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風獨幟的臺靜農先生

作者:周苓
font print 人氣: 1532
【字號】    
   標籤: tags: ,
行書成扇—南田飛龍曲(上為正面、下為背面)。(陳井星先生收藏)

書法是充滿韻律感的藝術。抑揚頓挫的線條,加上疏密濃淡的變化,使觀者在流覽時體驗到連串張力造成的視覺快感。同時書法也是材料最單純的藝術﹕一支筆,少許墨,卻能揮舞出生命的脈動仰息,凝煉成不朽的意志和風骨。試想還有什麼藝術能以如此簡樸的素材,而達到如此高深的精神境界?古人說:「字如其人」、「心正則筆正」;事實上,書法藝術的境界所在,不在於筆墨技巧,而在筆墨所透露出的人生歷練與品格涵養。

獻身文學的書法

1936年的臺靜農先生。(國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臺靜農先生是著名的文學家和文學史家;他的一生幾乎橫跨二十世紀,目睹舊中國的變遷,西潮東漸,經歷了革命、五四學運、抗日戰爭,最後落腳於台灣。然而不論時局如何變遷,臺先生堅守學術崗位,一生治學,文學、書畫、經史,卓然為一代大師。書法對他而言;原是自修的功課,也是抒懷解鬱的良方。由於時局所限,才思抱負未能盡情發揮;曾在自序中提及﹕「戰後台北,教學讀書之餘,每感鬱結,意不能靜,惟時弄毫墨以自排遣,但不願人知」。退休後潛心書藝,成了晚年最大成就。七十歲之前作品甚為少見,八十歲前後的臺靜農才展現出剛勁挺拔的自我風格。

1902年臺先生出生於安徽霍邱;本名傅嚴,後改名靜農,字伯簡,晚號靜者。幼年時接受傳統私塾教育,後閱讀了嚴復的西學著作而萌發改革的思想。中學時臺靜農與同學合辦《新淮潮》雜誌以響應五四運動,結果造成學潮而離校。後來進入北大,結識了董作賓、常惠、莊尚嚴等。離開了北大研究所國學門後,便開始了中文系的教學生涯。早年的治學重心在小說創作、研究評論、散文和整理編輯民歌集。

讀書寫字結緣一生

隸書—臨《石門頌》(陳井星先生收藏)

臺先生對書法的愛好來自於父親的影響。北京求學時期,由於熱衷西方新思潮,使他一度認為書法是「玩物喪志」而中斷了書藝,直到抗戰遷居四川白沙時,臺靜農才重拾筆翰,且先後受益於沈尹默、陳獨秀、胡小石等名家,也窺見了明代倪元璐的書法之美,對他以後的書風有著重大影響。

幼年時期的臺靜農以顏體《麻姑仙壇記》作為楷書的最初範本,中年後的楷書喜習魏碑,或雄健茂密,或古拙質樸等,均屬於隸書轉化為楷書的過渡型書體。臺靜農認為書法藝術源於豐富的漢字造形,因為漢字的起源來自圖象,美感與生俱來;因此書法與繪畫有密切的「血緣關係」,二者可以互相資取,所以臺靜農也不乏清新的畫作傳世。

一般認為,臺靜農的書法以隸書和行書最為可觀,數量多且成就高。但篆書、草書和楷書也都各有特色。

書風獨特記錄心境

臺靜農的篆書多為筆畫方折硬瘦、大小參差的銘文;或是質樸率真,近於石刻古隸。臺先生謙稱自己不懂六書,即使喜好兩周的大篆和秦代小篆,也不敢輕易臨摹,可見其嚴謹的態度。他臨寫的特點是用自己熟悉的筆姿與體勢,變化傳統篆書的線條與結構,產生新筆意。

隸書四言聯—集《石門頌》字。(臺益公先生收藏)

隸書方面,臺先生早年從規矩的《華山碑》和筆法靈動的鄧石如墨跡入手,在四川時期對漢簡作過研究和臨摹,同時也受到書家胡小石方筆隸書的影響。來台之後對《石門頌》最下苦功;此外也特別留意清代何紹基的筆法。晚年的大字隸書,用筆抖動卻流暢自然。

行書—《寒食帖》(莊松輝先生收藏)

行書是臺靜農書法成就中最高的一項。臺先生早年學過顏真卿,在四川接觸了倪元璐的書法之後,自此行書的筆勢便受其影響。由於倪元璐為人剛烈,書法剛勁挺拔,雄健渾厚。臺靜農也推崇學習另一位學習倪元璐的書家沈曾植;只是臺先生書風更傾向於遒勁之美。晚年行書雖然還有倪書的意趣,但在用筆和章法上已脫換為臺靜農自己的書風。

臺靜農雖然取法於古人甚多,臨摹範圍甚廣,但臨摹往往只是參考其架構,而運用筆法仍然是個人風格,真所謂「幅幅古人,亦幅幅自家」。他也認為學古創今是很重要的,必須認清書法史的發展脈絡,善用傳統創作為養分,才能為時代創造出新的書法風貌。◇#

責任編輯:芬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古老的華夏文化是半神文化,由神派黃帝來主掌人間。 也許為了點綴他的威嚴,也許被賦予傳播文化、智慧種子的天命,於是,大臣史皇在黃帝衣冠上點綴彩色花紋,開創五彩之繪。 而另一位大臣倉頡,從天地山川鳥獸獲得靈感,造出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 二千年前漢宮後宮嬪妃過怎樣的生活?讓五百年前的仇英來引領你進入漢宮春曉……仇英初學畫就得到文徵明父子的讚賞,因此,仇英與文人們、收藏家互動頻繁,得以臨摹唐宋名畫。
  • 對道家與儒家而言,山水之間有著無盡的智慧。孔子曾言:「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國傳統藝術領域,自繪畫至陶瓷都不乏山水的千姿百態。其中,幾十件柔翰墨彩的佳構,目前正於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溪山無盡——中國山水畫傳統」的第三期展覽中精采呈現。
  • 在藝術史界,法國畫家居斯塔夫·讓·雅凱(1846—1909)被視為古典主義大師威廉·布格羅最出色的學生之一。自1980年代中期以來,他被公開拍賣的畫作約有200件。令人驚訝的是,世人對這位既高產又有造詣的藝術家卻知之甚少。
  • 華麗誇張的定型角色(stock characters)、簡單的情節、即興對白和戶外表演,是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Arte,又譯藝術喜劇)的核心特徵。其幽默劇情常圍繞著年輕戀人的種種考驗。演員們不受台詞限制,可以根據觀眾的反應調整表演。這些喜劇常含有對時政的諷喻和接地氣的幽默,可以巧妙避開查禁。這種意大利民間戲劇形式也成了18世紀洛可可(Rococo)藝術運動的理想題材。
  • 冬天多少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沉悶些,有些人覺得天空烏雲密布缺少陽光令人提不起勁來。但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算在最昏暗的日子裡也有色彩。最近我坐在一家咖啡館裡望向天空,當天刮風下雨天色昏暗,天空不再出現彩虹,反倒像是大理石般帶點細微的灰色、藍色甚至紫色。
  • 意大利偉大的藝術寶藏之一是位於帕多瓦(Padua)的斯克羅維尼小禮拜堂(Scrovegni Chapel)。是什麼讓小小的斯克羅維尼神妙不凡,且意義重大?
  • 丁托列托在自己畫室的牆壁上寫有這樣的座右銘,作為靈感之源的提醒:「米開朗基羅的造型與提香的色彩」(Il disegno di Michelangelo ed il colorito di Tiziano)。《創造動物》這幅畫是向兩位大師致敬之作:丁托列托動態地描繪了神體,並滿懷愉悅地讚美自然界。此畫如今收藏在威尼斯學院美術館(Gallerie dell'Accademia)。
  • 美國作家史丹利‧霍洛維茨(Stanley Horowitz)寫道:「冬天就像蝕刻版畫,春天是水彩畫,夏天像油畫,而秋天是綜合四季的馬賽克(鑲嵌畫)。」幾世紀以來,詩人與作家用筆歌頌四季,而畫家用色彩使之流傳千古。
  • 聚會宴飲的傳統,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早期。在古希臘,有一種稱為「會飲」(symposium)的特殊宴會,是當時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隨後,宴飲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十分盛行,並以不同的形式傳承至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