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夢話丹青】(10)中國畫在中國

作者:曹醉夢

中國摺扇花鳥繪畫,清朝郎世寧作品。(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97
【字號】    
   標籤: tags: , ,

中華民族是個有著大包容心的民族,不怕外域文化的滲入,因為歷史已經多次證明,外來文化的影響和改變都是暫時的,經過一段時間,就會被中華民族的本地文化所融合、同化,鮮卑族、蒙古族、滿族……都融進了大一統的漢文化;同時受道家等文化影響,好多祖傳的技術、心法以本民族、本家族或師父帶徒弟等方式單傳延續著,中醫中藥、武術、戲曲、舞蹈、繪畫、建築、各類學科等技巧、技能、理論因這種不外傳思想及諸多原因而失傳或在局部艱難地維繫著。

一、外域文化和大學校式教育模式的衝擊

人類進入到20世紀,交通、信息等技術的出現讓這個世界變的小了很多,列強侵入,帶來了神州外面的文化,受「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影響,中國人到西方學習科學技術,尤其「大學校」似的西方教育模式改變了中國傳統的私塾、師父帶徒弟的文化傳繼方式,某個時期的由政府官辦、私人集資創辦的專業性很強的學校,對民族藝術的延續起到了很大的推進作用。

近百年來,不分江南、東北還是沿海、大西北,一個教學大綱、一個教學參考書,相同的教科書和教學科目,讓這個有著燦爛文化的多民族國家的教育大一統了,大清後期的衰敗讓人們走向另一個極端,輕老祖宗留下的文化而重西方的實證科學,有限的學校教育課時量,西方的科學文化占很大比重,而中國傳統的技術、技能學科被擠壓到小小的空間。比如:書法、中國畫的內容,中小學課時計劃中,一週美術課只占1課時,其中中國畫內容僅占教科書一小部分,書法課的名稱由寫字、描紅、大楷到書法,這個國民基礎教育課的必需工具課程轉變為純藝術學科(實用寫字工具的演變也是一個原因),就是說,把書法和中國畫一樣地歸到可有可無的位置,漸漸的,學生都不再將書法國畫作為中國人必備的基本素質了,儘管文化人還是覺得中國人應該掌握一些中國畫的知識,想方設法讓自己的孩子學一些以毛筆宣紙為工具的技能,但在大的環境下,只能是課下的自我行為了。尤其對師資思想的控制,使教師的技能在大一統的思想下找不到也不敢去找地方施展才能,中國畫在學校式教育中逐漸萎縮,民間對中國畫的學習也是在近乎地下的狀態下進行。

母親的家族是受皇封的滿族大家族,文化人很多,但在上個世紀60年代是屬於地、富、反、壞、右受打擊的對象,聽外公講,被抄家時家裡存留的清帝聖旨、名人字畫等裝了幾土籃子……做教師的母親知道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這個社會不會總是這樣,在我十多歲喜歡畫畫時,竭盡所能找老師讓我學畫。

那時的大環境,學畫畫是個不務正業的怪怪的事,同是教師的付強老師是「富農」子弟,向他學畫時也只是見過兩次面,還要想辦法避免和「壞分子」聯繫的罪名,一次也是草草個把小時,他的民間繪畫樣式的《上山虎》給了我那麼多的記憶和畫好畫的渴望;後來認識了縣文化館的金憲元老師,教我用礬水畫蝦,借給我受益多多的《芥子園畫譜》;再後來是拜工筆花鳥畫家王一鳴先生為師,騎自行車往返八十多華里,為的是感受他家裡的藝術氛圍和看他畫高雅的工筆花鳥年畫時的嚴謹畫風,那時的中國畫就是在這樣極其狹窄的縫隙中苟延殘喘著。

上面三位老師,付老師是自學的,金老師和王老師是文革時的工農兵大學生,無論是他們還是下一代的我們,為畫畫付出了常人難以付出的代價,取得些許成績,非常艱難,記得十多歲時的畫友連亞、十五六歲時的長久、二十多歲的長義,當時畫的都比我好,可是家庭、社會不允許另類似的堅持,最終都不得不放棄,沒有母親的支持和自己能耐得住寂寞及非凡的毅力,我也可能只是個美術愛好者了。那時的中國,有藝術天賦的人不少,因環境的影響,最終大多都放棄了對藝術的追求。

二、大學校教育模式,由國家統管,中國畫弘揚和發展艱難

冥冥之中似乎總有一種力量在調節著人類的文化,在某種文化將要消失殆盡、一代人沒有完全消失之前,總有一絲回歸的契機,讓文化有了可挽回的希望,中國畫的恢復雖慢但畢竟有了契機,這種慢是指大陸近幾十年學校教學計劃,還是由前蘇聯的藝術教育體系為主,無論中國傳統的學科還是西方的繪畫藝術,都是按照西方的基礎教育為基點,如:中小學的中國畫技法、理論課時量很少,對傳統文化的承繼完全靠自發的學習調節。

時至今日,擺脫蘇聯五十多年後,普通高校的美術專業升學考試,還是用西方的素描、色彩為考試科目(近年有個別院校的中國畫專業有中國畫加試),大陸美術院校四年制的本科,入門的考試科目是西方繪畫,零中國畫基礎的學生,對文房四寶了解甚少,是完全的門外漢。四年大學前兩年多由素描、色彩基礎課、中共的政治理論課、思想品德等課所占據。後兩年的專業學習中,外出采風、畢業創作等幾乎占據一個學期,實際的專業學習約一年半左右,這樣的中國畫專業的學生是撐不起中國畫專業大旗的,普遍的基礎差是行業內的共識。

高中階段是奠定紮實文化基礎的知識凝固期,其它專業的學生,回頭看看自己的知識結構會對高中階段的學習感到欣慰的,大陸普通高中的美術課基本被別的科目占據,有的乾脆就沒有美術課,只有準備報考美術院校的學生才會突擊學習應考的素描色彩等技法。因是快餐似的、猛火烤地瓜似的強化學習,使得學生的藝術知識面狹窄、單薄。

一次美術加試考場中,我見一個女考生的水粉盒與眾不同,裡面的顏色都是老師給調好的顏色,髮際邊緣的偏綠肉色、口周圍的偏黃肉色、臉頰的偏紅肉色、下頜的、眼瞼的……概念性的色彩組合就是為了投機考試。殊不知,繪畫不是這樣的工作,環境、光線、藝術處理等可變因素很多,就是要考察考生的藝術處理能力,想走藝術捷徑無非是要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這樣的結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每年被錄取的學生專業知識參差不齊,欠的課一定要補,中國畫藝術是要有深厚民族文化做積澱的,如同慢火烤地瓜,才能熟透,短時的猛火會燒成地瓜碳。@#

點閱【醉夢話丹青】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華之文化源遠流長,約2500年前,繪畫藝術就以竹木、皮帛、粉牆為依託介質,就形成以毛筆蘸黑墨、行筆成黑線做為造型方式,用極為抽象的筆墨語言來表達畫家豐富的情感,夯實了較為完備的造型秩序和抒情理念,雖經朝代的數度更替、社會文化的扭動、外夷文化的侵蝕以及本土文化的撕扯,仍未撼動這種繪畫方式的表達秩序,一些想改變「她」的人都沒有成功過,形成了人類文明史上大大不同於其他繪畫語言的敘事方式。
  • 中國千餘年可考的繪畫史上,對冰、雪、霜的描繪無明細的「質」的造像,一般都用留白或染四周留中間的反襯法表現,讓觀眾去「想像”,大大弱化了畫面的可視性和觀賞性,產生於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冰雪畫則彌補了這個空白,對冰雪霜的表現讓人們眼前一亮,特殊的材料,特殊的技法在繼承傳統筆墨的基礎上,是對中國畫表現空間的有力補充,至今,其對冰、雪、霜“質”的表現仍是其他畫種無法企及的。
  • 中國繪畫史上的大師並不多,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為中國畫的大師,何為?大師們除有好的筆墨技巧外,主要是藝術思想中正能量的傳遞,以及獨特普世價值的構建,以及能獨立於他人的理論體系,儘管大師們的作品或有一段時間不能被大眾所接受和認可,但藝術源于生活、高於生活的屬性,卻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 國畫在歷史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的理論體系,從散點透視的構圖規則、行筆形式、表現技法、符號運用到審美理念,無一不具典型性。
  • 中國畫的程式化、符號化特徵明顯,經過藝術家對自然界物象的理解,經過思維咀嚼後,將物象引申意義深化,比如,畫家眼中的翠竹不再是單純生物性的竹子,風中之竹、雨中之竹、露中之竹、雪中之竹,成了畫家表達「風調雨順」等情懷的絕好籍物。
  • 《轉生千載桃李柿,幸哉終成笛子料》作於1999年,是年秋,筆者來到河南安陽的舊稱相州的永和鄉孝悌裡岳家莊(今菜園鄉程崗村),在岳飛故里,油然而生的感慨、難掩的情懷夾雜著莫名的眼淚,湧動著創作的激情,似乎追隨到了什麼、回憶起了什麼……這種不能用語言表達的情緒折磨著自己,言之、歌之、舞之、詠之,均無以明狀。
  • 中國畫重意境,是詩歌一樣浪漫的視覺形象。古代中國畫的大家很多都是修煉人,用繪畫語言述說心事。線條是中國畫的主要造型手段,是中國人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這種凝練的線條是有生命的,是中國畫家的專利。
  • 中國的繪畫,不求表面的精細與形的準確,有時是似而非,更看重的是畫家用心在觸碰這個世界,其形象後面往往會產生無止境的聯想和能量釋放,這些與中國道家文化中的陰陽、虛實觀大有關係。
  • 回首看看劉禹錫的一生,細細品味他的詩作,雖然一生艱辛,挫折不斷,卻依然能將落拓的風采灑逸大唐,留下名篇典章百世流芳。他於困厄中,努力保持正面的善良天性,是否很像大隱於朝,不計榮辱悲歡的真仙呢?
  • 王維以修心向善、寧靜淡遠的超然心境,感受到生命的「真意」和世界的神妙,聆聽到天籟之音。因其在詩書畫樂等方面均有較高成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