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丹:中國科研經費投入強度不夠?

人氣 480

【大紀元2018年02月15日訊】近日,大陸有消息稱,國家統計局發布了新一年度的科研經費投入數據。該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研發經費投入總量為17500億元,比上年增長11.6%;而經費投入強度為2.12%,較上年提高0.01個百分點。國家統計局的專家對此表示,從研發投入強度看,我國與以色列、韓國、日本等創新型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意即,研發投入強度還遠遠不夠。

然而,僅在兩個月前,同樣是由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6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卻給出了完全不同的說法。該公報自豪地宣稱,「2016年我國研發經費投入總量……再創歷史新高」,「投入強度超過歐盟15個初創國家2.08%的平均水平」。統計局某高級統計師表示,「近年來我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一直呈穩定上升趨勢,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逐年縮小」。

相比上面的專家,這位統計師的說法顯得更為坦率的原因就在於,總部位於倫敦的自然出版集團在2015年發布的《轉型中的中國科研》白皮書中指出,「中國現在的研發投入和科研產出均居於世界第二位」;「2014年的研發投入約1.33萬億人民幣,僅次於美國」;「研發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1%,(投入強度)已與英美等發達國家相當」。

既然2.1%就已經能與發達國家相較,那麼2017年的2.12%又怎會比不過以色列、韓國、日本?「僅次於美國」、「居於世界第二」也足以證實,中國在對科研經費的投入上,根本就不存在強度大小的問題。

若真要與發達國家進行較量,我們不禁發現,中國對科研的投入不是強度問題,而是分配問題。鑒於由國家財政下撥的研發經費主要用於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這三個截然不同、各有側重的領域,因此經費如何分配才能真正展現出該國對科研的重視程度以及所擁有的科研能力。

對此,2015年的白皮書有數據顯示,「中國當前的資助機制更偏向於應用研究,基礎研究經費僅占全部研發投入的5%,這一比例遠低於美國的18%,英國的16%以及日本的12%」。即便在接受採訪的32位中國學術帶頭人中,也有超過80%的人認為,中國應在基礎研究領域投入更多的資金。

正如中國一位學術帶頭人所說,「如果申請書上你寫一些非常原創性的、很新穎的東西往往很難拿到資助」,政府似乎並不願用大筆經費來鼓勵創新,好好培養一下科研人員的創造力。與其說,政府在這個方面沒有耐心,倒不如說,是對被機械、僵化的教育培養成了考試機器的科研人員完全喪失了信心。要知道,中國人的想像力、創造力以及獨立鑽研、思考的能力幾乎已在漫長的灌輸、洗腦教育過程中被扼殺殆盡了。

要想恢復已被扼殺的創造力談何容易,這根本就不是投入錢財所能解決的問題。因此,政府對於基礎研究的投入也就只能是做做樣子,而「建立在過去研究成果基礎上的項目通常能得到優先資助」。可見,中國對技術的研發並不仰賴於創新,而只著力於加工、利用別人的研究成果。

有調查顯示,中國的科研機構在對內部科研人員進行評估時,往往更看重「產業轉化帶來的經濟影響」。也就是說,國家給你投錢不能白投,得講「投入產出」。既然科研人員很難研發出新的技術,那就乾脆讓他們為經濟效益服務。

在國富民窮的今天,中國的經濟效益顯然不歸老百姓,而只歸壟斷了國民經濟的中共獨裁政府所有。正是由於中共把國家財政當成了自家的財產,才會如此介意投入之後是否能有立竿見影的回報。若把經費投在「應用研究」領域,毫無建樹的科研工作者也能幫權貴牟利。

但利用科研發展經濟並非易事。要想讓搞科研的知識分子打經濟算盤,只能僅限於紙上談兵。對缺乏創新力、難見成果的科研人員來說,勉強能應對的考核辦法就只有寫論文了。有文章指出,中國的科研評估系統「將經濟利益和職業前途與一些量化指標掛鈎,如發表的論文數量——特別是發表在影響因子達到某個級別以上的期刊上」。

這種片面追求數字的評估系統究竟機械到何種程度,我們僅從「論文作者署名」已成為科研合作面臨的最大問題就可見一斑。如今連清華、北大這類一流高校也有恃無恐的存在著「通過搶奪、隱瞞、撒謊等不正當手段奪取課題成果的行為」,可想而知,中國大量的科研工作者都把心思用在了何處。

有資料顯示,中國的科研人員「往往埋頭於撰寫和發表論文」;「大量發表文章的壓力,有可能導致科研人員走捷徑,引發各種學術不端行為」。而這裡的「學術不端」指的就是論文的抄襲和造假。早在2012年,「針對一些刊物,包括《自然》子刊在內的調查顯示,來自中國的論文遭到了相對高的拒稿率」。「2017年4月20日,施普林格·自然一次性撤銷旗下雜誌《腫瘤生物學》2012年至2016年發表的來自中國的107篇文章。這些文章被認為涉嫌同行評審造假,也就是系統性有組織地學術造假」。

就是這些造假的論文,居然堂而皇之的成為了科研人員獲取經費的資格。可見,中國的科研經費一直所支持的並不是科技創新,而是學術造假。憑藉這種造假的本事,各機構、高校裡的那些有著行政頭銜的學術帶頭人、課題申報者,也儼然成了貪腐高手。

可悲的是,如果造假就能讓科研人員賺得盆滿缽滿,那麼又會有多少人甘心坐在冷板凳上搞研發呢?政府明知研發無力,還要加大科研經費的投入,顯然就是在縱容、推動學術腐敗而已。#

責任編輯:莆山

 

相關新聞
今年科研經費無法達GDP3% 估2015年可能達成
中國科研經費現惡性問題 某省科技廳長被查
八國峰會商討失智症 英稱科研經費翻番
大陸3萬億科研經費1.8萬億流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