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海蓮心:年關說「禮」

作者:碧宇

在為人處世上多一點道德禮儀,少一份金錢至上,會收穫真正朋友與知己的。(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79
【字號】    
   標籤: tags: , ,

年關將近,很多人除了準備自己的年貨之外,還給親朋好友準備了很多的禮品和禮金。在這個時候很多企事業單位和學校都要開始放假,平時很少見面的親友互相走動一下,挺好的。這也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無可厚非。

但現在很多人在這個時候頭都痛,為何?「隨禮」成了當今中國人的一塊心病。從結婚到生小孩、小孩辦滿月、到上大學、買房、老人辦六十六(七十三、八十)壽宴到喪事,一隨禮最少二百元,多的一千甚至幾千。尤其在過年前後親友辦事情的會有很多,都需要隨禮。一年普通中國人禮份子錢就得隨出去很多。網上甚至有人爆料說 ,他的一個不是很熟悉的朋友結婚,告訴他日子,他並不想去,結果對方把銀行卡號給他發過來了,弄得他心裏很堵。

很多時候,人們對隨禮頭痛的原因並不一定都是因為錢的問題,而是覺得沒有了過去那種情誼在裏面了。人與人就是金錢關係,這次我有事你不隨禮,那兩人從此就斷交了。甚至覺得對方給錢少了都是瞧不起自己。

這些都是中共的「一切向錢看」教育的結果。

想想古代兩個人即便是點頭之交,對方有什麼事情那真是肝膽相照,非常願意幫忙,至於說禮金禮物方面根本不看重的。這些都是身外之物,人與人之間的投緣與知心絕不是用禮物或者禮金來表述的。

過去講究「禮尚往來」,人們現在都把其物質化了,覺得人與人之間好像只有禮物禮金之間的互相來往了,其實根本不是那麼回事。古代講究禮儀、禮節,人與之人之間的交往非常講究禮儀和禮節的,禮尚往來,就是互相之間用道德禮儀互相交往。至於說禮物、禮金都是可有可無的,那就根據兩個人當時的具體生活情況而定。

而現在在金錢萬能論的鼓吹之下,人與人之間好像就是用「錢」來維繫著,除了錢之外就沒有別的了。就拿隨禮來說,在偌大的中國,有很多都人在借債隨禮。很多人甚至把辦一些事情當作斂財賺錢的手段了。一邊強裝歡顏的隨禮,背後或者心裏在埋怨、咒駡對方者比比皆是。辦事者錢歲收了很多,但得到的不是真心的祝福,確是暗暗的咒駡,那從長遠來看,辦事者的利益擁有的也不會長久,遭人咒駡那能好嗎?!

我們常說酒肉朋友不可交,在現實中如果我們都是想用金錢擺平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那與交酒肉朋友有何區別呢?! 在為人處世上多一點道德禮儀,少一份金錢至上,會收穫真正朋友與知己的。@

責任編輯:方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們常聽人說要「留名青史」,這個「青史」指的就是史書。
  • 眾人圍上來,問是怎麼回事,並要看看伊五得了甚麼東西。伊五拿出來給大伙看,原來是一個小皮口袋,淡藕色,像個脹起一半的豬尿胞,不知是甚麼東西。
  • 我妯娌最近生第二胎,她生第一胎時我買了好多衣服玩具,可是我兒子出生,她只送過沐浴品,還是那種沒有什麼品牌的。其實我們不常往來,但是回婆家時都會碰到,我覺得我和先生對於逢年過節和她的孩子,都會送禮包紅包,但總覺得他們只有接受的份。這次她生第二胎,我可能心裡過不去,不太想要再拿熱臉貼冷屁股,可是看到旁邊很多親戚都很熱絡要去看她,我反而有些不是滋味。我知道計較這個很不好,但面對一個長年不回饋不互動的親戚,我覺得也沒有必要互動下去,你覺得呢?
  • 古人說的「禮尚往來」,不單單只是講送禮物的那部分禮節;兩人見面,別人向您行禮,您也要回禮答謝,這也是「禮尚往來」的一種形式。
  • 人生中的貧困疾苦,從另外的角度去思考,就是上天給人的一種提升心靈的機會。人在貧困苦難之中,如果能堅守心靈深處的高貴,磨難就必能成為靈魂升華的階梯。在經歷貧困苦難之後,人生的彼岸將是充滿光明之地。
  • 其實很多時候不必多言,亦可維繫一段感情。單薄小禮蘊藏的濃濃情意,在平淡不過的生活裡漾起驚喜的漣漪。這份心靈的依託物連同油然而生的感動,像溫煦的朝陽,暖暖地,把心房都照亮了。
  • 孔子周遊列國時期不幸被困於陳國和蔡國之間的郊野,幾乎到了糧食斷絕的地步。這時,孔子在堂屋裡唱歌。子路進屋,見到孔子,氣沖沖地問道:「先生您在這種時候唱歌,符合禮的要求嗎?」
  • 今天是黃曆臘月八日,又稱臘日、臘八日、臘八。「臘八」到底是中國傳統還是佛教文化民俗?唐太宗為何「勅停臘日」?民俗說,祭灶神起開始過年了。那為何又說,臘八起過年呢?典出何處?
  • 孔子稱傑出的優倡是「六藝於治一也」,也就是有著深厚文化素養的仁人君子,一位真正的舞蹈家、藝術家。在戰國之後的秦朝有這樣一位傑出的舞蹈家優旃,他與秦始皇父子機智互動的故事歷代為人稱道。
  • 中共毀掉了傳統文化的根,打掉了人的正信,致使道德敗壞,世風日下,中共對中國人民犯下了許多滔天大罪,必將受到天懲惡報。他們都選擇了退出中共,脫離中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