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隔代教養觀念難改 孩子發展遲緩竟拜佛

人氣: 11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7年08月15日訊】隔代教養家庭中,祖父母常深信「大隻雞慢啼」,當孩子出現發展遲緩症狀時,經常先求神問佛、尋求偏方。醫師呼籲,發展遲緩孩子應把握3歲前的早療黃金期,可望趕上同齡孩子發展。

中央健保署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該署於民國104年10月推動「健保早期療育門診醫療給付改善方案」,希望建立以家庭為中心的整合性照護模式,去年共有795名孩子接受照護。

苗栗大千醫院復健科醫師蔡建宗今天受訪時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約為6%到8%,估計全台每年約新增1萬名發展遲緩兒童,3歲以前是「早療黃金期」,可望恢復到8、9成。

蔡建宗說,他曾收治一名遲緩兒小志(化名),從出生開始便由年邁的祖父母照顧,直到4歲上了幼稚園,老師發現小志只會講單字、走路經常跌倒,甚至害怕爬樓梯,有發展遲緩的現象。

蔡建宗指出,4歲的孩子正常來說,應該都已學會走路,也能講9個字以上組成的字句,但小志當時不論在語言、粗大動作、精細動作、平衡感都明顯落後,當時醫護團隊不僅針對小志進行早期療癒,也加強爺爺、奶奶的親職教育,2年來發展已趕上同齡孩子。

他強調,過去曾有統計發現,若等到3歲以後才進行治療,耗費的社會成本將多出10倍,孩子甚至可能出現學習障礙,上學後被安置進資源班,演變成問題兒童、標籤化等問題。

蔡建宗指出,苗栗地區新住民、隔代教養較多,其中新住民對台灣文化還不熟悉,較容易忽略孩子發展而跟不上同齡孩子;隔代教養的祖父母更是對偏方深信不疑,發現孩子發展遲緩經常先求神問佛、尋求民俗療法,甚至認為「大隻雞慢啼」,總等到孩子大了才發現問題。

蔡建宗強調,早產、出生體重偏低、高齡產婦、曾生出過腦性麻痺、唐氏症孩子者或是生產過程中有繞頸等問題的孩子,有較高比例出現發展遲緩狀況,呼籲父母提高警覺。(轉自中央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