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古人愛旅遊!還有推薦文、套裝行程(1)

作者: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
font print 人氣: 510
【字號】    
   標籤: tags: , ,

(原標題:晚明古人瘋旅遊!竟還有炫耀文、套裝行程?)

從歷史看旅遊發展

若穿越回明代,除了看到幽雅的園林、風流的江南才子,你還會發現許多熱衷旅遊的古人!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巫仁恕研究員,蒐集史料時發現晚明旅遊書的數量達到巔峰,旅遊活動從上層階級普及到庶民,甚至發展出商業化的住宿、遊船、套裝行程。而回顧歷史,「交通發展」是促進旅遊的關鍵要素。

當今人們出遊前,會先閱讀朋友的心得文安排景點,或看看部落客推薦哪裡有美食,出遊後會在熱門景點拍照打卡,分享到社群網路期待按贊留言。這些旅遊行為其實跟晚明的古人有異曲同工之妙,本文專訪巫仁恕研究員,一探晚明有趣的旅遊風氣!

問:晚明的遊記,就像部落客推薦文?

答:在中國古代的詩詞中常可見大量山水的描述,晚明這些文人的遊歷地點,大多是按照過去的文人所推薦的景點。

只要有文人曾寫過關於某地的山水,就會成為後代文人拜訪的景點,就像歷史文化遺產

大多數的文人還是會選擇方便抵達,或是受到多數人歌詠的景點旅遊。就算是名山大澤,若交通不便,不僅所費不貲、風險也高,能夠前往旅遊的人自然就少。像是明代的文人費元祿就曾解釋他的家鄉鉛山縣雖有美景,卻沒人知道:「要以地僻,故未經驗雅之士品題耳,不當以目論也。」

因此,容易到達的地點自然成為眾人遊歷的地方,像是江南一帶。例如下圖可看到,晚明作家李日華的旅遊路線圖,身為嘉興人的他,經常到附近景點遊歷。旅遊行程若跨越省便稱為「壯遊」,在近處可一日來回的地點稱為「淺遊」。

晚明作家李日華的旅遊路線圖。(資料來源/巫仁恕提供 圖說重製/王怡蓁、張語辰)
晚明作家李日華的旅遊路線圖。(資料來源/巫仁恕提供 圖說重製/王怡蓁、張語辰)

另外一層涵義是,就像先前台灣樂壇市場成熟,會有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的歌手發片,江南是晚明的文化中心,文人會到這裡遊歷、社交、撰文,以爭取更多曝光與認可。

漸漸地,「江南山水之美」成為描繪各地風景的比較基準、美好景緻的代名詞。

例如,清代才子紀曉嵐被流放到烏魯木齊時,曾說烏魯木齊當地風景就跟江南風景一般美好。文人無論去了山東、北京,還是烏魯木齊,都會以江南的視角來套入這些地方。

關於江南山水美感的塑造,還有另一個例子可以佐證,清初的《桃花扇》作者孔尚任曾說,人生中必遊的五個地方,分別是北京、揚州、蘇州、杭州與南京。除了政治中心北京之外,其他四個地方稱為廣義的江南地區,也代表著文化重鎮非江南莫屬。

旅遊雖蔚為風潮,但地大物博仍有許多地點未曾被拜訪過,而那些初次被書寫的山水,就成為新開發的景點,在被文人書寫後,也會成為其他文人爭相拜訪的地點,越多關於該地的記載與題詠,那個地方便會越出名。

所以,有許多景點是被文人塑造出來的,透過文人的題詠歌頌所建構的美感,但這些地方是不是真的很美,就見仁見智了。例如,飛來峰是杭州著名的景點,關於飛來峰的歌詠不僅是在明代文學家,好幾個朝代的文人都曾為飛來峰寫文章。但之前我親自見到才發現,實際看到的和閱讀的感受有很大的差異。

明代文學家袁宏道曾撰寫《飛來峰》一文,用來讚嘆歌詠其風景的奇特,也特別提到想為飛來峰作詩,同時可見明代文人旅遊書寫的習性。(圖片來源/ iStock 圖說重製/王怡蓁、張語辰)
明代文學家袁宏道曾撰寫《飛來峰》一文,用來讚嘆歌詠其風景的奇特,也特別提到想為飛來峰作詩,同時可見明代文人旅遊書寫的習性。(圖片來源/ iStock 圖說重製/王怡蓁、張語辰)

問:庶民也看旅遊書?有哪些旅遊方式?

答:關於傳統中國人的識字率,美國學者羅友枝(Evelyn Rawski) 曾做過估計,在 1880 年代男子大約是 30-40% ,女子則只有 2-10% ,城市裡的男性較高一些,但這個數據僅供參考,尚無法完全證實。如果再往前二百年來推測,晚明的庶民識字率應該更低,我們認為晚明的庶民看不懂、也不會去看文人所寫的遊記,反而是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旅遊方式,但景點與文人遊歷的地方多有重複。

庶民的旅遊主要為兩種:節慶廟會、進香團。

節慶廟會多是慶祝神明的誕辰,但神明的誕辰日子是「人」訂出的,這些時間其實就是配合農閒休息之時,提供庶民休閒的活動空間;而都市型的節慶廟會所拜的神明亦然,無論是手工業或商業所拜的神祇誕辰,也是配合該行業的休息時間來制定。

晚明的《上元燈彩圖》,呈現元宵節時南京街道的盛況。(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晚明的《上元燈彩圖》,呈現元宵節時南京街道的盛況。(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而進香團在晚明的發展最為明顯,進香團與節慶廟會不同,路程較遠,且不是配合某些階層的時間。除了庶民,士大夫與仕女閨秀也會參與進香團,儘管有許多士大夫不願意家中婦女參與路途遙遠的進香活動,但只要女子們以「還願、求子」等理由說服家中男性,多半會成功。

現在的進香團與晚明時期相比,除了交通工具的不同外,其他內容幾乎很像,類似套裝旅遊

晚明的進香團在搭乘船隻時,會在船上掛有寫著「朝山進香」的旗幟,也有專門接待旅客的旅行社,叫做「牙家」,負責協助旅客旅行中的吃喝玩樂所需。

在史料中,可以看到進香活動兼具娛樂性質,例如費元錄在其著作《鼂采館清課》中提到士女禮朱元君神的活動:「笑語喧騰,樂聲間作」,顯示進香活動還是帶有濃厚娛樂色彩。甚至在佛家七月的盂蘭齋會中,宗教活動「長者布金,士女施金錢以千計,冀繳福田利益」,或是「余從九陽江望河燈,下龍門關數里不絕,無慮萬點,若星漢錯落,珠連璧合,波文蕩漾,足當水嬉」,都顯示了香客與遊客難以區分。@#(末完,待續)

──轉自中央研究院《 研之有物(本文限網站刊登)

責任編輯:楊真

點閱【研之有物】系列文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宮中爭權奪位的可怕,坐在龍椅上的皇帝想必體會最深,一方面要讓自己坐穩、一方面也要阻止別人竄位,透過頒詔的總動員儀式,將皇帝對自己的期許、對政權的看法布告天下。
  • 工業革命後,各種產業加速發展,首當其衝就是商業模式的改變。當物資開始充足,我們對生活有另一種想像,百貨公司也因而誕生。中研院近史所連玲玲,研究歷史悠久的上海百貨公司的現代化過程,建構出其背後傳達的意識。
  • 胡適的年代雖然距離遙遠,但他的故居就在離我們很近的中研院內,裡頭留大下大量史料與胡適的生活原貌,不只研究人員,每個人都能在這裡重新認識,有別於課本中的「胡適」。
  • 百貨公司改成用「開放式玻璃櫃」兜售商品,商品上也以「明碼標價」,採用不二價制度。 這些現代商業制度,與以往店鋪內藏商品、靠關係喊價相較之下公平許多,變得有其合理性,不用報上祖宗三代名號都付一樣的價錢買東西。
  • 你以為「圖文部落客」是現代產物?走進中研院文哲所李豐楙研究員的收藏世界裡,你會發現老祖宗將「文字」化為「圖像」的功夫發揮得淋漓盡致!這些被用來祭祀祈福,或作居家擺設的圖像,其中蘊含的文學與宗教意義,早已普及於古人的日常生活。
  • 「泰北金三角」地區的雲南人,家人過世時是燒紙作的「假護照」,讓逝者可以拿著護照到處移動。為什麼會有這個文化現象?中研院黃樹民院士,分享過往田野調查看見的故事。
  • 資源稀少、遭遇外來競爭時,我們應該堅持保護自己的資源與利益,還是以更開放的態度與鄰人合作?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沈聖峰副研究員發現,受到「逆境」促進「合作行為」的物種,反而展現出更強的族群繁殖表現,更勝順遂環境下的激烈競爭策略。
  • 導覽行程通常從中研院大門口開始,一直深入森林步道及生態池,院區內的植物、昆蟲與動物,對生態志工而言如同老朋友,路邊的一花一草都可以說個故事,一蟲一鳥都是令人駐足流連的焦點。
  • 人類雖然生活在陸地上,但經過千年萬年的地殼變遷,桑田可能變滄海,古代祖先在地表上的生活遺跡,就被隱沒在水中;另一種情況,則是因意外或戰爭,讓飛機船舶隨著文物資料一起沉沒。廣大無垠的海底,其實有著從古到今許多的歷史發展足跡。水下考古,就是研究這些的領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