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月上柳梢頭 人約黃昏後

米雪整理

【字號】    
   標籤: tags: , , ,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這一句古詩詞生動的描繪了中國古代男女青年約會的情形,他們隨意而又浪漫。隨著時光的變遷。現代的男女青年的約會就大不一樣了,講究也就繁多了。

現在處於適婚年齡的單身男女青年的你是否還在尋尋覓覓,期待人生當中一個美難忘的機遇出現,成就一段命中註定的緣分?如何讓第一次約會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我們來一窺現代約會禮儀。

慎選地點

慎選第一次約會的活動地點是留下美好第一印象的一大關鍵,並不是說要大張旗鼓選擇讓人深刻難忘的活動,而是在日常輕鬆愉快的場合,讓對方能自在舒服的相處,纔是選擇約會地點的藝術。

選擇能方便抵達及輕鬆愉悅的活動是關鍵。如約在有特色早午餐咖啡店、輕鬆小酒館或知名的小餐館都是讓人放鬆心情適宜暢談的場所,也可以依對方喜好考慮一起海邊步行、有現場音樂的酒吧或法國的甜點店。

澳洲禮儀學校主任兼禮儀教練賈芮菲‧哈蒂(Zarife Hardy)女士建議:應該由「選擇約會地點的人來訂位」。

穿著得體

建議依循時間、場合及地點,乾淨整潔合宜裝扮即可,不過份正式的著裝能顯得較具親和力。並且要注意儀容細節,比如修飾眉毛、鬍鬚及指甲等處。

見面的禮儀

哈蒂女士表示,「當一個男仕在餐桌幫妳拉椅子,或當你離座時他欠身,都是很貼心的舉動」,「我認為百分之九十九的女生仍然會喜歡這樣的舉動。這是讓別人跟你在一起時感到特別、有安全感,我認為這是真正的約會禮節」。雖然聽起來很老套,但是簡單表示尊重且老套舉動會使約會能夠延續下去。

提醒第一次見面心跳加速的男士們,見面時不要過度熱情迎向女方,永遠由女性決定要握手問候或是擁抱。

當閱讀菜單時,必要時可以為女方建議幾道菜餚。如果她在牛排和燉飯之間猶豫不決,這番舉動可以幫助她做決定。是否點酒看個人喜好,男士可以為她斟酒,理想斟酒份量為三分之一,最多不超過五分之二為宜。倒水,則可讓女方自己動手。

在男女平等的時代,大部份的女生還是會因為男士如紳士般的舉動而留下好感。為女士拉門、餐桌上倒酒和提重物的貼心舉動,相信女仕們看在眼裡、暖在心裡,好感會倍增。而過份迎合或「刻意」的言行或舉動,容易使對方認為沒有個人主見與做作,起到反效果。

面試還是約會

第一次約會所展現的幽默風趣的言談,讓人心生好感外也會希望深入了解你。有關對方的家庭背景、個人宗教信仰及過去戀情, 在第一次約會時不適合問及。對他人工資、是否有房有車就算再好奇也請剎住車。重點還是把專注力放在對方身上,儘量展現自我的正能量和風趣的言談,讓對方留下好印象以期下一次的約會。

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約會前可瀏覽對方的臉書或社交軟體上的個人資料,讓你多了解這個人的興趣及喜好並擁有更多共同話題。你的用心他看得到,並有可能晉升為他「潛在對象」的名單中。

世上最遠的距離就是:我在你身邊,你卻在滑手機

哈蒂女士強調,「在社交上表示不尊重的方式之一就是,我的手機是最重要的事」, 她建議在約會時,最好把手機關機放在口袋裡,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手機)有語音留言的功能」。

她進一步解釋 道,「當你跟他人面對面在一起時,你應該全神貫注地對待他們。你要讓他人想要認識你。在他人面前使用手機,只會讓人感到你不重視他」。在你的約會裡,全世界最重要的人,就在你的面前。 哈蒂女士強調,反之,在此時滑手機玩Pokemon Go的玩家來說,可能就是於禮不合了。

誰來付帳

墨爾本大學社會科學高級講師羅倫∙羅斯沃恩(Lauren Rosewarne)女士說:「一般而言,現今社會仍然有一大推的女生認為,第一次約會應該由男生買單。」這樣的女性通常是網路交友前一代的女性,按照傳統式的約會。「而年輕一代的女性則會願意分攤費用(go dutch)」。當時代變遷,有些禮儀也隨著改變。哈蒂女士也補充道,「傳統上,那個先約對方出去的人應該付帳。」哈蒂女士進一步建議,依禮儀來講,「女性朋友不應該預期男仕來買單。現在這個年代,第一次約會這樣說是合宜的,『這是我們在一起的第一次約會,一起付帳吧』」。約會的男女生們還是要有心理準備一起分攤費用,避免窘境的發生。

從遙遠網路走到她(他)的面前

羅斯沃恩博士分析了網戀,「在(網路上)對某個人感到有化學反應是很容易的,然後當你們見了面你纔知道不是那麼一回事兒。這種失望感是來自於你跟一個男生或一個女生(在網路上)聊天聊了六週,然後感覺慢慢變淡。這種對某人暫時的迷戀,是由於人們不了解操縱文字的力量。」「人們帶著滿滿的期望走入第一次約會,因為他們在網上談得十分契合,可能結果卻不如期望。」

羅斯沃恩博士建議從網戀開始的單身男女們,拿起電話跟對方聊天,最好是面對面的約會,從文字中遐想出的人物不能呈現真實的他/她。

相信看完以上約會攻略,你會驚喜的收到下一次的邀約!

責任編輯:簡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