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制文革的台灣「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font print 人氣: 2790
【字號】    
   標籤: tags: , , ,

1966年,中國爆發了文化大革命。

當大陸山河被染紅,幾億人被捲入瘋狂的政治運動時,蔣介石在台灣展開了一場影響深遠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以反制文革對中華文化的摧殘。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使中國傳統文化在台灣得到了極大保留,為台灣幾代人打下了良好的國學基礎,也使得台灣的文化底蘊、人文人情如今成為全球遊客的嚮往。

五十年前目的迥異的兩場運動,造成了如今兩岸華人的巨大差異。

雖然大陸華人對「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所知不多,但蔣介石當時演講中的話,至今仍讓翻牆出來的大陸網民感嘆不已。

——轉自新唐人電視台

責任編輯:李小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按照蔣介石的指令,此計劃中以下學人是要必須「搶救」出來經南京送赴台灣的:一是大陸各大專院校的負責首長;二是原中央研究院院士;三是因政治原因必須限令離開大陸的高級知識分子;四是在國內外學術上有傑出貢獻者。
  •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即為各宗族共同的命運的記錄。此共同之記錄,構成了各宗族融合為中華民族,更由中華民族,為共禦外侮以保障其生存而造成中國國家悠久的歷史。這一部悠久的歷史,基於中華民族固有的德性,復發揚中華民族崇高的文化。」
  • 1949年是個動盪的時代,作為國家領導人的蔣介石,在政治紛爭中選擇了退隱。而國家面臨存亡之際,他對政治局勢做出了甚麼努力與嘗試?值得我們去了解。
  • 《蔣中正(蔣介石)日記(1948—1954)》新書日前於國史館發表。民國歷史文化學社社長暨前國史館長呂芳上指出,這是一部罕見的國家領導人日記。
  • 幾年前看到旅居美國的阿陀一篇關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驚心動魄的南中國知青偷渡潮》一文,該文寫得深入細緻,氣勢恢宏,且數據清晰,把當年的知青偷渡重現眼前。作者不是卒友,但能寫出如此佳作,可見其寫作功力深厚。但一篇好文有時也會有爭議的地方。我個人與作者有不同的意見不吐不快,因此在這裡提出來,讓大家討論一下。
  • 在當年那個迫使大量人民「起錨」、「督卒」、「較腳」、「著草」——等同逃亡的大時代裡,並非所有人都會一走了之的,所有成功的逃亡者都必須具有活躍的思想。在當年的那個時代背景下,一個思想僵化,中紅毒甚深的人,即使他們不是那個制度的得益者,他們也不會對那個極權制度產生懷疑,進而產生叛逆之心的。
  • 1979年以前,每當清明和重陽這兩個香港法定的假期前後兩週,香港政府都會開放邊境的墳場讓香港市民前往拜祭親人。每當這兩個節日,前往邊境的人很多。在彎彎曲曲窄長的界河梧桐河南邊各個大大小小的山坡上,人山人海,一個小小的沙嶺墳場,能有幾多真正的參拜者,來的人大都是在各個不同時期「起錨」成功的人。
  • 熱帶亞熱帶沿海潮間帶的常綠闊葉灌木群落——紅樹林。(公有領域)
    在香港大部分的知青都是當年的「起錨」客,「起錨」本指船舶開航的意思,但在那瘋狂的年代,在一群特定的人群〔廣東知青〕中,卻有另外一個意思,在廣東當年一提起這一專有名詞,人們都知道那是指偷渡。「起錨」是一種賭博,參與者要押上自己的前途與生命,那時參與這個賭博的廣東知青為數不少。有的贏了,有的輸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