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圖說話 告訴你德國如何選總理

人氣 772

【大紀元2017年09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文婧德國報導)今天就是德國大選,一人一票,民主國家選舉制都遵循這個規則,但這一票怎麼投,如何計算,每個國家就都不一樣了。在德國這個「思想家的國度」,大選規則也是相當複雜,難倒不少德國人。

去年美國大選,今年早些時候法國和英國舉行了大選,9月24日輪到德國。如果哪位同胞在德文維基百科裡研究「Bundestagswahl」(大選)看得一頭霧水,也不用為自己的德文水平而垂頭喪氣,因為不少土生土長的德國人也在網上吐槽,這個大選規則實在太複雜,「怎麼也看不懂。」

那麼來看看下面的這個「看圖說話」是否可以幫助您更好地理解德國人到底如何選舉,而總理又是如何產生的。

讓我們從一張選票開始。等等⋯⋯咦?這不是大選嗎?德國總理不是通過大選產生的嗎?為什麼這張選票上沒有總理候選人的名字?

沒錯,德國和美國不一樣,德國總理不是民眾直接選出來的,而是民眾選議員、議員選總理;通常是哪個黨派得到的國會席位最多,其候選人就成為總理。

474px-Bundestagswahl_05_stimmzett
德國國會議員選票。(維基百科)

這張選票的左邊一列是選票中最直觀易懂的部分,每一行寫著一個該選區的參選人的名字和所屬黨派。為什麼選舉前各黨派候選人要舉辦各種活動,或到大街上發傳單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呢?為什麼有的候選人還到居民區一家家敲門「拜票」呢?因為他們要讓民眾認識他們,感受他們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了解他們的政治主張。

選票上,誰名字後面得到的叉子(中國人打勾,德國人劃叉)最多,誰就會代表這個選區的民眾進入國會,這叫作「直接議席」(Direktmandat),就是民眾直接授權給這個人,在國會中代表他們說話。

如果在英國,這已經是選票上的所有內容了,英國國會就是由這些得到「直接授權」的議員組成的。但在德國,這只是選舉的一半。

右邊這一列看上去比左邊簡單,因為每行只有一個黨派的名字,但其實計算起來更複雜,很多人說看不懂的,就是這個地方。而正是這個地方真正展示了德國人的「思想家」本質。

德國人的想法是:左邊那一列只是每個選區民眾對當地單個候選人的看法,是一個選區內的民意。但全德國所有投票選民對這些黨派的整體民意並沒有體現出來,這個「民意」是不全面的。

於是右列就應運而生,只是針對黨派理念及其總理候選人,而不針對該選區內的各黨派候選人。

現在問題來了,這個國會的座位到底要怎麼樣分,才能真正體現出民意?德國人想出了辦法,就是一半的國會席位通過選票上的左列產生,另外一半通過右列產生。左邊是直接選個人,右邊是按照比例來調整左邊的結果。越說越複雜了,還是舉個具體例子吧。

比如某個聯邦州有100個選區,按照德國選舉法規定,這個聯邦州可以得到100(選區)x2=200個議員席位。請不要問這個規定為什麼不是100×3=300個,或者是100×1.5=150個,如何選舉已經夠複雜,這裡就不討論選舉法是否合理了。

按照左邊一列的選舉結果,一共產生了100個直接選出來的議員。結果如下:

黨派 選票左列直接選出的席位(共100個)
A黨 40個
B黨 35個
C黨 10個
D黨 8個
E黨 7個

右邊一列的選舉結果,決定了這個州的國會議員席位比例,從中可以計算出每個黨派應該得到的席位數:

黨派 選票右列的得票比例 各黨派應該得到的席位(共200個)
A黨 30% 60個
B黨 40% 80個
C黨 12% 24個
D黨 8% 16個
E黨 10% 20個

現在需要做一個簡單的減法,看看每個黨派通過「直接選舉」得到的議員席位數比該黨派應該得到的席位數少幾個,然後每個黨派自己推舉成員去補齊。

黨派 各黨派應補上的席位數
A黨 60—40=20個
B黨 80—35=45個
C黨 24—10=14個
D黨 16—8=8個
E黨 20—7=13個

現在這個結果皆大歡喜:

第一,所有直接被選民選上的議員都進了國會;

第二,這個州整體投票選民對每個政黨的態度也從議會席位百分比中體現出來了。

不過事情並不總是隨人意的,想想上面的那個例子,A黨通過左列的直接選舉產生了40個議員,通過右列,A黨應在該州產生的國會議員中得到30%的位置(60個),然後A黨再從自己的成員中推舉出60—40=20個成員補齊議員位置。

問題來了,如果這個黨派在各個選區的候選人表現亮麗,單單左列的選舉中就一舉拿下了66個席位,但是他們應該得到的席位總共也只有60個,那該怎麼辦呢?比如出現了下面的結果:

黨派 選票左列直接選出的席位(共100個) 選票右列的得票比例 各黨派應該得到的席位(共200個) 各黨派應補上的席位數
A黨 66個 30% 60個 60—66=多出6個
B黨 14個 40% 80個 80—14=66個
C黨 10個 12% 24個 24—10=14個
D黨 6個 8% 16個 16—6=10個
E黨 4個 10% 20個 20—4=16個

A黨應該有60個議員,卻產生了66個,多出的6個也得進議會,因為這是選區的選民直接選出來的,所以國會議員總數就會多出6個。這6個席位被稱為延伸議席(Überhangmandate)。

以前到這裡就結束了,德國國會不過是多設立6個辦公室。但是後來德國人又想了想:不對啊,這多出來的6個議員,不是改變了各個黨派議員的比例了嗎?那選票上右邊那一列體現出來的百分比民意,不就被破壞了嗎?

做事情得徹底,其它黨派的人數也得跟著提高,而且要提高到符合右列的百分比。於是出現了下面這樣的情況,這個州的議員總數從200個提高到了220個,國會要多設立20個辦公室,這20個席位被稱為平衡議席(Ausgleichsmandate)。

黨派 提高後的席位數
A黨 66個
B黨 80+8=88個
C黨 24+2=26個
D黨 16+2=18個
E黨 20+2=22個

國會議員選出後,總理就相對容易了,一般來說,議席最多的黨派的總理候選人就會成為總理,但如果第一和第二名之間的差異非常小,而兩個黨派都沒有過半,而且不得不合作組成大聯合政府,那麼兩黨之間就需要進行談判確定誰當總理。默克爾首次擔任總理時,就面臨這樣的問題。

有關選區的小問答

問:德國有多少個選區?
答:299個。

問:選區如何劃分?
答:以人數劃分,全國299個選區人數儘量平均。一個選區不許跨兩個聯邦州。

問:德國國會有多少名議員?
答:按照選區數計算,應該有299×2=598個議員。但因為延伸議席的存在,一般議員數量都會超過600個。因為之後又引入平衡議席,議員數量就更多了,有可能超過700,甚至達到800名。

猜猜看,德國選民如何決定投誰的票?

例子1:
A覺得自己選區的基民盟黨候選人穆勒先生很好,因為他幫當地學校解決了資金問題,而A的孩子就在這個學校上學。同時A又非常認同綠黨的環保理念,希望議會中的環保聲音更大一些,A會怎麼投票?

答:第一票投給基民盟黨候選人穆勒先生,第二票投給綠黨。

例子2:
B沒有和當地任何一個黨派的候選人有過接觸,平時也沒有留意這些人都做過什麼事情。他很贊同現任總理、基民盟黨候選人默克爾在金融危機時的表現,也贊同基民盟大部分的主張,希望這個黨派繼續執政,他會如何投票?

答:第一票投給該選區的基民盟候選人,第二票投給基民盟。

例子3:
C對所有的傳統各黨派都非常失望,但在新興的小黨派中他也沒有看到誰能夠成功地挑戰傳統各黨派,他會如何做呢?

答:C會在投第一票時選擇一個反對大黨派的新興小黨派的候選人,第二票如法炮製,選一個反對大黨派的小黨派,即使這些小黨派不能成氣候,也可以通過這個辦法減少傳統黨派的得票率。曾經在柏林議會贏得一席之地的海盜黨以及目前爭議頗多的另外選擇黨,他們的不少選票就是這樣贏得的。#

責任編輯:周仁

相關新聞
德國大選銀髮族影響大
誰能笑到最後? 德國大選前最後一搏
德國大選在即 網上程序告訴你選誰
德國大選冒頭的都有哪些黨派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