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大灶」煙炊柴火燒 難以被取代的古早滋味

【大紀元2018年01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林海柔綜合報導)大灶煮食的「古早味」,至今依然在我們生活中延續著。百貨公司裡標榜「仿大灶煮食」的電子鍋,價格不斐;還有特色小吃中也有許多灶燒料理,像是「灶燒豆花」,「灶火柴燒老麵」等等。

古灶台給人的印象,除了純樸農村的田園生活樂趣之外,還有柴燒煮食的美味。古早時期人們日常生活蘊含的智慧,經常取材於大自然,古灶多以磚土、磚瓦或石塊砌成。

現代家庭也有人為了電費抗漲,使用傳統爐灶燒火節省電費。也有人是懷思古之悠情,特地找到專業師傅量身訂做磚灶。

古灶台是早期廚房的要角

相較於現代生活,傳統生活的價值或許更能滿足人的心理需求吧。經歷過古灶磚窯生活的人,懷念的是那些充滿故事的回憶;沒有經驗過大灶煮食生活的人,自然也知道「古早味」就是不一樣,煙燻火燎的味道就是美味。

柴火燒,炊煙裊裊,爐火暖烘罩。這般景像讓人聯想到家的溫暖,在廚房忙碌的女主人,為了讓一家老少填飽肚子辛勞付出。出外幹活的男人們回到家,享受家人齊聚的歡樂,那是一天當中最期待的幸福時光了。

台語有句諺語,形容一家人叫「同一口灶」,由此可見,廚房裡的大灶蘊含重要意義,象徵家庭生活的精神,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無論是山珍海味,或是粗茶淡飯都甘之如飴,最重要的是家人間的相互支持,包容和付出。

古灶台。(大紀元資料室)

現代爐具鍋具無法取代的美味                                               

大灶柴火煮白飯比電鍋煮的還好吃,由於柴火燃燒的面積較大,可以使鍋子底部全面受熱,這樣在白飯煮好後也同時產生一層鍋粑,增添白飯的獨特香氣。灶台上炒菜的同時,底下柴火還能同時烤蕃薯和烤玉米。

烤地瓜和鍋巴示意圖-現代家庭用烤箱烤地瓜水份稍多,放入磚窯內烤最香。(Silentpilot/pixabay,林海柔/大紀元合成)

柴火燃燒時帶有天然木香味,煮食特別美味好吃。土灶料理的美食,有土灶雞和灶燒肉等等,似乎多加了個「灶」字,彷彿美味加倍,讓人垂涎欲滴了。

早年臺灣的農村生活,煮飯是每天家裡的大事,莊稼漢在田裡幹活,特別需要三餐米飯填飽肚子。對家庭主婦來說,燒柴火炊煮飯可不是件簡單的事,每個步驟,細節之繁複,樣樣都有學問。

除了台灣以外,世界各地許多國家,也都能見到傳統的柴燒灶爐。這可以說是中西方早期煮食文化的共同特色。

傳統柴爐早期在世界各地也很普遍,圖為哥斯大黎加的傳統爐灶(Lucy Toner/PublicDomainPictures)
柴爐按照自家需求設計,也有許多不同款式造型 (Jim Bowen/flickr)

燒柴火是講究技巧的,煮食過程中為了控制火力大小,需要利用火鉗來進行。點燃火、添木柴、調空隙、吹空氣、掏灰燼,這些活兒就需要輔助工具了。

 大灶的重要配角:吹火筒、火鉗、火鏟

如果住家鄰近大自然,或許野外能撿拾樹幹、乾柴、竹子、甘蔗葉、稻梗、晒乾都可以當材燒,不方便撿也能用買的。

煮飯前,要先點燃火,把乾草放進爐裡點火,再把木柴放在乾草上助燃。若柴火燒不起來,就拿長的竹筒,嘴巴往爐子裡吹氣。呼呼吹,聽到劈哩叭啦火燒柴聲,火漸漸燃燒起來了。

用大灶燒水做飯還會用到火鉗,需要大火時,持續的往灶爐裏添乾柴,火才不會熄滅。需要小火時,就把柴火挾出一些來。

火鉗(WikiCantona/Wikimedia Commons)

第三樣工具是火鏟,主要是用來掏灰燼,如果灶爐洞裡積太多灰,就會影響火力燃燒,這時就得用火鏟掏灰。

 大灶煮食技巧攻略

古早大灶煮飯一定得全程看顧爐火,才不致煮到焦糊,還要注意拿勺子一邊攪拌,一邊等到水都被米吸收之後,就不能再攪動,當聞到白飯香氣時,就接近完成了。

這時要拿掉一些材火,讓火力變小,如果白米熟透了,就要趕緊將飯鍋端離爐子,這時讓爐灶裡的柴火餘燼逐漸熄滅。

柴火灶煮出來的食物就是香啊,不只有煮食讓人難以忘懷,還有古早大灶保存下來的記憶,有著親人間濃濃的關愛,相信這個「大灶文化」,將會一直流傳下去。

責任編輯: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