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

【節氣】立秋 天涼好個秋

作者:容乃加

(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2703
【字號】    
   標籤: tags: , , , ,

秋涼初聲 二十四節氣立秋

有道是「天涼好個秋」,可能人們還不能體察,然而悄然間陰陽輪遞,春花無蹤、夏日斂炙,秋季就從今天登場。

「大暑」之後十五日「立秋」,黃曆中立秋是「七月節」,每年約在陽曆8月7-9日之間交節。2017年8月7日立秋。丁酉年閏六月,但對二十四節氣沒有影響。立秋在二十四節氣中表示秋涼的初聲,也是暑熱接近尾聲的預告。

風吹一片葉。(Fotolia)
風吹一片葉,萬物已驚秋。(Fotolia)

唐代杜牧有詩吟:「風吹一片葉,萬物已驚秋。」《早秋客舍》不恰恰就是立秋時節的景象嘛!在古書中記載立秋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天降露水,入夜帶來涼意,明顯地有別於夏天。寒蟬生於盛陽,感陰而鳴,成了立秋節氣鮮明的物候表現。

秋天陽氣縮、陰意出地,萬物開始漸漸感時而凋零。《三禮義宗》曰:「七月立秋,秋之言湫,湫,縮之意。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故以秋為節名。」從盛陽薰暑轉為陰意侵人,故而秋天人們容易傷感。逢立秋也要有度寒的準備了,是這個節氣帶給人的提醒。

立秋古禮制

古禮中,逢季節歲時的交替都很重視齋戒祭祀,依時序的特性,應天道、行政事、處人事。常聽到以西風表秋風、又說「金風」送爽,內蘊道理無盡,在中國文化中傳承悠久。

《禮記》曰:「先立秋三日,太史曰:『某日立秋,盛德在金,天子乃齋。』」秋天在五行中屬金,代表色為白,方位在西。《漢書》曰:「立秋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京師百官皆衣白絁皁領,緣中衣迎氣西郊。」《新唐書.禮樂志》曰:「立秋立冬祀五帝於四郊。」

秋後農忙將告一段落,所以天子郊祭後賞軍、命將率選卒練兵、修法制、 繕囹圄、平訟事也都在此時。(*註)秋氣斂秋聲肅殺,所以古代在肅殺的秋天執行死刑「秋決」。

圖左為即將被秋決的罪人。《秋決》劇照。(大紀元圖庫資料)
圖左為即將被秋決的罪人。《秋決》劇照。(大紀元圖庫資料)

報秋 一葉知秋

立秋了,梧桐樹葉落點出秋聲,北宋文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有寫道:「初聞一葉落,知是九秋來」(《梧桐》)。秋風翻飛,古人迎秋倒是一面歡樂、時尚的景象。《東京夢華錄》記載:「京師立秋男女皆翦楸葉戴之,賣者盈市。」這種風俗同於唐代,南宋也承襲了。

南宋宮中還有「報秋」的儀式。從南宋人吳自牧撰《夢粱錄》「七月立秋」一條,可以看到官吏通報「秋來」情景,立秋一到,都城臨安(杭州)宮中和民間一片應時序過活兒的熱絡景象:

立秋日,太史局委官吏於禁廷內,以梧桐樹植於殿下,俟交立秋時,太史官穿秉(註:謂穿禮服而執朝笏 )奏曰:秋來。其時梧葉應聲飛落一二片,以寓報秋意。都城內外,侵晨滿街叫賣楸葉,婦人女子及兒童輩爭買之,剪如花樣,插於鬢邊,以應時序。

古人撿秋葉、剪秋葉是當季的玩樂時尚喔。(文忠/大紀元)
古人撿秋葉、剪秋葉是立秋的穿戴玩樂時尚之一。(文忠/大紀元)

飲食民俗 立秋防疫

在中國民間,人們怎樣迎秋?最普遍的迎秋民俗帶著提早防疾疫的認識和實踐。比如:

一、熬楸膏治瘡瘍:立秋日,在旭日升起前,採楸葉擣汁濃煎熬成膏後收藏,是搽瘡瘍的俗方。

二、食俗防痢疾:有些地方的立秋日食俗,說來都和防瘟疫、防痢疾有關連。以下是流傳中比較常見的食俗。

  1. 吞赤豆、飲秋水卻疾:在立秋日面迎秋天的方位,即西方,以井水吞服赤小豆七粒或十四粒,民俗傳說一秋不犯痢疾。或說,立秋日,雞鳴時,汲井水,不分老少皆飲少許,卻百病。

2. 「咬秋」、「啃秋」:杭州人吃秋桃、天津、北京人啃瓜以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清代張燾《津門雜記.歲時風俗》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山東萊西地區流行吃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渣」,當地有民諺「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

吃秋桃,防痢疾,是立秋民俗之一。(Africa Studio/Shutterstock)
吃秋桃,防腹瀉,是立秋民俗之一。(Africa Studio/Shutterstock)

3. 貼秋膘:夏天炎熱胃口體重掉得多,中國北方人在立秋這天吃帶油脂的肉「貼秋膘」,以儲存豐厚的資本好過冬禦寒。老北京在立秋這一天家家燉肉,選用各種家禽家畜的都有。 東北人則吃餃子、吃包子等,稱「搶秋膘」。不過現代人,營養不良病在過剩不均,而不在不足,所以要貼秋膘也要衡量自己的狀況合不合適乎。

「立秋」民俗之一吃燉肉「貼秋膘」,準備禦冬寒。(大紀元資料)
「立秋」民俗之一吃燉肉「貼秋膘」,準備禦冬寒。(大紀元資料)

立秋逢閏六月

2017年丁酉年閏六月,落在立秋這個月。這個月有立秋這個節氣而沒有中氣,就置閏月了,因為在黃曆六月之後,所以這個月就稱為閏六月。中國曆法置閏月是為了解決朔望曆(一般稱陰曆)和陽曆回歸年之間的年中日數差異,以免陰曆月分和春夏秋冬四時脫節,就有了置閏月的作法,這也是中國黃曆的陰陽合曆智慧與特色。粗略地說,每三年一閏月,精確地說是「19年7閏」,而且形成一個周期循環。

七夕民俗

立秋是黃曆「七月節」;黃曆七月裡有七夕這個很有情味的中國民俗節日,中國的情人節、夫妻節。
唐代元稹 《詠廿四氣詩 立秋七月節》

不期朱夏盡,涼吹暗迎秋。
天漢成橋鵲,星娥會玉樓。
寒聲喧耳外,白露滴林頭。

不知不覺間涼風吹來,遙望銀瀚,天漢起鵲橋,牛郎織女一年一會的日子好不容易就要來臨!但是因為今年,丁酉年,閏六月的關係,所以情牽七夕的人兒們,就要再等一等了。

一葉落 知歲之將暮

西元前,中國西漢時代的著作《淮南子.卷十六.說山訓》說道:「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立秋來臨,預告人間,生活、身心各方面,都要為歲寒作準備了。
春去秋來,金風送爽,秋草舒心!嘆秋不如賞秋,為歲暮作好準備!(容乃加/大紀元)春去秋來,金風送爽,秋草舒心!嘆秋不如賞秋,為歲寒作好準備。(容乃加/大紀元)

*註:劉安〈時則訓〉曰:「立秋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秋於西郊,還乃賞軍率武人於朝,命將率選卒厲兵,簡練傑俊,專任有功以征不義,詰誅暴慢,順彼四方。命有司脩法制,繕囹圄,禁奸塞邪,審沒獄,平詞訟,天地始肅,不可以贏。是月,農始升穀,天子嘗新先薦寢廟,命百官始收斂,完隄防,謹障塞,以備水潦。脩城郭,繕宮室,毋以封侯,立大官,行重幣,出大使,行是月令,涼風至三旬。」
@*#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健康問答:立秋後易掉頭髮怎麼辦?
  • 每年立秋,按照老北京的習俗要吃肉食,即「貼秋膘」。京城一些老字號肉食櫃台前,選購肉食製品的顧客就會排起了長隊。
  • 嘗一臠(1)肉,知一鑊(2)之味;懸(3)羽與炭,而知燥濕之氣:以小明大。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4);睹(5)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6):以近論遠。(《淮南子·說山》)
  • 今年8月8日立秋,雖然說「一場秋雨一場寒」,但是「三伏天」的末伏還是非常酷熱。末伏是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的始日,也就是從8月12日到22日。俗話說:「秋老虎」會「咬」人,此時養生要注意甚麼呢?
  •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意味著秋天的開始。東漢崔宴《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颼颼;夜立秋,熱到頭。」今年立秋的時間是8月8日04點01分。是秋季開始的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立秋一般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涼爽的秋天即將來臨。
  • 立秋每年約在陽曆8月7-8日間到來。立秋在二十四節氣中是表示寒來暑往變化的一種節氣。梧桐是立秋的代表植物,一葉知秋,南宋宮中有報立秋來的儀式,少不了梧桐。唐宋立秋應時風物詩婦女童子剪戴楸葉,表秋意。一場秋雨一場寒,立秋來了,物候中少不了寒蟬,;立秋俗諺,看雷、雨、熱度的臉色。
  • 說到立秋就聯想到「一葉知秋」的成語典故!這是中國古人在二千年前就洞察了以小明大、見微知著、以近論遠的智慧,同時教了人掌握先機的良方。
  • 秋日的芬芳是平和的。當我在林蔭小路上踩著沙沙的落葉,心平氣和地行走之時,豁然感悟了造物主的慈悲心懷,那顆原本浮躁的心靈如同秋風中的落葉,悄然地落入大地的懷抱,那是一種無聲的解脫與昇華。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30日正式決議,將中國傳統代表一整年時令運行的「二十四節氣」,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古人講「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是一年中生命發揚的季節。穀雨是暮春的最後一個節氣,錯過穀雨終就錯過了今年的春天。切切要惜春,就在正當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