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青少年勇敢向網路欺凌說「不」!

現今青少年的生活與學習離不開手機與網路,如何保護他們在使用社交媒體的同時保護自身安全,並智慧地處理可能出現的網路欺凌問題,是家長及師長都需要重視的。(Pixabay.com)

人氣: 437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8年02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盧曉雨澳洲悉尼報導)今年一月初,澳洲昆士蘭省14歲外表俏麗的模特兒艾米∙埃弗雷特(洋娃娃)(Amy  Jayne Everett「Dolly」),由於不堪網路欺凌,選擇在開學前結束自己豆蔻年華的寶貴的生命。留給家人和親友無限悲痛與驚愕。

現今青少年的生活與學習離不開手機與網路,如何保護他們在使用社交媒體的同時保護自身安全,並智慧地處理可能出現的網路欺凌問題,令許多家長及師長大傷腦筋。

什麼是網路欺凌?

網路欺凌(Cyber bullying)是指利用社交媒體、即時短訊或手機短訊,一個人或一群人針對另一人或一群人蓄意及反復做出帶有敵意的行為騷擾,意圖傷害。網路欺凌可以是威脅、恐嚇、詆毀、假冒他人散播謠言或虛假訊息等行為,以損害對方的聲譽或友好關係。例如經由臉書或短訊使用言語暴力來貶低他人價值之行為。因為多數社交媒體帳戶不需使用真名,導致匿名者不需對自己言行負責,任意妄為。

在這個科技世代,每天有超過80%的青少年使用智慧型手機,上網比例高達88%。青少年可能以多種方式牽涉在網路欺凌中。包括使用手機短信、電子郵件及社交網體上(諸如臉書、微信和Instagram)被欺凌、或欺凌他人,或目睹同伴或朋友在網路上被他人使用言語暴力攻擊。例如,朋友的照片經調圖軟件(photoshop)醜化後發到社交平臺,都屬於網路欺凌。

勇敢站起來「天使的希望」創辦人

從青少年時就經歷長達六年霸凌及網路欺凌的克蘿伊∙坎尼漢(Chloe Cunningham)在採訪中說 :「早上起來打開手機映入眼簾的是欺凌的言語,然後在學校遭受同學欺負,下午放學回家看到網路上又是負面信息」。那時她在學校的成績明顯開始下滑,「因為分心於其他同學今天會怎麼對待我,使我在課堂上無法專注」,坎尼漢說。漸漸地她開始出現疏遠朋友及出現憂鬱的症狀,到18歲時,情況嚴重到有幾個月只能坐在輪椅上,身體不由自主地發抖,記憶力減退,由於長期的欺凌心力交瘁,甚至因為患了轉化症而引起腎衰竭。直到需要醫生和心理醫生介入,在她住院並由心理醫師輔導幾個月後,才慢慢從輪椅上站了起來。最終,她和父親共同創辦了「天使的希望」,該機構主旨是反霸凌和反網路欺凌,坎尼漢說:「我創辦天使的希望,就是期望青少年朋友不再重蹈我的覆轍」。

防患於未然

正確地使用網路、社交媒體及熟知網路禮儀,是保護青少年的王道。例如不公開自己的私人訊息,不打開陌生人發來的訊息和不明網站,不讓任何人知道你的密碼及使用個人帳戶後登出以及不隨意傳自己私人照片給他人。遵守網路禮節(Netiquitte)以避免是非:以適當的言語在網上交談,不使用粗俗、讓人難堪的字眼;不議論別人的是非、不散播未經證實的他人「八卦」(他人的文章及照片有版權問題,經過許可才能上傳使用)。

再者,對網上交談或訊息中出現的任何不當言辭或「欺凌」情況,以「不回應」、「不理睬」、「不交談」等方式處理,在安全的情況下刪除對方或退出該聊天室。

欺凌者的想法是以貶低他人價值,引起他人注意或增加自己的優越感。如果以強烈的情緒回應,他們會感受到掌控(玩弄)他人的快感,是一種鼓勵機制。因此,抑制不當言詞的最好做法:不做出任何回應,保存聊天紀錄並告知家長。

解決之道

家長如果發現孩子有在網路上被欺凌的表徵(請看文末附表),找到好時機開誠布公地跟孩子說,有什麼困擾的事可以告訴爸媽,我們可以一起來解決。情況屬實,首先應跟學校老師反映,老師在學校可以制止這種事情再度發生;如果沒有回應或情況更遭,就必需直接告知校長。在此之前,必須保存談話紀錄或簡訊,也可使用手機截圖(Screenshot)把談話內容紀錄保存作為日後的憑據。大多數學校和社交軟體平臺都有針對濫用言語暴力和網路欺凌者投訴的政策和處理程序。

教育部官員接受本報電話詢問表示,從2015年開始就有立法保護澳洲孩子使用網路的安全性。2017年,這項網路安全法案(The Enhancing Online Sareety Act 2015)延伸並加強,保障兒童及成人使用網路的安全性。如果您的孩子在使用網路時有嚴重被欺凌情況,澳洲政府所屬的兒童網路安全專設組織(Office of the eSafety Commissioner)有權從社交媒體中移除不當的發文、發圖或訊息。該組織也被賦予對個人及大型社交軟體的約束力,給予警告並提出網路欺凌者向當事者道歉等公權力。(申訴網站請看文末)

共同守護年輕的生命

「讓受到(欺凌)影響的孩子接受學校輔導員(school councillor)或心理輔導老師的咨詢」,反網路欺凌機構創辦人坎尼漢說。她進一步分享一個過來人的經驗,「我當初不敢跟父母說是怕他們失望難過」,「時間久了我認為他們可能不會相信我說的,然而我卻陷在別人貶低構陷出來的可悲世界裡無法自拔,最終幾乎相信我的存在是沒有價值的。直到我咨詢學校的心理學家,他慢慢地把我從無望的深淵拉出來,漸漸地我可以跟父母溝通和讓他們知道我的想法。」

青少年如果經歷這種情況應告知父母,父母採取的方法是想方設法幫他們解決並且肯定他們的價值,讓他們知道任何時候、任何人都必須尊敬而友好地對待他人,不是為了保護他們而完全不讓孩子使用網路。

如果青少年被網路欺凌未得到控制和解決,長期陷在負面情緒中,不但上課無法集中精神,還會找理由缺課,造成精神憂鬱。更有甚者採取極端行為,做出不智的舉動而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在艾米的案例中,她認為自己沒有其它選擇而走上一條不歸路。如果家長在知情的情況下,適時處理與疏導,可能就不會留下無限的遺憾與惋惜。

艾米的父親蒂克∙埃弗雷特表示,他女兒的死如果不能防止更多的悲劇,就失去了它的價值。他也為愛女而成立「洋娃娃之夢」基金會,以防制欺凌與阻止少年自殺為目的。

網路欺凌的表現

暴力的簡訊和電子郵件;

傷人的訊息、圖片或短片;

在網上刻意排擠他人;

在網上羞辱他人;

在網上(使用他人帳號)冒充他人;

極不友善地在網路上八卦和談論他人。

(來源:澳洲政府專設兒童網路安全組織)

如何制止網路欺凌

立即告知信任的師長、親友或聯絡*孩童專線;

不要以報復的姿態回應;

刪除欺凌者帳號並在私人設定做出改變(不接受此人的訊息);

向社交網路或學校反映,呼籲他人一起舉報;

收集證據——儲存手機上短信、手機截圖及社交媒體上談話內容;

做你喜歡的事情——跟朋友聚會、聽音樂、看演出或與可信任的人在網上聊天;

請記住沒有人應該被欺凌。這不是你的錯,一切都會過去。

(來源:澳洲政府專設兒童網路安全組織)

被網路欺凌或欺凌他人的表徵

顯住地增加或減少使用手機、電腦或平板設備,保括傳送簡訊;

使用上述設備時,表示出情緒的反映(如大笑、生氣或沮喪);

當他人靠近時,企圖隱藏他們的設備且不願討論他們在做的事;

重新開啟或關閉社交媒體帳號;

避免社交場合,甚至那些過去享受的活動;

變得孤僻、憂鬱或對人們或活動失去興趣。

網路欺凌行為者心態

嫉妒他人;

想要得到別人的喜歡;

想要讓自己感覺良好(優越感);

同儕壓力;

發洩憤怒;

喜歡掌控或擁有駕凌別人的權利;

曾經遭遇過欺凌;

不知道他們的行為是錯誤的。

(不管出自什麼心態,錯誤的行為是沒有理由的!)

相關網站

天使的希望:http://www.angelshope.org.au ;

網路安全政府網站: https://esafety.gov.au/about-the-office/legislation

(申報網路欺凌);

多元文化心理健康網站: www.mmha.org.au

生命線:13 11 14;

防禦自殺回復專線:1300 659 467;

孩童專線: 1800 551 800。

責任編輯:瑞木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