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厄不怠 信仰堅貞 品名畫《但以理在獅穴》

文/姜光宇
彼得·保羅·魯本斯,《但以理在獅穴》(Daniel in the Lions’ Den),布面油畫,1614—1616年作,美國華盛頓國家畫廊藏。(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282
【字號】    
   標籤: tags: , , ,

對於喜歡逛博物館、美術館的朋友來說,美國首都華盛頓DC絕對是個妙不可言的去處。這裡坐落著大大小小近二十座博物館、美術館,而且很多免費對公眾開放。這其中,最讓我流連的、也是每到華府必去的,就是「國家畫廊」(National Gallery of Art)。

今天就來為大家介紹這裡收藏的一幅名作——《但以理在獅穴》(Daniel in the Lions’ Den)。此畫出自巴洛克時期的代表大師、也是整個西方古典美術史上的巨擘之一彼得·保羅·魯本斯爵士(Sir Peter Paul Rubens)之手。

魯本斯作為當時的佛蘭德斯畫家,從很年輕時就揚名整個歐洲。和魯本斯比起來,同時代幾位大師如倫勃朗、維米爾的影響力當時基本上只在尼德蘭地區,而魯本斯則具有絕對的國際聲望。

而魯本斯為後世津津樂道的,還有他的「畫而優則仕」。在17世紀,擁有爵士頭銜的宮廷畫家,除了在英國發展得順風順水的凡代克(Sir Anthony van Dyck),就只有魯本斯了。

相較於同代大師卡拉瓦喬的頹然潦倒,魯本斯的一生可謂燦爛輝煌。高超的畫技和遠播的盛名,讓他擁有優渥富足的物質生活;他的兩任妻子,又給了他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

魯本斯自畫像,板上油畫,作於約1620年,華盛頓國家畫廊藏。(公有領域)

說到藝術史上以技藝、情商雙雙超群而擁有富足生活的大師,那麼「畫聖」拉斐爾和魯本斯都有足以傲視同群的資本。但我個人覺得,除了命運造化對他們的眷顧之外,他們個人對神虔誠的信仰,也是上蒼賜福於他們的一大因由。

下面就來看看這幅《但以理在獅穴》(點看大圖)。

據《舊約聖經》記載,但以理是猶太人的先知。在猶太王約雅敬在位的第三年(公元前605年)他被迦勒底人的軍隊俘虜到了巴比倫。作為青年才俊的但以理,被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選為智者;他得神啟示為王解夢之後,更被指派為巴比倫官員,身兼王家顧問之首。

憑藉高貴的品行和過人智慧及才能,但以理亦被之後的國王伯沙撤重用,位列全國第三人。隨後波斯人攻占巴比倫,波斯王大流士非常欣賞但以理的智慧,指派他為王國最具權力的人,僅次於大流士自己。

這招致朝中奸臣們的嫉妒,於是他們就利用但以理對上帝的虔誠來構陷他。他們以要對國王忠誠為由,請求國王下旨在30天內嚴禁任何人向神明禱告,違者就要被扔進獅子的巢穴中。但以理非常虔誠,他完全不理禁令,仍每天冒險向上帝耶和華祈禱,結果就被這些人抓了起來。

國王儘管不忍心卻也無計可施,只好將他送入獅子盤踞的洞穴內。上帝見他虔誠,於是施行奇蹟,派天使封住獅子的血盆大口,使但以理沒有受到任何傷害。第二天,國王去獅穴看他,想不到但以理還活著,十分高興。於是國王立即將那些居心叵測陷害但以理的奸臣們都扔進了獅穴。

魯本斯這幅畫作,長3.3米,寬2.24米,是國家畫廊中尺幅最大的藏品之一了。

在這幅鉅作中,魯本斯通過寫實主義的手法和極富戲劇感的畫面,營造出一種強烈的視覺衝擊。大師以幾乎與實體等大的比例,生動地描繪出他的主題:但以理雖身陷險境,卻依然保持對神信仰的堅貞。獅子們雖然面目凶猛,但由於但以理有神護佑,牠們彷彿對這位聖者視若無睹。坑中的累累白骨卻說明這些獅子凶殘成性,不知道有多少人曾成為牠們的腹中餐。

彼得·保羅·魯本斯,《但以理在獅穴》(Daniel in the Lions’ Den)局部。(公有領域)

在構圖上,魯本斯把主體人物放到了畫面的視覺中心——約三分之一處,而光線正好從他頭頂的洞口射入。畫面最明亮的部分從上至下形成了一個三角形,這也是文藝復興大師們最喜愛的三角構圖結構。

而畫面左側的兩隻餓獅凶狠的目光始終緊盯著畫外,使在畫前駐足的觀眾覺得似乎與但以理同處險境,一種不寒而栗的感覺油然而生。獅穴的環境被畫家處理得低矮陰森,更增添了恐怖和壓抑的氣氛。

畫中的但以理,雙腿交叉坐在鋪著一塊鮮豔紅布的石頭上,身體幾乎全裸,僅在腰間圍著一塊白布。他仰面向天,正雙手合攏向上帝祈禱。明亮的光線照在他身上,更顯出他的聖潔。在基督教中,紅色代表著血與火,在這裡可視作殉難與聖靈的象徵。

彼得·保羅·魯本斯,《但以理在獅穴》(Daniel in the Lions’ Den)局部。(公有領域)

畫家魯本斯本人就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他一生都保持了一個虔誠信仰者自律克制的生活態度,沒有任何不良嗜好。除了後來日益頻繁的外交工作,他把大量的精力都放在了繪畫與經營他的工作室上。他精力充沛,勤於創作,這從他身後留下了近三千幅畫作上就可見一斑。

在這幅畫前,我強烈感受到了有著堅貞信仰者在困厄中絕不懈怠的高貴品格!如果你來到華盛頓,千萬不要錯過「國家畫廊」;如果你來到「國家畫廊」,也請千萬不要錯過這幅名畫。@*

本文作者姜光宇,現居美國,擔任新唐人電視台節目主持人,熱愛旅行和藝術。他曾是中國知名影視演員,因1997年在《雍正王朝》中飾演三阿哥而走紅。(姜光宇提供)

本文由《時尚精英》(ELITE LIFESTYLE)雜誌授權刊登,點閱原文

責任編輯:蘇明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其實,通過《諸世紀》預言詩中神的啟示,我們已經揭示了《聖經•啟示錄》的許多謎底......
  • 漫步今日羅馬,諸多建築遺蹟仍讓人追想古帝國的輝煌:神廟、城牆、廣場,噴泉、凱旋門、浴場,當年無不精緻奢華,圓形競技場和馬戲場的規模更加令人歎止,然而羅馬帝國也以背離道德的文明著稱。從帝國一隅開傳的基督教,其信眾因不隨時俗而遭到恨惡,隨之而來的是長達三百多年的迫害;幾乎同時,羅馬帝國至少爆發了四次全國性的大瘟疫,其覆亡給今人留下深刻的警示,從眾多傳世畫作中,我們仍可見到這場正邪大戰的生動見證。
  • 在信仰題材之外,藝術家們也常藉夢境來表現寓言與神話,或進行自由敘事,特別是浪漫派藝術家,他們在捕捉無形的夢時,常常青睞噩夢題材……無論表現形式如何,這些藝術作品往往像夢本身一樣打動和啟發觀眾。
  • 《荷馬史詩》,最早的古希臘文學經典,相傳是由公元前九八世紀的盲詩人荷馬所著。
  • 我們常會遇到這種情形:對一部大片的過度炒作,讓我們無法再享受不帶觀念感受電影的原初樂趣,我們的觀影經驗因此有所保留,也變得有點玩世不恭。然而就佛蘭德斯(今比利時)畫家安東尼‧凡‧戴克(Anthony van Dyck,又譯范戴克,1599—1641)的肖像畫來說,無論你在觀展前讀到多少盛讚之語,也不會影響你親睹畫作那刻的體驗。在這裡,你可以信任宣傳語。
  • 一位寫實畫家鼓勵我去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布勞耶新館看一個展覽「未完成:可見的思維」(Unfinished: Thoughts Left Visible)。由於特別渴望對古代大師們有更多瞭解,我聆聽了美術館的講解。意猶未盡的我,決定邀請寫實藝術家們來談談他們對大師未竟作品的想法,以及這些畫作對其創作會有怎樣的影響。
  • 在後代學者對於《聖經》的研究中,對於歷史「末期」比較為人接受的說法是其中的「馬太福音24:32-34」揭示的時間的預言……末世「聖徒」英文原文為God’s holy people,直譯意思是「主神的聖徒」。其實「聖徒」是指在歷史末期羔羊傳法時,堅持信仰「神之道」的羔羊的弟子。
  • 華貴典雅、盛行北歐的緙絲壁毯這種藝術形式塑造了文藝復興和歐洲的精神內涵。
  • 文徵明以「白描法」鉤出娉婷玉立的蓮花,用極婉約勻稱的細線來鈎勒。為了顯現花瓣的精氣有神,畫瓣尖,下筆時先以書法中的「頓筆」為之,再提筆上來,一上來就見真章了。我們看到文徵明的花瓣線條是那麼細緻溫和,好像隨手不經意地就畫出來似的,柔中帶剛,剛中有柔。顯得韻味無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