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外弦音 巴赫大提琴組曲 (3) 神妙的花束

文/伊遐

《瓶花》(Vase of flowers),板上油畫,41 × 33厘米,巴洛克早期佛蘭芒畫家老揚·布魯蓋爾(Jan Brueghel the Elder,約1568 — 1625)作,西班牙普拉多美術館藏。(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897
【字號】    
   標籤: tags: , ,

接前文» 方外弦音 巴赫大提琴組曲 (2) 青雲一夢

組曲顧名思義,是由許多小曲「組合」起來,同一組的舞曲調性相同,但是節奏性格、速度快慢不同,就像一把花束,花材各異:有玫瑰、百合、雛菊、洋蘭,但顏色都一樣(如都是G大調,或都是d小調),而又可以有深淺、濃淡的搭配,秩序中帶有活潑的情趣。

嚴謹豐富的組曲結構

大提琴在18世紀時主要是擔任陪襯低音的角色,擔綱獨奏演出的情況實在不多。加上那時大提琴的音色黯淡、樸素,共鳴度不佳,因此巴赫為大提琴譜寫了六套組曲,是實驗,也是自我挑戰。他選擇了輕快多樣化的古典組曲為表現形式。

在當時組曲有其約定俗成的「配套」組合,也就是「阿勒曼舞曲—庫朗特舞曲—薩拉邦德舞曲—基格舞曲」的標準套餐。

這些最初都是歐、美的民俗舞或社交舞,逐步發展成為法國的宮廷舞,流傳於歐洲,在當時是真正可以起舞的(試想法國宮廷裡路易十四與群臣、名媛的高雅舞步),而後演變成純為聆賞的曲式。

舞曲組成可人的花束

開場的序曲(Prélude:原本為即興曲,因為那時候提琴用的是腸線,會受溫度、濕度影響,表現不穩定,需要暖身一下,一方面宣告整個組曲的音調,也帶出整個組曲的感覺;通常演奏者也會「炫技」一下,帶動聽眾情緒。

第二段阿勒曼德舞曲(Allemande:是一種古老的德國舞曲,後來變成法國宮廷舞(阿勒曼德就是法文中「日耳曼」的意思),速度中庸,多為四四拍子,莊重繁複。

日耳曼舞圖解。出自西蒙.吉安姆(Simon Guillaume)《日耳曼舞與德意志的舞步與姿態》(Dance Almanac or German Positions and Attitudes),1769年巴黎出版。(公有領域)

第三段庫朗特舞曲(Courante:庫朗特的法文或意大利文字根都有「跑步」的意思,輕巧、快速,更具有流動力,同樣為兩段式。

第四段薩拉邦德舞曲(Sarabande:17世紀西班牙一種三二拍或是三四拍子的舞曲,給人的感覺是緩慢、莊重。

周整的結構在薩拉邦德舞曲之後有「優待」,可以自選一個曲式穿插進來,叫「華麗曲」。對此巴赫也有周詳的安排:其中第一、二號採用優雅的小步舞曲(Menuet),第三、四號採用布雷舞曲(Bourèe),布雷的原意就是「振翅」,有快速、振動的感覺;第五、六號採則用嘉禾舞曲(Gavotte),是當時相當流行的宮廷舞曲,都是兩段式。

小步舞圖解。出自皮埃爾.拉莫(Pierre Rameau)《舞蹈大全》(Le Maître à Danser),1725年巴黎出版。(Huster/Wikimedia Commons)

第六段接吉格舞曲(Gigue:是流傳於英國水手間的古老舞曲,吉格有雀躍、蹦跳的意思。絕大多數為三拍子系統,具有活潑快速的特質,適合營造光明、開朗的終結。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結構表

第一號 第二號 第三號 第四號 第五號 第六號
  G大調  d小調   C大調  降E大調   c小調  D大調
  BWV 1007  BWV 1008  BWV 1009  BWV 1010  BWV 1011 BWV 1012
 前奏曲 (Prélude)  前奏曲 (Prélude)  前奏曲 (Prélude)  前奏曲 (Prélude)  前奏曲 (Prélude)  前奏曲 (Prélude)
 阿勒曼德(Allemande)  阿勒曼德(Allemande)  阿勒曼德(Allemande)  阿勒曼德(Allemande) 阿勒曼德(Allemande)  阿勒曼德(Allemande)
  庫朗特(Courante)   庫朗特(Courante)   庫朗特(Courante)   庫朗特(Courante)   庫朗特(Courante)   庫朗特(Courante)
 薩拉邦德(Sarabande)  薩拉邦德(Sarabande)  薩拉邦德(Sarabande)  薩拉邦德(Sarabande)  薩拉邦德(Sarabande)  薩拉邦德(Sarabande)

 華麗曲(Galanterie): 小步舞曲(Menuet)

 華麗曲(Galanterie): 小步舞曲(Menuet)

 華麗曲(Galanterie): 布雷舞曲 (Bourèe)

 華麗曲(Galanterie): 布雷舞曲 (Bourèe)

 華麗曲(Galanterie): 嘉禾舞曲(Gavotte)

華麗曲(Galanterie):嘉禾舞曲(Gavotte)
 吉格      (Gigue)  吉格      (Gigue)  吉格      (Gigue)  吉格      (Gigue)  吉格      (Gigue)  吉格      (Gigue)

註:調性和編號之下依次為1至6樂章。

第五號有轉調的要求,最高音的A弦必須調低到G,這樣會營造出特別渾厚的迴音效果。很多人都認為第五號組曲是最神祕的。

有許多人認為要聽懂巴赫作品很難,其實按圖索驥,就能掌握自如。六闕組曲依照次序輪番迴旋而出,如淙淙水流,快慢有序,讓人能夠很有安全感地欣賞其中的反覆變化:有時深沉,有時歡快,有低語獨白,也有對話,如海水一般源源不絕。

每個舞曲之間有很順暢、細微的銜接,更是交響樂不同樂章的先聲,整套《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確是開先河之創舉。

細細聽來,巴赫大提琴組曲最根本的特質就是「莊重」。在「六彩」繽紛、千變萬化中,整體音樂永遠有一份端莊、高雅。

在柯滕的歲月,雖然短暫,卻有最佳的天時、地利、人和,讓他可以放手創作。這彷彿是冥冥之中的安排,讓他進入俗世的花園,完成另一層面的淬鍊;也讓他的音樂走出德國小鎮教堂的侷限,運用最主流的素材,創出超越時尚的純正雅樂。

《巴赫肖像》(The Face of Bach),據推測是巴赫中年擔任柯滕樂長時期的肖像。德國畫家約翰·艾博哈爾德·伊勒(Johann Eberhard Ihle,1727—1814)作。(公有領域)

謎樣的身世

巴赫也為小提琴寫了六闕無伴奏組曲與奏鳴曲,而且明確地簽了名。然而,大提琴組曲的原始手稿則已經石沉大海。

目前所知的版本都是根據巴赫第二任妻子安娜·瑪格達萊娜·巴赫(Anna Magdalena Bach)和其他同時代人留下的手抄版為基礎編定而成,就連淨版(urtext)也是如此,所以大提琴組曲在音樂史上一直是爭議不斷的話題。

巴赫第二任妻子安娜·瑪格達萊娜手抄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封面。(公有領域)

比如,在巴赫那個時期,這些舞曲的速度、表情是大家心領神會的,根本不用標明。因此安娜的手抄譜上並未記下速度記號。到了幾百年後的現代,可就產生了詮釋上的困難。

還好德國知名的大提琴教育家貝克(Hugo Becker,1864—1941)雖然生於浪漫時期,卻忠於古典主義的精神。他曾經重新編訂巴赫這套組曲,對音符、指法、甚至表情速度都重新加以規範,是很珍貴的一份文獻。

還有,具體的創作年代也無法落實。巴赫譜寫於1720年的《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扉頁上標有「第一本」(Libro Primo)的字樣,所以,邏輯上大提琴組曲應該是接下來的「第二本」。

另外,先前提到柯滕王子也會拉古大提琴(Viola da Gamba),喜歡到樂團來客串。據說在王子加入演奏時,首席古大提琴手亞伯(Christian Friedrich Abel,1682—1761)便把首席的位置讓給王子,自己退到第二位置。

這都是目前把該組曲的創作年代定在柯滕時期的原因。但是後面三首在技巧上更為繁複,也有可能是更晚的時候寫的。

《音樂家的聚會》(Réunion de musiciens),私人收藏, 法國畫家安德烈·布伊斯(André Bouys,1656—1740)作。(公有領域)

無論如何,這套組曲在巴赫的創作中一直處於隱形的狀態。而且,巴赫身後很長一段時間,這些作品完全被遺忘了,除了曾經以大提琴練習曲的身分出現外,根本無緣在音樂廳裡演奏。在19世紀,甚至有很多著名作曲家逕自加上了鋼琴伴奏。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一頁,第一號, G大調,序曲。巴赫第二任妻子安娜·瑪格達萊娜手抄版。(公有領域)

還有一點懸疑之處,第六號組曲上標示是寫給「五弦樂器」演奏。這樣的安排主要是要擴大音域,而且在和聲上可以有更多變化。

今天所知的大提琴是四根弦,目前還無法確定這個五弦提琴是指型體較小、可以搭在肩上,還是較大、需要夾在腿間彈奏的類型。

在18世紀,樂器還在發展和轉型中,五弦樂器可以是小大提琴(violoncello piccolo)、五根弦的中提琴(viola pomposa),也可以是掛在肩上的小大提琴  (viola da spalla,spalla是意大利文「肩膀」的意思)。

巴洛克早期小提琴與五弦、背在肩上的大提琴(Violoncello da spalla)。(Frinck51/Wikimedia Commons

以上種種疑問,都因為沒有確切的文獻而引致眾說紛紜。

有人懷疑當代是否有人真的演奏過,甚至還有人說可能這是瑪格達蓮娜自己寫的……所有這些,都使大提琴組曲上籠罩的煙霧更加迷離。許多研究學者都說研究之後,困惑更多。

還好,面對美麗的玫瑰,不知道她的拉丁文學名,不懂花瓣的化學成分,我們還是可以欣賞她的美、她的芳香。(待續)@*

責任編輯:蘇明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記者岳芸採訪報導)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不好,創作力不佳,或晚上睡不著嗎?讓有「音樂之父」之稱的巴哈(或譯「巴赫」)以他悠揚婉轉、寂靜優美、莊重平穩的音樂特質,可以平靜聆聽者的心情,拉回渙散的注意力,沉澱思緒,放鬆身心,有助於一夜好眠,德國海德堡大學音樂教育碩士李明蒨表示。
  • 週五(23日),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開放了「穿越時代的音樂藝術」樂器展,展出了從公元兩千多年前至今的各國樂器,展品從來自佛羅倫薩、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鋼琴,到明代的絲弦琵琶;從西班牙古典吉他家塞戈維亞的吉他,到日本江戶時代武士烏丸光廣獲贈的古琴,大都會的展覽像民眾傳達了各國樂器背後豐富的象徵意義,以及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
  • 不少音樂家的親身經歷證明,大象的藝術品位很棒。牠們不僅喜歡聽古典鋼琴曲、聽小提琴協奏曲,當身邊奏響深沉優美的巴赫大提琴曲,牠們在駐足聆聽之餘,也會表現出強烈的好奇。
  • 那時候,集體的什麼都是寶貴的,只有人才不值錢。公社大隊的幹部可以隨意罵人打人,打死了人往山溝裡一扔就了事。
  • 歌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時是一項復興希臘古典戲劇的實驗。到了巴洛克時期(1600年─1750年),歌劇達到了頂峰,成為吸引全歐洲觀眾的藝術奇觀。這種藝術形式逐漸成為那個時代的精髓,並預示了其400年後的發展。
  • 人畜之間會輪迴轉生,人可能造孽轉為豬身,豬受苦還業後也可能轉生為人。世上有人身帶著豬蹄的人,示現了人畜互轉生的過程。
  • 四二五 眾目矚 正邪分 豐碑矗
  • 下世苦淪千載塵 觀念迷封百年身 妄慾浮華一夕褪 天思穹慧醒真神
  • 天香國色,歎千園萬圃,人頭攢動。 虹彩朝霞差可擬,原在玉京栽種。 焦骨錚錚,真金燁燁,任爾千般弄。 柔情高節,再生光豔比鳳。
  • 災難頻出,預言中的2024要兌現了?中國國運的關鍵節點在這幾年,新天子是這樣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