宮。(大紀元資料室)

金殿初立,九宮八觀古未有

今天,南岩宮作為武當現存最大的石殿,歷經七百年滄桑依然屹立如初,展現一段不朽傳說。而張守清,亦成為那個時代冠絕武當、功德無量的道人。他作為武當道教承上啟下的重要人物,得武當本山派嫡傳,並吸收各派所長,創立內煉金丹大道、外修清微道術的「新武當派」。

為光大武當,他廣收徒弟,弘揚武當道法,助武當教徒日眾,香火日盛;退而著述,與眾道人共同編刊道書,為後世留下一睹武當道緣的經籍。道經中《武當福地總真集》《玄天上帝啟聖錄》《啟聖嘉慶圖》等經書的編纂,都凝結著張守清的一份貢獻。

而他對武當最大的貢獻,是把復興武當的精神傳給後輩。就在張守清專注於修築石殿時,他的兩名高徒米道興、王道一已在心中醞釀著又一個宏願。武當山七十二峰,天柱峰超然獨立,然而正是這座地位獨尊的山峰,至今沒有一座供奉玄武上帝聖容的廟宇。

天柱山孤峰險峻,平時攀援登頂已非易事,何況運送建材並建一座禁得住狂風、暴雨、雷電多重考驗的大殿?在元以前,大頂之上只有布置簡單的神壇供道人祭天敬神。其師篤志修殿不改其志,米、王二道耳濡目染,決定在武當的最高處,修築一座仿木結構的銅殿。

武當雖有歷代元帝支持,但在修宮建廟上卻需要道人們自己的努力。兩位道長便做了大頂殿宇的主要設計師和募款人。大德年間,他們長期在杭州、常德、武昌等地化緣,向「奉道信士」籌集善款;於廬陵鑄成銅殿所有的部件,一個個運至大頂組裝成長、寬、高皆不足三米的精美銅殿。元大德11年(公元1307年),大頂銅殿落成,彌補了天柱峰的缺憾,武當也真正擁有「金頂」美譽。

這座小殿,外觀呈方形,瓦鱗、簷牙、窗櫺、門框諸形必具,造型精巧卻不失古樸凝重之美。銅殿內供奉著玄武大帝、聖父母等九尊神像,殿體上有銘文,鐫刻著各地捐資者的姓名,還有一位無名卻有名的工匠——「武昌路梅亭山爐主王大」。

沒有人知曉四處籌款的奔勞,更無人見識過組裝銅殿時的艱險。然而,就是一片瓦、一扇窗的日積月累,匯聚成一座金色聖殿的光彩熠熠。這前所未有的一抹光明,照亮了整個武當的天空。

至明成祖大修武當,該殿因「規制弗稱」,便被工匠移至小蓮峰上,並改稱「轉運殿」。今天的遊客們,仍然熱衷遊賞於這座現存歷史最悠久的銅殿一番,以求時來運轉,天降鴻福。

經過張守清等眾多道士的不懈努力,元時的武當終於形成九宮八觀、東西兩神道的建築群,道教香火之盛更勝從前。劫火燃不盡武當魂,武當道教以驚人的速度重生並繁榮,豈無神佑?

元代道經盛讚此時的殿宇「規模宏麗,古昔未有」「殿宇巍峨,儀象森列」。而當時的人們又怎會想到,這並不是武當最極致的輝煌。(未完待續)#

(大紀元原創作品,請勿侵權)

責任編輯:張憲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奇峰嵯峨、繁花煙樹、飛雲蕩霧、溪谷幽深、道觀林立」描繪的就是被譽為「亙古無雙境之天下第一仙山」的武當山。武當山又名太和山、元獄山或玄岳等,位於湖北省丹江口市(原均縣)境內,綿延260餘公里,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巖、二十四澗.....................
  • 張三丰修行過的武當山有兩個。古武當山位於河北省邯鄲地區武安市境內,俗稱「老爺山」。唐宋元時期,那裡都建有道觀,真武大帝在此出家修道。張三丰夢受真武大帝教功,應該是在古武當山。元朝初期,張三丰從金台觀攜徒到古武當山修煉丹土與掌法。現在留下來的張三丰太極掌法就是傳自古武當,而現在的邯鄲成為世界太極拳的故鄉也絕非偶然。
  • 「太和絕頂化城似,玉虛彷彿秦阿房。南巖雄奇紫霄麗,甘泉九成差可當。」這是建成後的雲中宮殿——武當山宮觀給後人帶來的視覺衝擊,而這宏偉的工程能夠落成要歸功於明成祖朱棣。
  • 《王征南墓誌銘》記載,張三丰「夜夢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玄天上帝授命張三丰創太極拳,必有深遠的歷史意義。當今內家武術形成諸多各具特色的拳功劍法,其功理和功法,套路操作和主旨要領,沒有一個超出張三丰的太極拳理論。
  • 明王宗岳《太極拳經》云,武術有很多門派,雖有區別,不外乎以壯欺弱,以慢讓快。這種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的打法,只能說是一般常人的能力。太極拳則不然。張三丰《太極拳歌訣》說,不是因為手快,也不是因為手慢,而是太極拳能夠煉出太極的功能。意念指揮著太極功能在打拳,在做事,因為沒有用力,在人看來就是「四兩撥千斤」。
  • 「學太極拳,為入道之基。」然而張三丰沒有留下修煉太極拳的心法,只把動作傳下來,所以現在的人不知道怎麼通過學煉太極拳修道。
  • 山,綿亙千里,直沖霄漢,總有一份博大與壯美叫人心醉;山,遺世獨立,亦真亦幻,自攜幾許滌蕩塵俗的清幽與神秘叫人嚮往。山以其超拔俊逸的風姿,成為人間最接近天的地方。
  • 千百年來,當一重重樓觀殿宇掩映於木石雲水之間,武當,這座幾乎與天地同在的山巒,逐漸有了人跡,隨之誕生無數奇特神妙的傳說與景觀。這是一部專屬於大山的豪壯史詩,更是一家修行法門光耀神州的古今絕唱。
  • 誰建造了北美魔鬼塔,它真是外星人的基地?《山海經》中的通天神樹真的存在,三星堆裡挖到寶?
  • 古人的智慧你想不到。福建甘露寺一根柱子支撐一個建築群?恆山懸空寺有夠「玄」,「三教合一」有何內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