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道系列(3)

【晉商傳奇】之三:大清皇室和晉商的奇緣

作者:皇甫容
雁門關。(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464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山西人面臨山多地瘠,自然災害頻發的現狀,他們在創建財富帝國時,無論是地理上的關口,還是精神上的關口,他們也都闖過不少。他們的闖關精神不亞於帶兵陷陣的將領;也不遜於閉門獨修的行者。晉人闖關,闖過的最大一關就是走西口。

康熙帝為晉人走西口打開通途

當初的西口位於山西、蒙古交界處,是長城的一道關隘,名叫殺胡口(後改為殺虎口),位於雁門關北邊,內通京師,外控大漠,道路崎嶇險惡,歷來是邊防要塞。

山西人走的西口,有兩條路。從山西中部和北部出發,一條向西,經殺胡口出關,進入蒙古草原;一條向東,過大同,經張家口出關,最終進入蒙古。而蒙古人眼中的「西口」,則是東起多倫,西至臨河,二者之間有一個廣闊的地帶,包括多倫、張家口、集寧、呼和浩特、包頭、東勝、五原、臨河等晉人經商較為集中的地方。

由於山西是連通中原腹地和蒙古之間的最短通道之一。所以明朝初年,朱元璋為防止蒙古騎兵進關,就在殺胡口駐紮了大量軍隊。明朝嘉靖和萬曆年間,明廷在殺胡口修建了兩座城堡,兩堡連環易於攻守。明朝和蒙古關係緩和後,殺虎口就被開闢為貿易市場。

清軍入關之際,將山東作為運糧之道,將山西作為商賈的通途。據說,大清問鼎中原時,為籌集軍餉,曾向晉地的富商借貸銀兩,以加蓋的龍璽大印作為憑據,這就是「龍票」。順治皇帝入關後,晉商慮及開國維艱,沒有去找皇室兌換借款。清朝皇室為嘉獎這些晉商,就給予他們生意上的關照。

當時順治皇帝召見了八位山西富商王登科、靳良玉、范永斗等人,請宴賜服,將其納入御用皇商。清朝龍興之地是遼東,順治帝允許這八家晉商負責主導關口的貿易。

康熙三十年(1691年),康熙帝率兵親征,追剿準噶爾叛軍,收服了蒙古的三大部首領:東部車臣汗、中部土謝圖汗、西部札薩克圖汗。這三部首領都是成吉思汗的後裔。

為懷柔蒙古諸部,康熙帝與漠北的王公貴族在多倫舉行會盟。康熙帝調停蒙古各部積怨和紛爭,並應蒙古貴族要求,允許內地商人深入蒙地進行貿易。清廷特許八大晉商可持「龍票」,在蒙古諸地開設分號。

此時的龍票已成為皇帝御批的經商執照,商人憑此可享有專利和特權。

康熙帝返京途中駐蹕在「殺胡口」,考慮到滿漢蒙民族的容合,就為其更名為「殺虎口」。此後,殺虎口成為繁榮的商貿市場。晉人走西口的方向比往年更加明確和清晰。

清乾隆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之《格登鄂拉斫營圖》,描繪乾隆二十年(1755年)阿玉錫率清軍追擊準噶爾汗達瓦齊至格登山之情形。(維基百科公共領域)

晉人的利義觀

在走西口這條路上,湧現出很多晉人引以為傲的人物:有喬家大院先祖喬貴發,曹家始祖曹邦彥,有常家莊園的幾代主人,還有「大盛魁」商號的奠基人王相卿、史大學、張傑……

但並非所有走西口的人都能夠衣錦還鄉。至今,在走西口的路上,依然可見茫茫風沙掩隱的累累白骨。夏天酷暑難熬,人們行走於沙漠,因缺水虛脫,常常昏厥;冬季寒風凜冽,人們難以擋風祛寒,任由寒冷刺入骨髓;動亂之時,商人還要面臨盜匪的搶劫和襲擊。

但這些都未能阻擋晉人的步伐。他們與生俱來的天性,不喜安逸,任勞任怨。世世代代的晉人闖蕩天下,奔波四方,他們在走西口的路上,撒下了不盡的汗水和艱辛。他們不是行道者,卻走了比行者還要遙遠的路;他們不是修行者,卻在商道之上,吃盡了一生幾生的苦楚,依舊以苦為樂。

事隔數百年後,再次回味晉商的闖關精神,留在心裡的除了長久的震撼,還有就是他們對「利」的理解,是否就像我們今人所認為的只是單純的利益?

周朝八百年的禮樂天下,教化了大量的諸侯國家。在禮樂的薰陶之下,周文王闡述的「利」,最初含有救濟、濟天下的意思。《易經》說,如果有不通暢的地方,難以企及的偏邦,要想辦法疏通,以利於天下,以濟於萬民,是為利。

《易經》還說,如果人能得到上天的護佑,就會大吉大利。佑,是相助的意思,得到上天的相助,人會順利;得到人的相助,人會有信義。

或許,晉商的血脈含蘊著原始的利義之念,所以能夠在崎嶇險惡的商路上,一路走來以信義為本,打造財富帝國;一路走來也不計艱辛苦樂,勇往直前。

毀家紓難的晉商范毓賓

在《清史稿》中,山西商人范毓賓兄弟的名字和當時著名的總兵將領吳進義、李勳、馬負書等王公勳貴並列一起。

范毓賓的祖父范永斗是明朝清初的八大晉商之一,也是順治皇帝入關後,點名召見的晉商之一。順治詔賜永斗張家口房地,將其編入內務府籍,仍命他在塞上進行貿易。范家從此步入皇商之列。

康乾盛世民生富庶,范家也迎來最鼎盛的時代。康熙大帝親征準噶爾,范家為清軍提供軍餉和糧米。

雍正年間,朝廷調集九省大軍,平定西北叛亂。由於清軍補給線過長,軍餉糧草供應困難。怡親王胤祥推薦范毓賓負責大軍所需的軍用物資。

後因叛軍偷襲北路清兵,劫走范毓賓的十三萬石軍糧。范毓賓毀家紓難,斥資家財一百四十四萬兩白銀,購買糧食再次補運。范毓賓輾轉沙漠萬里之遙,不勞官府,不擾近鄰,輸送物資剋期必到。在康雍乾三朝,范家共計為大清輸運軍糧上百萬石(一石相當於100斤)。晉商慷慨出資支援軍餉,為清廷節省軍費600萬兩。

康雍乾三朝經濟繁華,市面流通的錢幣已不能滿足時人所需。由於銅斤短缺,清廷命商人遠赴日本採購「洋銅」。銅斤,是鑄造銅錢的原料,屬於貴重而特別的商品。

范家聯合在張家口的晉商,奏請包辦此事。為回報范家為國的義舉,康熙帝准奏。清廷把進口銅斤的業務交給范家全權經營。

在大清皇室的扶持下,晉商范家的財富一度富可敵國。 范家在當時的河北、河南20個州縣都設有鹽店,在天津滄州囤積的鹽量高達二百多萬斤,價值上百萬兩白銀;在蘇州設有船局,管理赴日船隻;在北京張家口等地至少還有14座店鋪,在張家口還有田產106頃,近千年房產遍布各地。

范家原籍介休有條范家街,長約近百米。范家修建的院落,恢宏大氣,在當地有「小金鑾殿」之說。用富甲天下形容范家一點也不為過。

康熙大帝將與漠北民族貿易的特權交給了晉商,使得後世晉人走西口有了清楚的目標和方向,也為將來晉商遠赴俄羅斯打開了道路;康熙大帝也將進口銅斤的業務交給了晉商,使得晉人以商為載體,將商道通過海路和陸路傳遞到更遙遠的異國他鄉。

晉商在大清皇室的扶持下,闖過了關口。他們也將以更沉穩的步伐,將智慧和心胸放及天下,履及四方。

清朝時1907年的長城照片。(維基百科公共領域)

參考資料:
1. 乾隆時修《萬全縣誌》
2. 《清史稿》卷三百十七 列傳一百四
3. 《朔平府志》
4. 《易經‧繫辭》上傳、下傳
5. 《文史月刊》2004年第09期,《清廷西征與殺虎口的繁榮》,王德功

點閱【晉商傳奇】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懸空寺
    在巍巍的太行山西部,有一片高曠氣爽的土地,稱為山西。傳說中,山西是得龍脈的福佑之地。
  • 2500多年前,晉國在南部鹽業的帶動下迅速崛起,成為春秋五霸之一。一座方圓60公里的運城鹽池,成就了一個富強的諸侯國。
  • 元世祖忽必烈入主中原,稱帝九年後,發現不少官員的德才和職位不相符,導致很多政事廢弛。忽必烈向漢臣張雄飛、江孝卿說起此事,將此局面比喻為「大廈將傾,非良工不能扶」。並詢問二人的建議。
  • 不久前,媒體報導了徐州八孩母被鐵鏈鎖頸,遭受囚禁及虐待一事。此事涉嫌拐賣人口,備受外界關注。徐州官方發布四次通告,其說辭對八孩母身分前後矛盾,引發外界質疑,更有法律人士認為,中共官方縱容和參與拐賣人口犯罪。如果在中國古代拐賣人口,各朝刑法將如何懲治?
  • 古典小說《紅樓夢》第三十九回中,有這麼一段:賈母等人在屋裡聊天,忽聽外面的人吵嚷起來。賈母問怎麼了,丫鬟回話說:「南院子馬棚裡走了水了,不相干,已經救下去了。」這裡的「走水」是失火的意思。
  • 明仇英《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市井雞販。(公有領域)
    在當今社會,人們稱生意人為「商人」,稱買賣行業為「商業」,而買賣雙方交易的物品稱為「商品」。在上古三代,中國出現了一個商朝。現今人們所說的「商」,是否和商朝有關呢?
  • 桌曆
    從1752年9月3日至13日,英國沒有任何人出生、死亡、結婚或工作,也沒有爆發戰爭或出現天災人禍,甚至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事實上,這11天並不存在於英國的日曆上,也就是英國人在當年的9月2日晚上睡覺,隔天早上起床就是9月14日了。為什麼英國會憑空失去11天呢?
  • 九品官人法的出現和存續,是適應了當時的社會要求。皇帝把士族看作人才庫,猶如對待御苑裡的寶馬良駒,既給予高規格優寵,又得備好鞍轡、打上馬釘兒,以保證能駕馭馳騁。朝廷不斷加強管理規範,以保證士族的精英優品不墮。
  • 九品官人法在實行中,相關的配套管理制度越來越完善。在東晉到南北朝這六朝時期,打造了歷史上特有的士族文人貴族時代。表現上是:皇權或皇朝雖頻繁更迭,而士族大夫們持續穩定地職掌國家典制。中國禮制文明與文化不因皇權姓氏改變而損折。因此,我覺得以士族制度或者文人貴族制度來概說六朝政治制度,更能貼近歷史真貌。
  •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主要選官制度是九品官人法,約存在了四百年之久,上承兩漢察舉制,下啟隋唐科舉制,深刻影響了社會的興衰更替與文化走向。士族集團縱橫國政,士族標舉貴族精神品質,享有空前絕後的榮譽和地位。這也是中國在長期分裂大變革時期的一段特有現象。本篇以人才選舉制度為核心,概括揭示九品官人法在每個大的歷史時代用人之面貌,以及其與社會文化的關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