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張三丰故事系列(2)

張三丰原來失明 為何終成大道

作者:柳笛
張三丰
張三丰自畫像,原像保存在明代李文忠公家藏文物第十種材料內,後被人發現,保存至今。(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190
【字號】    
   標籤: tags: , , ,

得道真人張三丰,仙風道骨,神功蓋世,數百年來被後人景仰。而他的真實經歷,遠比武俠作品的虛構更加傳奇和精采。

《明史》說他是遼東人,而且生得高大魁梧,體形像龜、背部似鶴,大耳圓目,長長的鬍鬚像劍戟一樣。無論冬夏,張三丰只穿著一件道袍、一件簑衣;飲食上,無論一升還是一斗,他都能一頓吃完,有時幾天吃一頓,或者長達兩三個月吃一頓;他還有過目不忘、日行千里兩大本領。

這樣的張三丰,就像是在人間的「活神仙」。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為了尋求真正的大道,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在正史、《三丰先生本傳》等著作中,我們可以看到他一生的修煉經歷。

南宋末年,張三丰出生在一戶普通人家,五歲時患眼疾。一個自稱張雲庵的道人度他出家,並告訴他父母:這個孩子根基不凡,必須修行才能擺脫塵世苦難。於是,張三丰就在他主持的碧落宮裡修道,半年後雙目復明。他並不急於回家,而是堅持修行。期間,天資聰穎的他學習道經,過目成誦,並涉略儒、釋典籍,通曉其中大義。十二歲時,道長送張三丰回家。

之後,張三丰侍奉雙親,科舉入仕,過上了普通人的生活。到了元朝,他被推舉為秀才、擔任縣令,結識朝中大臣,前途無量。但七年的修道經歷為他打下堅實的修煉基礎,世俗的功名利祿只讓他感到厭倦。張三丰曾說「古今名利總塵埃」,他嚮往的是超凡脫俗的清淨與自在。

三十歲那年,張三丰的父母離世,守孝期滿後,又有一位丘姓道人神祕到訪,和他暢談道法。這時的張三丰塵緣已斷,了無牽掛。在談話結束後,他毅然拋下妻兒、官職和所有家產,踏上尋仙求道之路。

於是,張三丰佩劍攜琴,西上太行山、恆山,東轉嶗山、泰山,南遊嵩山、王屋山,不辭辛勞,往來於名山古剎。經過三十多年的尋尋覓覓,張三丰以67歲(公元1314年)的高齡登上鐘南山,遇到等待他許久的火龍真人。神祕的道人用四年時間,傳授他修煉的真法和煉丹的祕訣。隨後,他出山雲遊歷練,直到1324年,又登上八百里武當山。

貴州福泉山藏張三丰自畫像拓本。(公有領域)
貴州福泉山藏張三丰自畫像拓本。(公有領域)

自玄武大帝修道飛昇,武當山在歷朝歷代都出現過著名的修道之人,如周朝的尹喜、漢代的戴孟、魏晉的謝允、唐朝的呂洞賓、五代的陳摶、宋朝的胡道玄等。在這個充滿靈性與修道氛圍的大山中,張三丰面壁九年,在130歲時徹悟得道。

在山中,張三丰傳播道法,帶領弟子修繕戰亂後的道觀,為武當迎來前所未有的輝煌埋下伏筆。 他與武當山的名字,從此緊緊聯繫在一起。

張三丰為了修行,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毅力,數十年來清心寡慾,堅定如初,終於在明師的點化下,修成大道。 他的經歷,也鼓舞著無數善良人士誠心向道,明朝道教因此而確立了以玄武大帝為主神、張三丰為祖師的道家修煉門派,出現從帝王到百姓普遍崇道的盛況。@#

(參考資料:《明史》《三丰先生本傳》等)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提起張三丰,閃現在人們眼前的是武俠小說和影視中那個仙風道骨、神功蓋世的武當派宗師。然而,其中的描寫不少是杜撰,歷史上真正的張三丰是一位得道真人,並最終修成神仙,他在世間留下的神言、神跡,引無數人從此一心向道,哪怕是錦衣玉食、高高在上的皇帝。他的聲名和事蹟在明清兩朝大放異彩,整整影響了兩個朝代。一句「乾坤壺裡坐,這個老先師」正是張三丰對自我最為真切的概括。
  • 張三丰畫像
    「道人久已泯耳目,瀟灑自如脫拘束。朝從扶桑日頭起,暮去崑崙雲腳宿。」業已得道成仙、瀟灑自如遊走在人間的張三丰,除了濟世救人,化解危難外,還一再勸世人回頭是岸,莫誤在名利之中,總道是「古今名利總塵埃」。此外,他亦引導有緣人向道,乃至走上修道之路。
  • 史載,張三丰本名張全一,字玄玄,號三丰。祖先為江西龍虎山人,張三丰祖父精通占星術,南宋末年,知天下王氣將從北起,於是,帶家人遷往遼陽懿州。張三丰生於元定宗丁未二年夏(公元1247年),四月初九日子時。據古籍所述,張三丰降誕之夕,張三丰母親林氏「夢斗母元君手招大鶴,止屋長嘯三聲。」(明陸西星《淮海雜記》)斗母元君為北斗眾星之母。張三丰出生時便有仙人昭示並護持,來歷非凡。
  • 張三丰一曲《上天梯》,唱出他堅如磐石的出世修真之志。張三丰佩劒攜琴,離開遼陽老家,經太行山脈,首先來到道家洞天福地之一的恆山。張三丰在望仙嶺上結廬,潛心尋道。悠悠十六載,未遇大道,轉而東走齊魯(今山東),尋找神仙世界。
  • 延祜元年(1314年),張三丰六十七歲,三十幾年訪道求真不得,眼看著身體漸漸衰老,乾坤茫茫,何處問大道?三十多年往來名山古剎,十萬黃金撒手空,萬般辛苦,衣破鞋穿師難面。張三丰點燃香炷,祈求神開示,炷香預示他向終南山去尋訪。張三丰依神示登上終南山,發現火龍真人正在等他。張三丰百感交集,相見恨晚。
  • 張三丰顯神跡「金殿飛昇」,真是歷史上驚天動地的一刻,明成祖與眾臣嘖嘖稱奇,原來世上真有「活神仙」。其後,明英宗、明世宗、明熹宗時期,張三丰多次現身或顯靈,教化、糾正皇帝,張三丰成為明朝江山的守護神。張三丰更揭示長生的秘訣,就是「澄心寡慾」,就是性命雙修「修煉」。
  • 北宋初年,在益津關一地(現今河北省霸州市),名將楊延昭成功運用「火牛陣」大敗韓昌的五萬鐵甲騎兵,重現了這場經典戰役。
  • 鐵甲騎兵,是騎士與戰馬都穿著堅固鐵甲的兵種。他們同時具備極高的防禦與攻擊能力,主要用以前線衝鋒擊破步兵之方陣,在東西方戰史上都有過輝煌戰果的紀錄。在北宋時期的遼國也有著這樣一支精銳部隊,一度讓宋軍陷入苦戰,但這支部隊最後是如何被打敗的呢?這便是在河北當地流傳千年的楊門女將大破鐵甲騎兵的傳說......
  • 傳說大禹治水留下的海眼,在江陵縣城的南門外就有一個。「海眼」有龍、各種神獸或神靈鎮守,不能輕易移動、打開,否則海水就會倒灌陸地,形成洪水災害,江陵城就發生過這樣的事。
  • 《春秋•昭公二十九年》和《左傳》中有同樣的記載,說秋天時,龍在絳地的郊外出現。史載中第一位「豢龍氏」是董父,是黃帝的後裔。在《九州要紀》中有提到:「董父喜歡龍,舜遣派他在陶丘豢龍,於是他成了豢龍氏祖先。」那麼豢龍氏職掌什麼工作呢?董父豢龍成功後,據傳他與龍一起升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