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悲歌:李陵起舞 揮淚泣別蘇武

作者:仰岳
匈奴與漢朝和親關係好轉,蘇武得以歸國。李陵設宴送行,千言萬語難以描述他此時的複雜心情,他舉起衣袖開始起舞而歌。(公有領域,Wikimedia Commons: Ecelan/大紀元合成)
font print 人氣: 7903
【字號】    
   標籤: tags: , ,

蘇武牧羊北海邊是中國人家喻戶曉的故事,他持漢節十九年不降匈奴,留下的氣節,誓死盡忠的意志,鼓勵著世代的中華兒女。他的至交好友李陵為人英勇善戰,又是飛將軍李廣之後,然卻投降匈奴苟安於世,日後隨著時間流逝,漢朝與匈奴關係好轉,蘇武得以歸國。

李陵聞訊為之送行,席上他高歌起舞送別,這對好友訣別的故事成了一個經典的藝術題材,千百年來被文人墨客們不斷傳頌。這背後的故事如何呢?這就為您道來……

公元前99年,漢朝大軍分兩路向匈奴進攻,大將李廣利出師不利遭匈奴擊敗。另一路大將李陵率五千步兵遇上匈奴的八萬大軍主力。他英勇作戰擊殺匈奴騎兵一萬餘人,然而寡不敵眾,最後彈盡糧絕全軍覆沒。

李陵被俘後投降,漢武帝原本考量其身處危局有不得已的苦衷,想赦免他的罪,然而這時前線將領公孫敖卻回報李陵為匈奴練兵的消息。這已犯上了無可饒恕的叛國之罪,李陵家人因此遭到伏誅責罰。

在李陵出戰前不久蘇武作為外交官出使匈奴,然而遇上了匈奴內部叛亂而被留置,蘇武原本想自殺明志卻被救起。匈奴派漢降將衛律前往勸說,但被蘇武大罵而歸。於是單于將蘇武幽禁於地窖中,斷絕飲食,蘇武便靠吃雪及衣服上氈毛維生,數日不死。匈奴以為是神蹟,遂將蘇武放逐到北海(今日的貝加爾湖)。

蘇武牧羊,《晚笑堂竹荘畫傳》插圖。(公有領域)

蘇武一個人在北海過了十幾年後仍不改其志,終日持著象徵漢朝使臣的節杖牧羊。有一日李陵來了,他擺了宴席與蘇武飲酒作樂。

他告訴蘇武說:

「單于聽說我們交情深厚,所以派我來傳達想重用你之意。你在這無人之地平白受苦誰又知道你的忠貞呢?

「你哥哥當了奉車小官,一次在宮內駕車時,犯了大不敬罪,羞愧自殺而死,武帝賜錢二百萬安葬。你弟弟奉皇命抓捕罪犯時,因不能完成任務,羞愧服毒而死。我來此地前你母親已不幸去世,我送葬她到陽陵山。你的妻子聽說已經改嫁,你的親人十多年來已無音訊,是死是活都不知道。

「我剛投降時失意得要發狂,痛心自己背叛漢朝。你即使不投降,官位也不會超過以前的我,況且武帝年齡大了,法令無常,大臣無罪而被抄家的有幾十家,你為誰而這麼受苦呢?還是聽我的吧,不要再堅持了!」

蘇武回答道:「我父親與我無功無德,一切成就都是漢武帝所給予。我們家人常想犧牲自己回報天子之恩,
就是斧劈湯煮,我也情願。臣事君,猶子事父也。子為父死,無所恨,請不要再說了。如果一定要我投降,我寧願立刻就死。」

李陵與蘇武又喝了幾天酒,他又與蘇武說:「你啊!再聽一聽我的勸吧!」

蘇武又說:「我想死已經很久了!若你一再要我投降,在今日的歡樂後我就死在你面前!」

李陵見了他的至誠之心感嘆說道:「你真是義士呀!投降的我與衛律勸你的罪過大到通天了!」因此流著淚與蘇武作別而去。

明代畫家陳洪綬作《蘇李泣別圖》。(公有領域)

西漢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匈奴與漢朝和親關係好轉,蘇武得以歸國。

李陵設宴為蘇武送行,同樣的場景,卻是不同的心情。

他說道:「現在你已揚名於匈奴,功顯漢室。古籍的記載、畫家所畫的英雄也比不上你啊!我雖才疏學淺,如果漢朝沒有治我的罪,我原本也一直希望能像曹沫荊軻那樣劫持單于立功贖罪。但皇上卻嚴格地治了我及家族的罪,我已經沒有什麼可留戀的了。如今說這些只是想讓你知道我的心。今後我們就是異國之人,今日一別,再沒有相見之日了。」

五代南唐畫家周文矩作《蘇李別意圖》(局部)。 (公有領域)

李陵回想起先祖——飛將軍李廣一生縱橫沙場七十餘戰威震天下,然卻坑殺羌族八百降兵造下大業,兒子先後身亡,家族因罪被殺,自身卻未被封侯憂憤而死,這難道是因果報應嗎??

一失足成千古恨!李陵這時已進退兩難,千言萬語難以描述他此時的複雜心情,他舉起衣袖開始起舞而歌:「直渡萬里的沙漠啊,我做將領奮戰匈奴。箭射盡了刀折斷了沒路走,軍隊都被敵人消滅了,名譽就此掃地。我的老母親已死,雖說要報恩,又能怎報呢?」歌罷連嘯數聲,掩面而去。

西漢舞踊。(公有領域)

辭賦家宋玉曾言:「歌以詠言,舞以盡意。」

跳舞是表達內心的最好方式,李陵在舞蹈中展現了他從軍至今的一段歷史,述說了他內心的悔恨。二位至交好友,一個是叛將,一個是忠臣,二人戲劇性對比的一刻成了永恆的歷史畫面。

蘇武回國後,漢昭帝頒賜厚禮,封地給他,並且任命他為「典屬國」(負責少數民族事務的官員),倍極禮遇。然而蘇武還是過著簡樸的生活,並把大部分財富送給別人。

蘇武在83歲那年安然而逝,他北海牧羊留下的忠貞信念也一直流傳於世,直至今日。@*#

五代南唐畫家周文矩作《蘇李別意圖》。 (公有領域)

責任編輯:蘇明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與人之間除了言語溝通外,書信的往來也是一種方式。書信讓人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體會,不管多遠都能得知彼此的近況。在古代,官府的書信傳遞大都是由信差騎馬,透過驛站來接力傳送;軍隊間的情報傳遞,就利用信鴿傳遞;而一般平民百姓則靠口信或親友傳遞信件,如唐朝詩人岑參《逢入京使》︰「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那麼,為甚麼書信又稱為「鴻雁」呢?
  • 西元1236年文天祥誕生於江西廬 陵淳化鄉富田村,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宋史》上說他「體貌豐偉,美皙如玉,秀眉而長目,顧盼燁然。自為童子時,見學宮所祠鄉先生歐陽修、楊邦義、胡銓像,皆諡『忠』,即欣然慕之。曰:『沒不俎豆其間,非夫也。』從小就立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節志。
  • 中國文學傳統中,凡做詩填詞,是件極為風雅的事情。骯髒之物,大體不入詩詞。毛自己在訓誡延安作家的講話中,也曾講過文有高下之分、粗細之分、文野之分的話。文人墨客偶爾打油一回,或者自己私密寫作,或者遊戲逗趣偶作,並不曾想到拿出來展示。這回卻是「偉大領袖」的詩詞堂而皇之地在國內所有大報登上頭版,還要寫出讚頌文章。
  •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他的《勸學詩》激勵了一代代的莘莘學子;他的書法豐厚雄渾,雍容正大,法度謹嚴又氣勢磅礴;他為官清廉,正直敢言,凜然赴難,視死如歸,其忠義大節,光風霽月,高山仰止。他就是字如其人的不朽典範——大唐書魂顏真卿。
  • 岳陽樓
    《岳陽樓記》就像一個巨大的文學磁場,吸引、感染著接觸到這篇文章的讀者。現在想來,如果沒有巴陵郡守滕子京獨具慧眼地對范仲淹的約請,後人就讀不到這篇繪聲繪色描寫浩渺的洞庭湖變幻無窮的風光、遷客騷人對洞庭湖的不同感受、最後又轉化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浩歎的美文。
  • 民間過大年前有祭灶神的風俗,祈求福祿臨門。在東漢時,「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的孝子黃香卻「不祭灶」,到底是怎回事?而且,他從一介貧民轉身為得皇上賞識尊重的賢臣,掌管國家樞機要務。這樣的福分從何而來呢?
  • 明孝宗弘治二年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賜諡「肅愍」。明神宗萬曆十八年改諡「忠肅」。于謙蒙冤於一時,卻萬世不泯,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
  • 《書經‧大禹謨》有句話:「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意思是說,自滿會招致失敗,謙虛會得到益處,這是自然的規律,普遍的真理。而耿直敢言的伯宗,卻無法遵從。不過伯宗的妻子卻深知此理,後人稱讚伯宗妻子知「天道」,從而保全了兒子的性命。
  • 明孝宗弘治二年,朝廷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諡號「肅愍」。浙江巡撫傅孟春認為「肅」之一字,未足以盡于公之良惠忠貞,為此具疏。
  • 一日,浙江鹽台姚舒因歷吳山,見行人伍公,即春秋時伍子胥也。復過褚堂見僕射褚公,即唐時褚遂良也。來至棲霞嶺見武穆王岳公,即宋岳飛也。特謁三台山贍于肅愍公祠。姚舒觀四王公之忠節,皆祠於杭。欲共建一坊,一可以共播休烈,一可以勵後觀瞻。後坊成,名曰「忠節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