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探索

【命理】兩句話道出一朝代興亡的讖語

作者:泰源

宋太祖趙匡胤結束五代十國,成立宋朝,定都開封,科學藝術急速發展,開創中國文藝復興時代。開封在11世紀達至頂峰,為世界最大城市,維持一世紀。(圖|安德烈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1692
【字號】    
   標籤: tags: , , , ,

不僅人的命運是天定的,一個國家的命運,一個朝代的興亡,也是天定的。

《宋史‧志第十九‧五行四》中記載了兩句圖讖,這兩句話就無比準確地道出了整個宋代皇朝的興衰盛亡。這兩句話就是:「過唐不及漢,一汴、二杭、三閩、四廣。」(註)宋朝於後周顯德七年庚申得天下,圖讖說,宋朝國運的時間會超過唐朝,而不及漢朝。

圖讖,是指符命占驗的書。《後漢書,光武帝本紀上》註:「圖,河圖也。讖,符命之書。讖,驗也。謂王者受之徵驗也。」

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黃袍加身,建立宋朝,至1279年元軍對崖山發動總攻,宋軍全線潰敗,趙昺隨陸秀夫及趙宋皇族八百餘人集體跳海自盡,宋朝徹底滅亡,共享國三百一十九年。超過了唐朝的二百八十九年,不及漢朝的四百二十多年。這就是「過唐不及漢。」

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趙匡胤在陳橋發動兵變即位,因其發跡在宋州,故國號曰「宋」,定都汴梁(今開封)。這就是指「一汴」。

宋太祖趙匡胤畫像。(公有領域)

公元1127年,發生靖康之難,徽、欽二帝皆被金人擄去,高宗趙構遷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建立南宋。這就是指「二杭」。

公元1276年,南宋都城臨安陷落,南宋大部分領土落入元軍手中。惟殘餘勢力陸秀夫、文天祥和張世傑等人於福州擁立益王趙昰為帝(端宗),繼續抵抗蒙元。這就是指「三閩」。福州別稱榕城、三山、左海、閩都。

公元1278年端宗死後,陸秀夫繼立衛王趙昺為帝,移駐崖山(今廣東新會縣南海中),次年為蒙古兵所敗,宋軍全軍覆滅,陸秀夫負帝昺投海而死,宋王朝徹底滅亡。這就是指「四廣」。

可見,上述這二句讖語是非常靈驗的了,把大宋王朝三百多年的興盛衰亡的歷史簡潔地概述出來,亦唯有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神傳文化才能達到這一水平。

註:《宋史‧志第十九‧五行四》原文是:「宋以周顯德七年庚申得天下。圖讖謂『過唐不及漢,一汴、二杭、三閩、四廣』」@*#

責任編輯:古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多人都知道了2002年6月在中國貴州平塘發現藏字石的消息,那麼它是怎麼一回事呢?二億七千萬年前的大石,怎麼會被刻上「中國共產黨亡」六個大字呢?又是誰刻上去的呢?這些都是現代人的科學無法解釋得了的事情。
  • 讖謠是中國古代政治預言,是一種獨特的歷史文化現象,在史籍記載和民間流傳中都顯得神秘玄妙,似有靈驗,歷朝雖久禁而不衰。
  • 中國歷代的史書、五行志,或是樂府詩等等,其中記載不少童謠。這些預言性的童謠讖語,在各朝各代,尤其是災難、朝代末世中,應驗的可說歷歷在目。闔上皇朝歷史走入民國,其實,童謠式的讖語並沒有消失。
  • 如今,網上無法證實的傳言似乎增多了。有的被證明確實是謠言,也有的被其後官方公佈的真相所證實。在自媒體時代,如何認知謠言與真相的關係,顯然值得每個人思考。
  • 東漢建立時,公孫述割據益州(今四川盆地、漢中盆地一帶)自立稱帝,號成家,尚白色。此前,他做了一個夢,得了一個讖語,暗示公孫述據地為王的年數。漢建武十二年,也正是公孫述稱帝十二年,漢軍入蜀,滅了公孫述。結果正和那夢中的讖語符應。附篇八字實例分析:中年易遭意外和不測之命。
  • 掌管司法、或手握百姓生死大權的官員,能做到執法公平允當,治獄無冤,心存寬厚恕人之念,拯救人的生命,就會得到蔭封子孫的福報;反之,製造無數冤假錯案的,害人無數,遭冤魂來索命,正史上有記載,錯誤地處以刑罰,眾鬼神都不會答應,經常會現世得到報應。
  • 中國曆朝,一直都有童謠、讖語、民謠或石碑刻字,向人間暗示未來的吉凶禍福的徵兆。這些神祕的讖語,多在社會戰亂、自然災變的前頭傳出世間,尤其是在朝代末世最多。
  • 論一個人富貴貧賤、吉凶壽夭的主要根據在於格局用神的高低。格局用神的高低怎樣看呢?格局配合有情,用神配合有力,就是高。反之,格局配合無情,用神配合無力,就是低。怎樣才算格局配合有情呢?怎樣才算用神配合有力呢?
  • 《明史·五行志三》記載:「···又成都東門外鎮江橋回瀾塔,萬曆中布政餘一龍所修也。張獻忠破蜀毀之,穿地取磚,得古碑。上有篆書云:「修塔餘一龍,拆塔張獻忠。歲逢甲乙丙,此地血流紅。妖運終川北,毒氣播川東。吹簫不用竹,一箭貫當胸。漢元興元年,丞相諸葛孔明記。」本朝大兵西征,獻忠被射而死,時肅王為將。」實際上,修煉人都知道有一種功能:「宿命通」的功能,能知過去未來。諸葛亮是何等人也,這麼點事,對他說來,雕蟲小技而已。
  • 浙江海寧地區有一姓查的人,在科舉考試上一直很不如意,考到了四十多歲時還沒有考上,家中十分貧苦。有一天,他來到了關聖祠祈禱,隨後求得一籤,籤詩中有「南販珍珠北販鹽」一句,於是打算放棄科舉考試,進入都市去經商。經商無著,因緣際會,因為幫助了他人,助成了他的事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