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戀梅山──老照片懷舊情(四之二)

作者:黃金財

踩水車。(黃金財 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201
【字號】    
   標籤: tags: , , ,

續前文

二十一、踩水車

早年梅北村公館園、三美庄因地理位置處於梅山街市的尾端,在清康熙年代,有一位從福建詔安來台的翁裕定居於此,因善觀地勢,精通水渠灌溉,當時在他田畝所種稻米多數豐收滿行囊。據傳擁有田地的三美庄農民因取水不易,自願將田園歸他名下而充當他的佃農,而翁裕當年唯一的絕活,就是利用腳踏的龍骨水車,引水灌溉低於農田的技術呢!

梅北村三美庄以旱溪和過山村為界,是梅山市街屬於外圍的聚落,也是下高速公路往梅山街的小聚落,早年引溪水灌溉農田,是比較接近典型的農村型態社區。唐朝一位詩人李紳寫了一首《憫農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飱,粒粒皆辛苦。」還有一句俗語:「一粒米,百粒汗。」道盡人們必須「惜福」,愛惜米糧得來不易呀!以農立國的台灣,土地肥沃,但起伏不定的山坡地,缺少河水灌溉,所以必須興水利,運用大圳或埤塘儲水,再導引溪流之水灌溉農田。除開闢大圳,挖池塘蓄水之外,還有的以人工鑿井以抽取地下水源,但早期梅山三美庄農民,由於受限水圳比農田低窪,引水灌溉似乎變得十分困難,先民運用他們的智慧,設計出用腳踏水車的方法來灌溉農田。

水車有好幾種,其中一種是用竹子做成,看起來就像一個大輪子,只要汲水注入渠道中,就能將水引到田裏灌溉。另一種則是用木材做成的「龍骨水車」,龍骨水車是三國時代蜀漢扶風人馬鈞發明的。它的形狀與其說像龍骨,不如像俗話所說「龍頭、蛇身、蜈蚣腳」來得生動而明確,其腳踏板像「龍頭」,竹架的繩索像「龍鬚」,身體像「蛇身」,踩動時,必須靠雙腳不停的踩踏,汲水板一片一片向前挪動而後廻轉從背上退回去,不斷循環,才能把溝渠裡的水往上撥,並將水引進高處的田裡灌溉,因為木片看起來,很像人的脊椎骨,而台灣稱脊椎骨為龍骨,所以這種水車便叫「龍骨水車」。

在水車的車頭部分,為了讓踏水車的人重心平衡,兩側分別用豎立穩固的竹架,並於橫向位置搭一個竹竿橫桿,當人們踩水車時,只要將雙手放在以齊胸等高的竹竿上面,就可以節省不少力氣,水車其實是農家引水工具的總稱。通常一台水車最多可以容納四個人同時踩踏,通常兩人一組,一左一右,步伐一致的合力踩水車。有時會看見農人一邊踩著水車,一邊哼著歌兒,構成了一幅悠閒的農村風情畫,真是十分有趣呢!近年來,由於農人已經改用馬達抽水,所以無論是巨輪運轉的竹子水車,或是腳踏的龍骨水車,或是腳踏的龍骨水車,都漸漸沒落了,儘管如此,在一些休閒農場裡,還是能看到它們的身影,水車不但讓遊客們體驗農家生活,也能了解從前人取水不易,而更懂得珍惜水資源。

踩水車。(黃金財 提供)
水車。(黃金財 提供)

二十二、喊玲瓏賣雜細

梅山早期稱為梅仔坑,位於嘉義縣山區,轄內共有18村,山區地形錯綜複雜,大部分聚落是以散居的山區方式形成,當時的商店並不普及,鄉間農村主婦忙於家計,購物往往只能藉著「流動雜物店」來供應生活所需,因此造就了當時「寄藥包」、「配送醬油」、「王祿仙賣膏藥」、「賣雜細」等懷舊行業的盛行,尤其在農事較少的季節,午後時分,經常可見賣雜細的中年人到村子裡兜售日常物品,他一般用雙肩扛擔著兩箱售貨品,沿街搖著玲瓏鼓大聲叫著「賣雜細、賣雜細、來買雜細……」。玲瓏鼓為木板與牛皮製成的圓形小鼓,鼓面直徑約2台寸,表面兩面裝上牛皮做為鼓面,只要左右搖動即可發出咚咚之聲,藉以招徠顧客買雜細,村婦只要一聽到這種鄉土口音,就知道盼望已久的賣雜細業者前來兜售,「夢廻故里玲噹聲、遙想童年購物時。」正是現今許多中老年人難忘的寫照。

賣雜細的行業,在當時還算是頗受歡迎的職業,一來走遍梅山各大街小巷,鄉間聚落,一來與顧客閒話家常,天馬行空,無所不談。有的梅山買家會貼心的遞上涼水、香煙,解解奔波四處之辛勞,也可見當時人情味濃郁的程度,往往令鄉親十分感動。

到了五十年代,賣雜細的業者就改用腳踏車進行販賣的工作,比往年靠肩挑重擔四處叫賣的勞力行為省力多了。通常業者將銷貨用品裝在箱櫃並綁在腳踏車後座兩旁,其箱櫃裝滿女用的日常必須品,例如胭脂、蜜粉餅、針線、繡線、鈕釦、梳子、裹腳布、香水化粧品等,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因為所賣的物品都是細小而精緻、多樣的居家用品,一應俱全,任客挑選,所以統稱為「雜細」。當然,也有較特殊不常用的物品,民眾也可以事先向賣貨郎訂貨,等賣貨郎下次光臨時再取貨,銀貨兩訖,童叟無欺,而且服務到家,堪稱為當年的「宅配生意」,既方便又滿意。

民國六十年代以後,更進步到以人力推的兩輪推車「利雅卡」,俗稱「雜細車」,取而代之,在行遍梅山各鄰里時,更顯得輕鬆自在。業者張登順步入這一行已歷數十年的時光,看過多少繁華盛衰,走遍無數晨昏,每個腳步都在述說著台灣經濟的飛躍成長,在他的叫賣生涯中,也有著太多敍述不盡的故事,有感恩、有辛酸、有喜悅、也有悲情,交織成他的賣雜細歲月。如今,便利商店、雜貨店、百貨行等逐漸設立,賣雜細的行業直接受到衝擊,從他滿佈風霜的臉上,似乎可以看見生活的重擔與歲月的痕跡,……。文明的伸張,縱然帶來了更多的便利與新潮,但昔日濃濃的浪漫情懷及優雅的古早味,卻已隨著無情的光陰而消逝,舊有的景物及充滿真雅美感的生活,卻只能在老照片中一一呈現,並帶給我們的無限眷戀與懷思。

老照片承載著一種歷史的時空素質,它所傳遞也是一種屬於歷史的、鄉愁的生活質感。不同的年代,常常會烙印出不同的時代背景,不一樣的思維和影像,在物換星移,日昇日落之間,多少人世的滄桑,在人間的舞台消失殆盡,在繁華若夢的短暫浮生中,又有多少懷舊的場景可供追尋呢?尤其面對變動快速的時代,很多事物都缺乏一種恆常性時,往往很快之間,一個時空的景貌就急遽的改變了,而那些充滿舊情綿綿鄉土情懷的古老影像,卻讓我的人生記憶推到童騃的年代,使我回味到四十年前的行事,亦牽引起我的思古幽情,透過手中老照片去尋訪童稚的時光記憶……。

賣雜細。(黃金財 提供)
賣雜細。(黃金財 提供)
賣雜細。(黃金財 提供)

@

──轉自梅山文教

(點閱戀戀梅山──老照片懷舊情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讀中國的舊詩,就不能平板地讀,而是要按照舊詩的平仄讀,而且要學會吟誦,當吟誦得很多很熟的時候,出口就是合乎平仄的句子,很容易就學會了作詩。
  • 母親彷彿三春的太陽,照亮孩子,培養他成長,因此孩子對於母親,再孝順的回報,也顯得微不足道了。
  • 只有浸淫在藝術的創作與收藏、欣賞,才能靜觀萬物,悠遊天地,悅己娛人,參贊化育,開拓生命的無盡境界。
  • 龜甲笠邊緣向外下垂的設計,使雨水能夠從左、右兩旁順勢流下,不會把身體弄溼,十分好用,難怪在早年龜甲笠成為農夫下田插秧除草的最佳農具呢!
  • 每年十二月下旬到第二年一月底之間,是梅山公園梅花怒放時節,滿山花海似雪,詩意一篇篇,人行其間,暗香浮動,山風徐拂,落英繽紛,彷彿瑞雪飄落,有如置身於人間仙境,「有花堪賞直須賞,莫待無花空賞枝」。
  • 每每想起早年那些充滿人情味的古老行業,總會不知不覺勾起了多少的童年記憶,縱然它已逐漸褪色而遠去,迅速消失在我們的生活中,但是透過手上一張張精彩黑白的老照片,讓它得以重新活靈活現。
  • 大灶升火是一門學問,會的一根火柴就搞定,不會的可能被熏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所以早期女孩子要學煮飯、炒菜,第一件事就是要學升火起灶。
  • 隨著時光環境迅速的變遷,一些古老行業正逐漸瀕臨失傳或已消失殆盡,當年勤奮知足的生活中,洋溢著那股濃郁的民風和舊情,也日趨流失,年輕的一輩再也感受不到,唯有在殘存的歷史影像老照片中輾轉見證往日的點點滴滴。
  • 早年沒有石砌牆時,大雨會將山坡上的土石沖到華興溪,後來請當地打石師傅利用建築工法排列技術,發展精美的「人字砌」,不但環境美化,整齊美觀,排水良好,而且即使歷經強烈颱風、地震,始終屹立不搖。
  • 麵線製作,通常在凌晨四、五點即需進行,先將麵條密密纏繞在小竹竿,使之逐漸成「線」,再放在室內陰涼處自然醱酵,麵線長度便會增至原來20倍,就可將串著麵線的小竹竿提到廣場,準備最重要的「拉麵」程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