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和我們有多近?訪歷史學家陳熙遠

作者: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

陳熙遠帶領明清檔案工作室,透過明清史料尋找不同課題的答案。 身後是清聖祖康熙皇帝的詔書,比電視劇中的詔書大很多。 (攝影:張語辰,《研之有物》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458
【字號】    
   標籤: tags: ,

(原標題:歷史和我們有多近? 陳熙遠

  為什麼要研究歷史

蕭亞軒「最熟悉的陌生人」這首歌,唱出了戀人角色的變化,但其實「歷史」與「現代人」的關係也是如此。過去並不像我們想得那麼陌生,有許多歷史事件影響了現今的事物,但也不見得是我們想得那麼熟悉,歷史學家透過新的史料、問新的問題,會有新的研究發現。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之中,陳熙遠副研究員以研究明清史著稱,本文以 Q&A 專訪了解歷史如何具體展現於我們的日常生活。

問   天生喜歡歷史嗎?

 

答     從小當別人問你是什麼樣的人,我們其實不知不覺就在講自己的歷史。

很難定義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喜歡歷史,我們日常生活中都不斷面對歷史積澱下來的東西,只是不知不覺。有一點很重要,不管喜不喜歡歷史,都要面對歷史。我們通常是用「過去」來呈現「現在」,我的名字、星座、血型,都是我的文化、構成我的一部分。初次見面時,也是透過別人既有的「歷史資訊」來了解對方,例如讀過什麼書、唸過什麼學校。

歷史就是現在和過去的對話,有時候我們關心現在一個事件,會延伸過去看是什麼東西觸發出來。就像我做了一個抉擇,這抉擇都有一些後果,這後果都是歷史發展的一個過程。

問   是明清歷史劇的粉絲嗎?

答   現在有許多中日韓的電視節目是以歷史宮廷為背景的古裝劇、穿越劇,常引為大家茶餘飯後的談論話題。不過,因為我做研究的關係,不敢看明清歷史劇,怕自己又有職業病了。我聽說日本的大河劇成功結合了故事與歷史考證,我想,如果歷史劇可以有詳實的歷史考證,結合緊湊有趣的故事內容,想必會更吸引人。

當然不用完全跟古人講話一樣,可以調整為現在的樣子,但從髮飾衣著、硬體設施到談吐對話,其實都有歷史情境,一個文創產業若跟歷史考證更密切結合,就會更有歷史的趣味。例如現在詔書都沿用以前舞台劇的小卷軸手法,但其實詔書真品大到要兩名成人各持一端才能展開,若是歷史劇改用原尺寸的詔書,就會更有說服力。

   歷史情境不同,情境引發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也就不同。好的歷史劇或歷史研究,要讓讀者進入那個世界,看到過去怎麼溝通。

歷史是人,人對一些事情的反應,隨著時代會有所不同。明清時一個人收到一封信會感動得大半天,他甚至會花一兩天去琢磨要怎麼回這封信,但現在我們收到一個 LINE ,即使說了甜言蜜語都沒有那麼親切的感覺,甚至已讀不回。如果現在還有皇帝駕崩,透過臉書、傳個 LINE 簡訊,馬上就可以讓大家知道了,但過去卻必須要透過詔書從中央向各地傳布出去,自然會產生時間差,可能在北京的崇禎皇帝已經上吊自殺,而遠在江南的人民以為朝廷還在奮力對抗闖王李自成。

問   看了歷史劇,就能當歷史學家?

答   歷史學在某些情況是低門檻的學科,每個人都能宣稱「我看了歷史劇,我就是歷史學家」。但在某些情況又是高門檻的學科,因為需要一定程度的自律來做研究,如果要做好的歷史研究,還需要語文的訓練。

研究任何一段中國史,都需要了解另一種語文,例如清代不只有滿文,滿族和蒙族長年通婚,若了解蒙文就能更清楚滿洲多元民族統治的關係。清朝與朝鮮、清朝與越南之間的互動,又需要更多種語文,到了晚清時又出現法文。另外,研究歷史也需要相應學科的訓練,例如研究政治史,需要對政治學或社會學有所了解。

歷史是綜合性的周延探討,有越多關聯性連繫起來,就可以得到更多東西,就像 Steve Jobs 曾說 ”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 例如探討雍正皇帝為什麼當上了皇帝,儘管可能是康熙皇帝臨終前一言以定大局,但若能考慮各種不同的層面,也許雍正皇帝平時已有布局。

   每個問題都可能導引到這個事件的成功,如何周延考慮不同的方方面面,這是歷史學很重要的訓練。很歡迎大家都當歷史學家。

問   到哈佛讀歷史,前途會更好嗎?

答   會到美國哈佛大學就讀歷史與東亞語文聯合學程博士,主要是希望可以轉益多師、得到不同的訓練與刺激,在一個不同的語言環境與文化氛圍下學習,思考與表達上都需要重新組裝。那時候我主要關心的是中西文化交流與思想互動的課題,所以特別想在西方的學術殿堂裡,體會他們如何探討相關的問題。之後來到中研院是個很自然的選擇,因為這裡提供很多自由、相對多的資源,可以選擇想做的課題,除了沉潛在學術研究中,也能打開門來和受到不同訓練的人溝通。

     遇到挫折時,要想「這個工作是不是最適合我的」,如果適合的話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唸文史的學生若要以文史的專業謀生,主要恐怕只有兩個路可走: 一個是研究, 一個是教學。歷史學從來沒有成為一個顯學,現在因為大環境的關係,冷門的科系越來越難有適當的職缺,即使畢業後發現找不到適合的工作,還是可以用其他時間做歷史研究。

我在中研院史語所的同事,有些原來是研究生物、化學、或已經具有牙科或心理醫生的執照,本可以在相關的專業裡謀生,但後來卻轉行來研究歷史,我相信他們是受到歷史的召喚,於是義無反顧地投身史學這個行當裡。因此當我們遇到工作的瓶頸或挫折,甚至對前途茫然時,或許應該回到人生航程的起點,問自己:「我是否對這個工作的選擇有無可救藥的熱情,並且願意不顧一切地實現它?」

問   帝王和平民的歷史,哪個比較值得研究?

答      歷史研究的題目,不是為了譁眾取寵、大家對什麼有興趣就做。

每個人都是從歷史上的基點走過來,現在和我們看起來不相干的歷史事情,可能會有綿延不絕或千絲萬縷的關係。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是過去歷史研究的核心、歷史舞台的主角,但隨著時代變遷,我們開始關心芸芸眾生、在歷史舞台跑龍套的人。現在的歷史學家會重新問一些問題,把現在和過去的關連性建立起來,了解過去的人怎麼過生活、在大時代中扮演什麼角色、信仰什麼東西、如何表達不同價值觀,進而影響現在的人怎麼過生活。

   問不同的問題,就能在歷史中找到不同的答案。

傅斯年說:「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這不只是文字上的東西,也包含器物上的東西,都可以成為我們追溯過去的線索。歷史不是寫在那邊我們讀就好,也不是對發生的既定事實做評估,而是以現在的問題去歷史中找答案。例如我想研究以前元宵節或端午節時,婦女們能否出來活動、她們扮演的角色是什麼,就要找不同的史料加以了解。雖然找到的答案不見得對當下有現成的回饋,但歷史對現代人而言就是一個資源,在於我們如何運用。@#

  延伸閱讀
〈皇帝的最後一道命令——清代遺詔製作、皇權繼承與歷史書寫〉,《臺大歷史學報》33 (2004):161-213。
〈中國夜未眠——明清時期的元宵、夜禁與狂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75.2 (2004.6):283-329。

──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本文限網站刊登)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宮中爭權奪位的可怕,坐在龍椅上的皇帝想必體會最深,一方面要讓自己坐穩、一方面也要阻止別人竄位,透過頒詔的總動員儀式,將皇帝對自己的期許、對政權的看法布告天下。
  • 因應路程遠近不同,康熙四十二年 ( 1703 ) 時曾明確訂定齎詔官赴各地頒詔往返的時限,例如從京師到河南、山西一帶往返限 30 天。
  • 在皇帝頒布天下的詔書中,最重要者是兩種:即位之初的「登極恩詔」、賓天之際的「大行遺詔」,是皇帝的第一道和最後一道命令。
  • 工業革命後,各種產業加速發展,首當其衝就是商業模式的改變。當物資開始充足,我們對生活有另一種想像,百貨公司也因而誕生。中研院近史所連玲玲,研究歷史悠久的上海百貨公司的現代化過程,建構出其背後傳達的意識。
  • 胡適的年代雖然距離遙遠,但他的故居就在離我們很近的中研院內,裡頭留大下大量史料與胡適的生活原貌,不只研究人員,每個人都能在這裡重新認識,有別於課本中的「胡適」。
  • 工業革命後,各種產業加速發展,首當其衝就是商業模式的改變。當物資開始充足,我們對生活有另一種想像,百貨公司也因而誕生。中研院近史所連玲玲,研究歷史悠久的上海百貨公司的現代化過程,建構出其背後傳達的意識。
  • 百貨公司改成用「開放式玻璃櫃」兜售商品,商品上也以「明碼標價」,採用不二價制度。 這些現代商業制度,與以往店鋪內藏商品、靠關係喊價相較之下公平許多,變得有其合理性,不用報上祖宗三代名號都付一樣的價錢買東西。
  • 你以為「圖文部落客」是現代產物?走進中研院文哲所李豐楙研究員的收藏世界裡,你會發現老祖宗將「文字」化為「圖像」的功夫發揮得淋漓盡致!這些被用來祭祀祈福,或作居家擺設的圖像,其中蘊含的文學與宗教意義,早已普及於古人的日常生活。
  • 「泰北金三角」地區的雲南人,家人過世時是燒紙作的「假護照」,讓逝者可以拿著護照到處移動。為什麼會有這個文化現象?中研院黃樹民院士,分享過往田野調查看見的故事。
  • 筆者曾於國家圖書館查找抗日戰史資料,發現一本全新改版的《中國陸軍作戰各大戰役實錄》珍貴史料,然而此書在各大書局中卻未發現販售,因此只得聯絡作者,想購買此書。2009年,筆者與友人一同拜訪作者楊濬彥先生,因此發掘了這位已高齡九十九,一生反共的國民黨抗戰老兵的精采故事 ,他的一生彷彿是中國近代史的縮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