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音樂故事──經師支曇籥

作者:仰岳

魏晉 天宮樂伎。(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512
【字號】    
   標籤: tags: ,

支曇籥,原本是月支(古西域國名)人, 後來遷居建業(今南京市)。年輕時就出家當和尚,住在蘇州的虎丘山,以吃野菜維生,生活相當清苦。晉朝孝武帝司馬昌明親下詔令請他到建業擔任建初寺住持。之後孝武帝拜他為師,遵守佛門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五項戒律,對支曇籥備極禮數,分外敬重。

支曇籥為孝武帝唸經、吟唱佛樂,他的聲音抑揚頓挫,妙不可言。他擅長以特定的曲調來誦讀佛經,因他曾經夢見天神來傳授佛樂的發聲法,醒來後依天神之法為基礎創造了新的讀法,他唱讀佛經的聲音清脆響亮令人陶醉,其音四處飛揚,千折百轉,奧妙無窮。此方法雖然源自東阿陳思王曹植,再經康僧會發揚,其聲迴旋婉轉餘音繞樑,但遠不如支曇籥的聲音美妙。後世的法師在唱誦佛經上無不遵循他的方法。支曇籥創立的六言梵唄之法,今日的僧侶仍在歌詠,支曇籥直到離開人世都一直住在建初寺,終年八十一歲。

【原文】

南朝梁 慧皎《高僧傳》卷十三

支曇籥,本月支人,寓居建業,少出家清苦蔬食憩吳虎丘山。晉孝武初敕請出都止建初寺,孝武從受五戒敬以師禮,籥特稟妙聲善於轉讀,嘗夢天神授其聲法,覺因裁制新聲,梵向清靡四飛卻轉,反折還喉疊哢,雖複東阿先變,康會後造。始終循環未有如籥之妙,後進傳寫莫匪其法,所制六言梵唄傳響於今。後終於所住,年八十一。@*#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高僧傳》卷三記載,求那跋摩是剎利種姓,世代在罽賓國為王。父僧伽阿難,拋棄王位,隱居山林。求那跋摩十四歲時見解即已超凡,而且崇德務善,懂得仁愛。
  • 大唐盛世,佛家思想傳播亦規模空前,佛經翻譯、傳播數量巨大,很多人信奉佛法,深信因果而修心向善,社會安定,民風淳樸,正如佛經所述:「佛所行處,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佛法在唐代廣傳得益於太宗大力扶持。
  • 竺曇摩羅剎,又稱竺法護(法護是梵文的意譯,音譯為曇摩羅剎)。祖先是月支人,本姓支,一直居住在敦煌郡。八歲時,他出家跟外國的高僧竺高座修行,改從師姓。
  • 安世高最初是西域安息國國王的太子。年幼時就很講孝道,而且非常聰慧,好學又喜鑽研,一些外國的典籍都知曉。令人稱奇的是,他上知天文地理,下通醫方異術,甚至鳥獸之聲也無不明白。
  • 他有一首偈語:「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遊;青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正是他雲遊天下,廣結善緣的真實寫照。
  • 大唐高僧玄奘西遊天竺,一路遊學前後歷時17年。在他東歸大唐時,已經精準地掌握天竺五國語言。當時他的外語能力,看梵語如同看漢語一樣,毫無阻礙與違和。唐僧取回600多部佛經,為了盡快翻譯出這些經典,唐太宗特別選派有外語能力、精通佛典的高級人才,無論僧俗、官民,全力協助唐僧。
  • 管寧因為好友華歆不能完全無視於權位利祿的存在,所以割席與之絕交。和嶠鄙視荀勖的為人,不願與之同車,於是自行乘坐專車入朝。
  • 耿恭為將士拜井祈禱,泉水湧出;鄭國為秦國修築渠道,造福萬代。
  • 蔡倫發明改進了造紙術,劉向校對官府藏書。
  • 衛懿公因為沉迷養鶴,荒廢政事而亡國;魯隱公喜好觀魚,明知不合禮法卻執意要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