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名畫欣賞

【文史】清輝照人間——月亮名畫賞析

作者:鄭行之
清 惲壽平《五清圖》局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259
【字號】    
   標籤: tags: , , ,

古今中外,許多藝術家都喜歡以月亮作為素材,歌頌月亮、抒發自己,因月亮而名垂千古。在中國,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靜夜思》、《月下獨酌》、《關山月》,常駐在許多中華子民心中,吟詠再三、千年不息。在音樂領域,德國樂聖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則是膾炙人口二百年。

在中國繪畫領域裡,將「月色入畫」比較抽象,雖然不易表現,中國名畫中仍然有以讚頌月亮而名傳後世的,我們選了三幅,一起來欣賞這些名畫的表現。

清 惲壽平《五清圖》

清 惲壽平《五清圖》。(公有領域)

松、竹、梅、水、月,古時稱為「五清」:松柏長冬置身霜雪中而常青不凋;竹子有節而內裡空,象徵節操與謙虛;梅花不畏雨雪風霜,愈冷愈開花,品格堅貞;而水與月則清澈透明,比擬潔淨無瑕。「五清」被用來比喻君子的德行,高風亮節的情操。

清初畫家惲壽平(公元1633年-1690年)秉性敦厚,一生不應試科舉,氣節和品德都高,很受當時人推崇與敬重,而他的畫也如他的人品一樣,格調高潔。

這幅畫是臨自元時舊本《五清圖》〔*註1〕,構圖簡明,分為三段,上段畫老松,橫斜的老幹上,團狀針葉細勁堅挺,幾株蔓藤纒繫著針葉,卻無擾老松的堅挺自在。兩者一剛一柔,竟也和平相處了,一道隨風輕輕搖曳,共譜和樂的樂章。

此時,一輪皎潔明月在松下緩緩升起,畫家以淡墨把老松、蔓藤的背景都渲染了,澹白的月色被烘托得更見光采,而松、藤也樂得有「明月來相照」了。畫軸的中段則畫有梅花與竹,梅的主幹屈曲,承載著神采奕奕的白梅花,把天地當作舞台,舞出了飛龍般身段。潤澤有致的竹葉無所執著地層層下探,直至幾乎要和畫軸下段的岩塊銜接在一起;濃淡相間的介字形葉片,隨風輕搖慢曳,梳理出靜謐的詩情。

畫軸最下段則是豐沛的流水。畫家以細緻而清秀的長線來表現漫湧的水流,兩塊山岩浮出水面。小斧劈皴細細劈出的山岩,長年累月無怨無悔地伴著這一方河水。

以立軸形式分成上中下三段的構圖,非常少見,而且也很難畫好。惲壽平卻把三段連結得相當自然,營造出的意象,就如唐代詩人劉禹錫的《竹枝》中寫的「道是無情還有情」。

宋《仙女乘鸞圖》

《仙女乘鸞圖》是一幅工筆畫,畫面中,一位仙女乘著鸞鳯,朝畫面的左側飛去。往右看,大大的一輪圓月就在仙女身旁。仙女可能被明月吸引住了,專注地盯著,眼看就要飛過月亮了,仍不捨得把頭轉正。月亮與仙女近距離相接,映襯仙女身姿超凡。

仙女長髮盤成高髻,戴著華美的髮飾(箍);身著素色廣袖長袍,束著同色的寬腰帶;曳地長裙的裙裾向上翻飛,披掛在肩臂間的飄帶在飛行的疾風中,鼓起強勁波浪,宛如飛龍盤旋騰飛。

仙女的坐騎是一隻鸞鳳,占半幅畫軸的鸞鳳,雙翼展開,載著輕巧的仙女,在壙埌的天宇中漫遊,顯得自在無比。這隻世間稀有的鸞鳯,背部寬大平坦,尾後還帶著一排長短有序的美麗翎毛,使得整個主體造型產生一種特殊的美感,神話故事中的仙鳥,非常突出。

那圓月如盤,月中世界似乎有些影像,但朦朧不清。仙女腦中廻旋著什麼意念,對月世界感到好奇?或僅僅是與月亮在壙埌無垠的宙宇中瞬間的交輝……?

唐朝詩人李商隱在《霜月》中這麼寫著:

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裡鬥嬋娟。

在浩瀚無邊的天宇,在靜月冷霜中,仙女與月亮交會的一瞬,顯得自在無邊輕似夢。有如那詩中的嫦娥、霜之神青女,有月有霜的襯托,妍麗更清芬。

清 余集《梅下賞月圖》

余集(公元1738─1823年),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他博學多才,工詩詞,擅長繪畫,尤其善於畫人物畫,所畫仕女閑靜無脂粉氣,有人稱他為「余美人」。到晚年,他只畫蘭竹,風雅淡逸。書法古樸,八十多歲了還能寫蠅頭小楷。

心靜即意淡 其間無古今

這幅畫畫的是一個士大夫模樣的人,背著手在一棵梅樹下賞月。在這看起來天寛地濶、仿若遺世獨立的世界裡,有「明月來相照」,月光無私地灑將下來,無所不在,將空曠的山谷換了新妝。

這個鍍了銀妝的月夜,有時明晃晃地清朗了,有時又幽幽然地矇矓了。轉換間,多少前塵往事,多少悠遠的記憶,驀然湧現。白居易在《船夜援琴》中寫的「心靜即聲淡,其間無古今」,溶在這樣淡定的情境中,高士的心仿佛也空了、淨了……

這幅畫給人的感受就是「空」與「淨」,我們由畫家的筆調可以領略到這一點,他刻意略過其它景物不畫,一整個立軸中,只看到月、人、樹、石,四個具體物事,莫非是心空,筆下也空了?

本畫的筆法是極簡的工筆法,整個畫面都是以極細勁的、鐵線描似的線條來畫。在設色方面,除了人物敷染了深淺的朱色(朱膘)之外,其它部分都只以淡墨淡彩簡單處理。我們或可感覺到畫家所特意營造的高度諧和與精簡無瑕的氣氛。畫中人賞月後,應是更空明了。

結語

從古以來,月亮傳說讓人有無限想像的空間。上面三幅作品中,畫家各以優美的畫境,傳說了自己不同的想像時空。

當觀畫者的你走入畫境內,是否感到飄飄如仙、無邊自在……,或者清澈、淨化的氣氛迎身而來?也許您感受到的,是不一樣的月光……

*註

*1:清末書法家狄平子(公元1872─1942年)的題詩堂,把這一切都道盡了:世界本來稱五濁,南田偏作《五清圖》。松風水月原難擬,竹影梅魂寫得無。歐香館主筆下無一點塵,實由胸中無絲毫俗累。此臨元時舊本《五清圖》,掃絕塵氛。張之素壁,可令人俗念俱消,幾不知身在娑婆世界矣。@*#

責任編輯:古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秋佳節,又臨,懷念「古月」情致,看一看古人的「對月」佳聯,增添過節的趣味。中秋節是個充滿歷史古意又盎滿人情詩趣的中國傳統節日。君臣、詩人墨客、商家百姓也常常「作對」應和、競技和逗趣,妙趣聯聯來。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月月圓逢月半;…有月即登台,無論春夏秋冬;下聯怎麼對?
  • 江面布滿粼粼波紋,細看發現他是用毛筆以中鋒一上一下、很富韻律感地把水波描繪出來,似乎這樣才足以反映風勢緊冽的吹拂,也營造出江面森森遼濶、大自然威嚴得令人摒息的一面。
  • 中國繪畫藝術的歷史相當悠久,源遠流長,數千年來,以漢族為主,包括各少數民族的畫家和匠師,創造了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豐富多采的藝術形式,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國傳統繪畫,亦即人們所通稱的「中國畫」。
  • 在各家「嬰戲圖」中,畫面所釋出來的意象,大抵都帶有比較好的寓意與象徵,經常被拿來與佳節慶賀主題結合,諸如「多子多福」、「赤子之心」、「早生貴子」、「五子登科」、「麒麟送子」等等,體現了人們對吉祥安康、淳樸美好生活的嚮往。
  • 山村人家怎樣歡慶新年元旦?讓明代袁尚統《歲朝圖》來說一說那時的山村歲景年俗……袁尚統《歲朝圖》畫的是山村人家和大自然融合的新年歲景,在元旦的這一天,襯托著九十歲老人華誕……
  • 蘇軾和米芾是多年好友,交情甚篤,蘇軾曾經造訪過米芾。在繪畫上,米芾認同蘇軾對文人畫「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論點,也將以寫意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書風帶入畫中,進而和米友仁共創了「米點皴」「米家山水」的畫法。
  • 古云:「畫如其人」,通過畫作,更能體現畫家的氣質、稟賦、修養、品味和境界。惲壽平為了要讓畫中似乎能帶有花香,有意識地設色明麗,用色鮮潔純淨。又因他人品高,胸懷磊落,如光風霽月……凡此種種都能反映到其畫作中。所以他畫的牡丹別有一種他人所不能企及的清澄明朗、高雅脫俗,緣由就在於此。
  • 本文介紹《采薇圖》筆墨技法的不凡之處,及其畫中人物、景物等等表現的隱喻精神,一人、一物、一景都內含深意,解析李唐和這幅《采薇圖》,為何能成為風雨飄搖中的南宋皇室賴以「紹興」的樑柱……。
  • 讓我們隨著藝術家的詩章、畫作,「坐遊」秋日--元‧趙孟頫《鵲華秋色圖》……李白詩《古風》:「昔我游齊都,登華不注峰。茲山何峻秀,綠翠如芙蓉」。這個被李白讚為既峻秀又美如芙蓉的華不注峰,又被元人趙孟頫為了安慰友人而畫入《鵲華秋色圖》中。展開了秋天裡的詩情長卷……
  • 文徵明以「白描法」鉤出娉婷玉立的蓮花,用極婉約勻稱的細線來鈎勒。為了顯現花瓣的精氣有神,畫瓣尖,下筆時先以書法中的「頓筆」為之,再提筆上來,一上來就見真章了。我們看到文徵明的花瓣線條是那麼細緻溫和,好像隨手不經意地就畫出來似的,柔中帶剛,剛中有柔。顯得韻味無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