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夢似真的聖誕奇緣 芭蕾舞劇《胡桃夾子》

文 / 伊遐

芭蕾舞劇《胡桃夾子》已經是聖誕節傳統的一環,到處都可以看到演出海報、聽到其甜美的旋律,可能親友中就有人在其中表演……到底這個玩偶和聖誕節有甚麼淵緣呢? (Christopher Furlong/Getty Images)

font print 人氣: 2464
【字號】    
   標籤: tags: , , ,

聖誕節前夕,午夜鐘聲響起,善良的女孩克拉拉(Clara)發現自己進入了魔術的世界。她親眼目睹著老鼠與玩具兵之間展開爭戰,危急中,她必須助玩具兵一臂之力……

經典芭蕾童話

很久以前,在遙遠的德國,一個叫紐倫堡(Nuremberg)的地方,克拉拉.史達爾鮑姆(Clara Stahlbaum)家正在準備聖誕夜的宴會。

客廳布置得美侖美奐,衣著華貴的賓客們陸續來到,大人們寒暄著,頑皮的孩子們互相追逐,僕人們走來走去張羅著。

大廳中,聖誕樹裝點完畢,所有的蠟燭已點亮,孩子們終於被允許進入,「嘩!」「噢!」孩子們望著巨大、閃耀的聖誕樹,如醉如痴……

《聖誕快樂》(Merry Christmas),油畫,127.2×158.5 厘米,丹麥畫家維哥.喬納森(Viggo Johansen)1891年作。(公有領域)

有趣的是,所有人都沒有說話,這一切都在舞台上伴著悠揚的音樂,以芭蕾舞步表演出來。

這是一齣芭蕾舞劇,講述發生在聖誕夜的神秘故事。

1816年,德國浪漫派作家霍夫曼(E.T.A. Hoffmann)在柏林出版了兒童故事集,其中有個故事叫「胡桃夾子與老鼠王」(Nussknacker und Mausekönig),裡面提到一隻七個頭的老鼠王和玩具兵進行戰鬥。

他的故事比較嚴肅、晦暗。1844年,法國文豪大仲馬(Alexandre Dumas)把故事改成童話版《胡桃夾子的故事》(Histoire d’un casse-noisette)。

法國文豪大仲馬童話版《胡桃夾子的故事》首頁,1844年。(公有領域)

1891年,俄國聖彼得堡王家馬林斯基(Mariinsky)劇院總監伊凡·弗謝沃洛依斯基(Ivan A. Vsevolozhsky)邀請著名編舞家莫里斯·珀蒂帕(Marius Petipa,1818–1910)與作曲家彼得·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1840–1893)共同創作芭蕾舞劇《胡桃夾子》。他們採用了大仲馬的版本。

傑出的創作陣容

伊凡本是王子出身,曾出使法國,對巴黎時尚文化頗有研究。他致力在俄羅斯提振正統藝術。

他把一流人才匯聚在一起。伊凡、珀蒂帕、柴可夫斯基這樣的黃金組合在1889年推出了舞劇《睡美人》,深獲好評。三人再度聯手,共同創作《胡桃夾子》,1892年首演。

俄羅斯聖彼得堡,王家馬林劇院華貴的大幕,1914年之前畫作。(公有領域)

珀蒂帕來自法國,但後半生待在俄國,他為馬林斯基劇院編導了50部芭蕾舞劇,是芭蕾史上最重要的編舞家。他對《胡桃夾子》的藝術呈現有詳細的腹案,他給了柴可夫斯基一張清單,哪一段要多長,要表達甚麼,都羅列得清清楚楚。

法裔俄羅斯著名編舞家莫里斯·珀蒂帕,1890年代拍攝。(公有領域)

柴可夫斯基照單搭配,以他獨特的細膩感性為芭蕾音樂注入了豐富的靈魂,把舞劇音樂提升到像交響樂般的層次。

俄羅斯浪漫派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公有領域)

這的確是伊凡王子的上乘洞見。他們三個可能也沒想到,柴可夫斯基寫曲的三部芭蕾舞劇《天鵝湖》(首演並不成功,後也由珀蒂帕改編)、《睡美人》、《胡桃夾子》後來成為古典芭蕾的三大舞碼,經久不衰。

1892年聖彼得堡馬林斯基劇院首演的小朋友演員,據說柴可夫斯基在劇終之後送了糖果到後台慶祝。(公有領域)

聖誕夜的秘密

《胡桃夾子》共兩幕,最前面還有一段輕快的序曲,上揚的旋律帶動著節慶的氣息。

大幕拉開後第一景就是剛才提的的聖誕樹部分,接著有小朋友們列隊舞蹈,音樂是雀躍的進行曲。順著音樂慢慢鋪敘,漸漸進入故事核心……

一隻眼睛帶著眼罩,有點神祕的男士鐸瑟爾麥耶(Drosselmeyer)出現了。他是克拉拉的教父,也是個鐘表匠和發明家。他當眾表演魔術。隨後他給了克拉拉一個玩具兵造型、可以磕碎堅果殼的胡桃夾子,克拉拉非常喜歡。弟弟菲力茲趁機去奪,不小心弄壞了,還好教父幫她修復了。

入夜,賓客回家了。孩子們與父母道晚安,客廳漸暗。

一切安靜之後,克拉拉惦記著胡桃夾子,悄悄跑到樹下,抱著胡桃夾子,在躺椅上睡著了。

《胡桃夾子與老鼠王》插圖。德國畫家、出版商彼得·卡爾·蓋斯勒(Peter Carl Geissler,1802—1872)作。(公有領域)

在似夢似醒之際,克拉拉驚訝地看到玩具變活了,在懸疑的音樂中,聖誕樹變得更大,整個客廳也越變越高,不知哪兒冒出來的老鼠也變成真人大小,而且是一支軍隊,帶頭的老鼠王有七個頭。玩具們也成了另一隊伍,領袖正是胡桃夾子。

2016年,美國堪薩斯市芭蕾舞團演出的《胡桃夾子》劇照。(KCBalletMedia/Wikimedia Commons)

雙方起了激烈的戰鬥,玩具兵寡不敵眾,胡桃夾子受傷,快要支撐不住了……危急中,克拉拉脫下一隻拖鞋,奮力朝老鼠王丟了過去。

鼠王應聲倒地,胡桃夾子得以反制鼠王。玩具兵獲勝。老鼠軍隊帶走了斃命的國王。

克拉拉還沒有回過神來,更大的奇事發生了。愉快的音樂盤旋而起,胡桃夾子變成了王子。他感謝克拉拉的襄助,並邀請克拉拉坐上雪橇,他們穿過白雪皚皚的森林,看到雪花仙子翩翩起舞……

第一幕結尾出現的雪花仙子。1954年,美國紐約市立芭蕾舞團演出《胡桃夾子》劇照。(公有領域)

第二幕 糖果王國

穿過雪林之後,克拉拉和王子抵達糖果王國。森林覆蓋著鮮奶油,四處綻放著甜美的糖霜花朵,小河裡流淌著杏仁奶。

糖梅仙子前來迎接他們。王子以默劇方式演繹昨晚的經歷,糖梅仙子很高興,奉他們為貴賓,一場盛大的慶典即將開始。

《胡桃夾子》1892年首演時的舞台設計。(公有領域)

這是個異國情調的博覽會,不同地區的飲品、甜點,搭配不同的舞:

巧克力——西班牙舞曲,小號、鈴鼓與響板烘托著帥氣的踢躂舞步,女舞蹈演員翻動著波浪般的層層裙擺,甩出了凡丹哥舞(fandango)的熱情。

西班牙民間舞蹈凡丹哥(Le Fandango)。約1810年,法國畫家皮埃爾·查塞拉特(Pierre Chasselat,1753-1814)作。(公有領域)

咖啡——阿拉伯舞的弦樂特別神秘,一群穿著柔軟寬腿紮腳褲的舞蹈演員輕飄飄地擺動著,這是格魯吉亞人搖籃曲的旋律,可能老爺爺看到這兒已舒服地打起瞌睡了。

茶——中國舞以清脆討喜的笛子主奏,音樂不長,但越來越快,編舞詼諧有趣,配上高難度的旋跳,造成高潮,通常都會獲得如雷的掌聲。

接下來是拐杖糖——俄羅斯烏克蘭傳統崔帕克(Trepak)舞,舞蹈演員衣裙斑斕艷麗,腳踏翹尖短靴,使出特有的絕活,在空中劈腿大跳、或蹲下身來,一面踢腿一面往前走,氣勢高昂,振奮人心。

再來是長笛與弦樂伴著杏仁糖牧羊人、牧羊女跳起蘆荻之舞,清新可人。

好像以上的各色餘興還不夠趣味盎然,明朗的鈴鼓與歡快的小提琴奏出了諧趣的曲調,果然,一位大媽穿著超胖的大裙子緩緩出現。她拎開裙子,竟跑出個小人兒,原來裙底有乾坤!兩個、三個、四個,多半是八個,聽說最多能塞下32個!這一段叫做《薑大媽與小丑角》,特別逗趣。

是夢似真

熱鬧的笑聲之餘,豎琴帶來了華美的《花之圓舞曲》,露珠與花仙子群構成迷人的圖案。

接著,英俊的騎士入場,他與糖梅仙子展開了壓軸的大雙人舞。音樂變得戲劇化,張力十足,大提琴與雙簧管傾訴著豐沛的情感,每到音樂的高峰點,就是騎士舉起糖梅仙子的時刻,高潮迭起,蕩氣迴腸。

之後是男子獨舞,女子獨舞,男子獨舞有高難度的跳躍,雄壯、出色。

糖梅仙子獨舞的音樂動聽悅耳,非常有名。珀蒂帕編舞時對音樂的要求是「要如噴泉一般,水珠四射」。柴可夫斯基採用了剛發明不久的鋼片琴,他高度保密,甚至在首演前都沒有公布在管弦樂的編制中。

鋼片琴開放圖,由後面可見鋼片、琴槌與共鳴盒。(Schiedmayer Celesta GmbH/Wikimedia Commons)

果然,鋼片琴伴著弦樂,奏出了奇幻、如天界傳來的甜美音色,如銀鈴一般,令人一曲難忘。

最後又以騎士與糖梅仙子快活而順暢的共舞結束大雙人舞的部分。

接下來就是最終的大集錦,所有舞蹈演員魚貫出來謝場,大家齊聚一堂,向克拉拉和胡桃夾子王子告別……

慢慢地克拉拉感覺到了曙光,她在聖誕樹下醒來,胡桃夾子玩偶依然在她懷裡。這一切都只是一場夢嗎?還是她剛剛才從奇妙的糖果王國回來?

這個聖誕夜,克拉拉經歷了太多太多了。她將胡桃夾子高高舉起,滿溢的幸福感一波波湧向心頭……

大幕就此落下。

溫韾古典的聖誕禮物

伊凡王子曾說「劇院不應該只為貴族服務」,他希望正統的藝術能在「短短幾個小時內傳達給所有能來觀賞的大眾」。也許就是這樣遠大的抱負,使俄羅斯芭蕾成為當今古典芭蕾的模範與經典。

身著傳統服飾的馬林斯基劇院總監伊凡·弗謝沃洛依斯基,攝於1903—1904年間。(公有領域)

柴可夫斯基的譜曲可圈可點,其中華爾茲管弦樂編曲可以說是美的極致。其實柴可夫斯基是個纖細憂鬱的人,但他創意的昇華卻留給了世人童話夢幻般的音樂。

沒有前人的努力,就沒有今天的成果。感謝所有古典團隊的堅持,持續推出這樣一場故事精采、服裝道具華麗、音樂悠揚醉人的盛宴。

希望每個人也都能夠在危機中行俠仗義,說不定也會破解魔咒,進入神奇的世界哦!

祝大家聖誕快樂!2016年,美國堪薩斯市芭蕾舞團演出《胡桃夾子》,劇終集體謝幕。(KCBalletMedia/Wikimedia Commons)

落幕終場,叫醒打瞌睡的爺爺,大家歡天喜地地回家,劇場與舞蹈團也都大功告成,可以好好過年了。祝大家都有個聖誕美夢,夢想成真,明年再見!

觀賞視頻

俄羅斯聖彼得堡馬林斯基劇院芭蕾舞劇《胡桃夹子》完整版»   

點評:古典、優美而嚴謹,技巧高超。

舊金山芭蕾舞團芭蕾舞劇《胡桃夹子》完整版»

點評:自由民主版,活力奔放、創意四射,毫無冷場。只是,克拉拉沒有丟拖鞋,有點可惜。

責任編輯:蘇明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自由時報記者王凌莉╱聖彼德堡報導  馬林斯基劇院芭蕾舞蹈演員的搖籃瓦嘎諾娃舞蹈學校,至今仍然維持著帝俄時期的某些傳統,考進舞校第一年的學生,必須隨著老師進行一種「為芭蕾獻身」的儀式,而躍上馬林斯基劇院舞台成為每個學生終生的期盼。
  • (大紀元記者潘美玲紐約報導)古典芭蕾舞藝術家卡羅‧瑪瑪拉(Carol Mamara)在看過1月16日下午神韻紐約藝術團在林肯中心的第10場演出後,對中國古典舞讚不絕口。神韻演員出神入化的表演,一舉手、一投足、一個回眸亮相,無不傾瀉著一身詩情畫意,折射出一個古老民族的精氣神。這樣的文化底蘊,和全善全美的藝術表現形式,超越了文化和民族的界限,讓西方人蕩氣迴腸、嘆為觀止。
  • 《天鵝湖畔的芭蕾伶娜》是俄羅斯首席舞星烏里安娜‧洛帕特金娜(Ulyana Lopatkina)的紀錄電影。她突破傳統芭蕾舞蹈演員身材需嬌小玲瓏的框架,靠著勤奮的苦練闖出一片天,成為優秀的俄羅斯首席舞蹈演員,致力於古典芭蕾與現代芭蕾的融合,並力促俄法兩國最高芭蕾殿堂——馬林斯基劇院與巴黎歌劇院的合作。
  • 多倫多正在上演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睡美人》。該劇自1890年在俄羅斯聖彼得堡首演以來,在世界各地舞台久演不衰,廣受民眾喜愛。
  • 奧斯陸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這座於市中心、弧形一層樓高的荷蘭巴洛克風格建築,以石材與紅磚混合而成。大教堂東邊是教堂前側聖壇或稱禮拜堂(chancel),鐘樓有銅製的圓屋頂,搭配文藝復興風格的尖塔。大教堂幾世紀以來不斷在整修與翻新。
  • 雕塑通常用來紀念重要人物或是故事。古往今來,雕塑流行的題材包括神話場景、政治領袖或宗教人物。然而,古典雕塑中有個最特別的主題並不在上述類別裡。人物雕塑《斯皮納里奧》(Spinario)或稱《拔刺的少年》(Thorn-Puller)呈現的是一位坐著的裸體男孩,全神貫注地在拔他腳上的一根刺。幾千年來,這座雕像給藝術家帶來非常深刻的啟發。
  • 英國威爾頓莊園(Wilton House)完美融合古典主義與英國美學,堪稱獨樹一格。外牆採用當地石材建造,與英格蘭威爾特郡(Wiltshire)鄉村融為一體。古典比例、強調對稱、矩形特徵等設計,符合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Vitruvius)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師安德里亞‧帕拉迪奧(Andrea Palladio)的美學原則。外牆沒有石柱,最初的構想是為了讓人們可以待在戶外,同時還能屏蔽來自地中海炙熱的陽光,這樣的設計適合北方的地理與氣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