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組圖:看見生命韌性 台新住民姊妹的迢遙姻緣路

慶祝世界移民日。印尼新住民親子演奏傳統樂器。(李晴玳/大紀元)

人氣: 201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18年01月01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晴玳台灣高雄報導)台灣發展史,是一部多元族群融合的移民史。從原住民族群、閩客族群、外省族群,乃至晚近的新住民族群,前滔後浪澎湃匯流,造就了台灣社會繽紛多姿的文化風貌。80年代通婚來台的新住民,頂著社會歧視壓力,艱辛走過了30年,一如前輩耆老,她們落地生根,努力撰寫人生新頁。

據內政部移民署統計,截至2017年10月為止,因婚姻來台的新住民已超過52萬人,平均每10個家庭,便有一戶是由新住民組成,其生育子女數亦多達38萬人次,是台灣人口增長與勞動力的生力軍。

話說新住民緣起,可溯及1987年「開放大陸探親」,伴隨民間往來交流,兩岸通婚逐漸出現。渴望親情陪伴的台灣老兵,展臂迎來中青年大陸新娘,儘管老少婚配,價值觀迥異,致使離婚率偏高,但來到1997年,婚姻移民已經突破萬人,10年翻漲了100倍。

1994年,扁政府推南向政策,鼓勵台商赴東南亞投資,開啟了跨國通婚的契機。由於印、菲排華正盛,南洋僑女選擇遠嫁台灣郎,成為高雄旗山新移民的先驅。她們隻身來台,填補了農村人力缺口,也擔起傳宗接代的使命。印、菲姊妹們或持台語、或講客家話,任勞任怨,為南方農村注入了希望與活力。

鑒於外配歸化台灣國籍,證件申辦手續繁複,專業代辦乘勢崛起;加上婚姻市場廣大需求,跨國婚姻仲介遂應運而生。從海峽兩岸到東協諸國,仲介業者掌握市場供需,積極開拓商機。90年代末,婚姻仲介移民潮來到最高峰。

跨國婚姻 迢遙路遠起步難

跨國婚姻仲介業者,在利益驅動下,視婚姻媒合為買辦,每每造成亂象糾紛。不少外籍新娘下嫁後,發現「良人」不良,丈夫習性不佳,且脾氣火爆駭人。面對家庭暴力,認命的忍氣吞聲抑鬱終身,不服命的則選擇出走,或者離異收場,徒留怨懟與憾恨。

跨國聯姻風險潛存,讓人難以預料。曾有陸配與丈夫相識4年,期間每月通信2次,可當正式嫁入夫家,發現丈夫竟有精神障礙,發病時暴怒抓狂,六親不認。而她過去收到丈夫問候的信件,原來都是公公傑作。

新住民遠道嫁台者,多半因為原生家庭境遇不佳;因此,夫家經濟條件之優劣,直接影響她日後的生活處境。但據內政部2003年調查顯示,新住民的台籍配偶為榮民、身心障礙或低收入戶者約占二成,其家庭多為經濟弱勢。即便新住民有意賺錢貼補家用,受限於語言、技能或學歷認證等,也多半只能從事低薪的基層工作。

這些新住民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既無母國娘家的奧援,面對嶄新生活,除須克服語言隔閡、文化適應等難題,又得擔起「傳統媳婦」的重大使命:一個溫順乖巧、任勞任怨,既要照顧一家老小、打理家務、傳宗接代,又能肩負農事勞務、賺錢養家的堅韌女性角色。如果外配與夫家相處融洽,尚且得到慰藉;假如遇人不淑,嫁錯婆家,後續衍生的家庭經營問題,包括夫妻、婆媳、親子及親族之間的溝通互動以及語言、文化的差異,勢必讓她們在日後的生活如同步步地雷。

化解文化隔閡 NGO開調適課程

新住民早期來台,政府不曾重視,也未予輔導,其權益及福利推動工作,在民間團體倡議施壓後,政府逐步放寬法令規定,例如:大陸配偶的額度、工作權,取消南洋外配的歸化保證金制度等。走在政府政策之前,NGO在缺乏經費、資源的情況下,集結社會廣大愛心,帶領新住民姊妹一路顛簸向前。

創立於1995年的高雄美濃愛鄉協進會,為服務轄內外籍配偶,特別開設識字班,廣納來自越南、印尼、柬埔寨、菲律賓與泰國的學員,並協助擴展與社區的連結,促成外配自主互助社群。

世界移民日園遊會中,新住民姊妹帶動民眾DIY製作越南美食。(高雄市民政局提供)

2003年,善牧社福基金會宣布啟動「新住民服務列車」。善牧在過去長年推動婦女救援暨家暴庇護安置服務的過程中,發現外籍配偶占家暴受害婦女的比例高達四到五成,不但民眾對於她們感到陌生,政府也不曾聞問。為扶助與日俱增的婚姻移民族群,善牧先於台北、高雄設站服務,進而拓及全台6個中心、39處據點。

成員認真聽–新住民姊妹認真上「機車考照輔導班」。(善牧基金會提供)

此外,善牧還開設新住民生活適應課程,在學習台語台菜、認識台灣節慶文化、了解社區資源與進修親職教育的同時,結合里民活動並深入校園角落,進行社區文化宣導。

新住民姊妹認真學國語。(善牧基金會提供)

善牧志工領著南洋姊妹,帶來鍋碗瓢盆和食材,教導鄉親阿桑學做菜--魚露、春捲怎麼做,越南月子餐如何料理等等。在有吃、有拿,又有異國趣聞可聽的聯誼中,新舊住民拉近了情感距離。而校園學子,也在新住民阿姨的現身說法中,學習友善對待同學,尊重多元文化。

親子共同體驗有趣的越南春捲製作。(高市府社會局提供)

新住民離婚多 文化差異是主因

新住民家庭爆發衝突,多半來自文化差異。比如坐月子,台灣婆婆煮了麻油雞,特地為外籍媳婦補身子,南洋姊妹卻聞之欲噁;而她們屬意眷戀的,是讓人望之卻步的鴨仔蛋,以及麻辣濃嗆的黑胡椒燉排骨。家中添孫固然可喜,然而一個小小月子,卻讓婆媳同感鬱卒,鴻溝愈來愈大。

新住民離婚率偏高,非個性不合使然。有位姊妹被丈夫訴請離婚,在法庭上,通譯看過丈夫訴狀,條條決意休妻。理由是妻子有妄想症,意圖謀害親夫,讓他日夜惶惑不安。原來丈夫在床底下發現了一把刀刃,認為妻子有加害之意。妻子則解釋是家鄉的習俗,為了避免嬰兒遭受侵擾驚嚇,在榻下放置鐮刀,以求驅邪保平安。

另有越籍配偶,被夫家強制送醫治療,只因她莫名其妙痛哭,又自行理了個光頭。家人都以為她瘋了。經過翻譯溝通後,才知道她是因為父親驟逝,無法返家奔喪,哀慟之餘,決定遵循母國習俗,削落一頭烏髮。她表示,面對人生重創,理去頭髮可以傳達悲情並寄寓重生之意。

善牧高雄中心主任鄭雁文指出,每個家庭各有不同的難處,很多姊妹很有能力,在母國擁有高學歷,嫁到台灣後,度過適應期,也上了增能培力課程,很有機會成為職場女強人。反觀身邊另一半,長年固守在藍領基層,即便不菸不酒,面對日漸擴大的思想差距,親情豈不生變?

相知相惜 新住民家庭典範

語言溝通不良,文化認知懸殊,常讓異國婚姻在經營過程頻添變數。但在典型的新住民家庭中,也有夫妻在共度患難後,彼此能夠互信互諒,相知相惜,不乏「相敬如賓,牽手同行」的幸福案例。阮氏外配聰明俐落,熱心活躍並燒得一手好菜,她除了掌理高雄中心廚房總務,還膺任鳳山區婦女代表。她與丈夫結褵16年,雖然丈夫只是一介勞工,但夫妻恩愛逾恆。

當老婆出席公眾活動,老公便是忠實鐵粉,是快樂小跟班。每天,不論阮氏再忙再累,必定5點準時晨起,手洗全家衣物,料理美味三餐。生性開朗的丈夫,坦然以妻為榮,而外籍妻子也一股腦兒愛家、顧家,答謝丈夫的一生鍾愛。

國籍法修法 照顧新住民權益

過去婚姻移民多屬社經弱勢,輿論大眾每有「買賣婚姻」、「假結婚、真賣淫」、「人口素質低落」、「占用社會福利資源」等負評。潛藏的歧視心態,不僅存在於社會族群間,也反映在國家的法令條文中。新住民的基本權益,常因官方的防弊機制而被刻意漠視。

「國籍法」曾規定外配申請歸化,須先放棄原有國籍並提財力證明。當局認為,新住民申領身分證後,將享國民福利保障,因此,須出具存款及稅賦證明,俾確認其經濟自主能力,不致造成國家社會的負擔。但弔詭的是,外籍媳婦的財產、零用金均來自台灣夫家,即便擁有存款,也未必保證其生活無虞。

舊制又規定,外配放棄原國籍後,須等1年,才允核發身分證。在此期間,若遭逢喪偶、離婚或家暴出走,將無法歸化入籍,而其原籍又已註銷,於是,她們成了國際人球。據官方統計,目前國內約有300名無國籍者,黑戶則難以計數。她們既無身分,自無工作權,只能透過NGO團體連結外界資源,提供協助與救濟。

新住民夫妻離婚,爭取子女監護權時,法官常因夫家支持度較高,將監護權判予男方。依國籍法規定,母親若未歸化,離婚後無監護權者,就得遣離出境。善牧高雄中心主任鄭雁文說,「夫妻有問題,可親子沒問題,若給女方一半監護權,雙方親權即可同時照顧孩子。」孩子快樂成長,母親不能缺席,鄭雁文表示,她們為此曾多次找法官開會喝茶。

「台灣人怎會無故打老婆,妳必是哪裡有問題。」鄭雁文說,民眾對新住民的刻板印象,讓歧視無處不在,就在處理家暴案件的警察意識形態裡,也免除不了「陰謀論」--她們拿到保護令後,就可以要求離婚,可以自由地找工作。

「為爭取新住民姊妹權益,我們集結民間團體,在各種場合倡議、再倡議,只希望政府能夠修法鬆綁。」鄭雁文說,法律不予新住民公平公道,只會讓家庭問題愈來愈嚴重;家庭不穩定,小孩就會有問題,最後成為社會全民的問題。

歷經多年呼籲奔走,2016年12月初,立法院終於三讀通過「國籍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放寬外配歸化「須提財產證明」的條文限制。至於遭逢家暴、喪偶或離婚而歸化無望的外配,國家也同步方寬,准予申請歸化並領取臨時身分證,一年內可補提放棄原國籍證明,避免出現國際人球的窘境。

新住民二代 新南向小尖兵

高雄市社會局副局長葉玉如,出席新住民姊妹心靈繪畫展。(善牧基金會提供)

在社會歧視壓力下,新住民姊妹走過漫漫婚姻路。2003年,政府頒定「外籍與大陸配偶照顧輔導措施」,針對生活適應、醫療保健、就業權益、子女教養等8大方向提供服務措施。2005年起,中央再提撥30億元「外籍配偶照顧輔導基金」,10年分期照顧輔導新住民家庭,新住民的「正當性弱勢」地位,終獲肯定。

善牧社福基金會長年服務特殊境遇的媽媽,期使母親健康快樂,孩子也跟著開朗自信。後隨著政府新移民政策的推動,多元文化教育的深耕,許多新移民媽媽在站穩腳跟後,開始回饋社會,以志工及捐款的行動成為助人者,而她們的孩子,也跟著一起投入。

新住民家庭聯誼活動。(善牧基金會提供)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東南亞新住民及二代因為具有語言文化優勢,成為培力的重點對象。如內政部的「展新計畫」,不僅涵蓋了語文拓能、一代就業、 二代增能、多元服務及關懷協助等5大領域;對於二代人才培力,更責成各相關部會全員推動。這些新南向小尖兵,可望成為推動國家前進的新力量。

從孤軍奮鬥到眾志成城,當政府全方位啟動培力計畫,善牧依舊守候在城市的溫馨角落,陪伴著新住民姊妹。從扶危濟困,到激發自我復原能量,鄭雁文說,「10多年來,整個社會脈動在變,國家政策也在變,不變的是姊妹們的韌性與努力,幫助她們自信站上舞台,將是我們永不停止的路。」◇

新住民展示拼布學習成果。(高市府社會局提供)
高市新住民家庭服務中心,於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榕園藝術廣場辦理親子活動。(善牧基金會提供)
新住民親子製作越南國徽。(善牧基金會提供)

責任編輯:葉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