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絮語:陽光再好 也需適度

作者:青松

人對誘惑的抵抗力很低,理智上明知道是不好的東西,行為上卻還是要條件反射式地去觸碰。(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64
【字號】    
   標籤: tags: , ,

以前的家裏,書房在陰面,總感覺採光不好。住了幾年,一直有個想法:將來搬家,一定要有一間灑滿陽光的書房。

後來換房子,到現在的家裏,我一眼就喜歡上了。尤其書房,簡直就是按著我夢想的樣子設計的。書房在陽面,房間整整兩面都是落地大窗,採光已經好得不能再好。

搬進新家後,我迫不及待地開始規劃自己的新書房。房間處處順心,書桌怎麼擺,光線都是極好的。我一邊整理東西,一邊忍不住露出微笑,心想,現在可真的能夠擁抱著陽光看書、寫作了。

只是,等我真的打開電腦準備工作的時候,卻發現一個無法克服的難題。我只知有陽光是好的,卻從沒想過如果陽光過好會怎麼樣。現在的房間便是這樣的問題,陽光太好,電腦螢幕看著晃眼,拉上窗簾也無濟於事。

想過換全遮光的窗簾,但轉念又覺得虧。當初買這套房子就是為了採光好,現在要掛上全遮光的窗簾,豈不是白忙活一場?我轉來轉去,唯一勉強可以接受的解決辦法,就是讓電腦遠離落地窗。但是電腦放在門口,感覺很彆扭。

就這樣,我彆彆扭扭用了新書房幾個月。反思一下,問自己,真的舒心嗎?答案是否定的。只是我當初太期待陽光,現在有了充裕的陽光,即使彆扭也不捨得放手。理智的一面其實明白,學習、工作的地方還是應該舒舒服服的,至於陽光,適度就好。

於是,我放棄了書房,那間讓我期待了很久的陽光書房。我把東西從書房搬到另一個房間,採光沒那麼好,但用電腦的時候不再晃眼。當然,書房也沒有閑著,我們把鋼琴搬了進去,彈琴不存在陽光晃眼的問題,書房乾脆就當琴房了。

新家的安置,終究沒有按著我當初心目中的設想來。得到了一直想要的陽光書房,卻發現過猶不及是多麼讓人哭笑不得而又十分現實的道理。沒有那麼多陽光的時候,會期待陽光,太期待了,甚至希望陽光越多越好。也許從那時起,心裏的嚮往已經偏離了所需,而變得貪婪。生活給我上的這一課很清楚,陽光再好,也需適度,該放手時終須放手,才能讓一切步入正軌。@

責任編輯:方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889年,由約翰.馬賽厄斯.貝恩哈特(John Mathias Bernhardt)在美國北卡羅萊納州(North Carolina)創辦的Bernhardt家具,歷經120多年的沉澱和積累,現已成為美國歷史最悠久的家具家族企業之一。
  • 加拿大西部最高的建築物史泰特克大厦(Stantec Tower)高層託管公寓上周末(10月25日)開始在埃德蒙頓市中心公開出售。
  • 清朝康熙年間有個大學士名叫張英。一天張英收到家信,說家人為了爭三尺寬的宅地,與鄰居發生糾紛,要他利用職權疏通關係,打贏這場官司。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張英閱信後坦然一笑,揮筆寫了一封信,並附詩一首:「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 美國總統的訪華之旅是本月新聞一大熱點。11月8日下午,川普與夫人梅拉妮亞到達北京後,隨即直達故宮,在習近平和夫人的陪同下參觀遊覽。寶蘊樓荼敘,三大殿遊走,暢音閣賞戲,建福宮用餐,還有三希堂閒談,豐富特別的行程不僅令川普微笑讚歎,更引起了大批網民的興趣。「皇家禮遇」體現在哪裡?兩國元首到訪之處有哪些奇特看點?
  • 古代的風水理論有這樣一句話:「屋大人少,是凶屋。」這是為什麼呢?買大屋,這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事情,圍繞著這個問題,產生出多少悲歡離合的故事!皇帝臥室為何要小於10平方米?古代有這樣一句話:「屋大人少切莫住。」
  • 黃曆十二月節、第二十三個節氣小寒。小寒大寒節氣中,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時節,小寒養生要點為何?古人從禽鳥身上觀察到小寒的物候現象。小寒有哪些相關的節氣典故呢?臘月祭祀、臘八粥源遠流長,二十四花信風從小寒開始吹襲,冰天雪梅,梅花領群芳……
  • 一碗茶,到底滋味如何,只有喝的人才知道。
  • 「演出中能看到中國文化中有關創世主的內容,明確了創世主是誰,這讓我領悟到更多的內涵,在我們之上還有更高的主宰者!」 Bob Brenner先生來自馬里蘭州的海濱城市海洋城(Ocean City),在陽光明媚的1月27日週六下午,他特意帶著孫女驅車三個小時來到巴爾的摩觀看神韻世界藝術團在Hippodrome劇院的演出。
  • 龜速是一個廣為人知的網絡詞語,即指像烏龜一樣的速度,形容某人說話做事特別慢。不久前,英國一隻離家出走半年之久的烏龜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向網民們揭示了這個詞彙的含義。
  • 對於體重超標的人來說,減輕體重常常被大眾媒體和健康專家們奉為治癒一系列健康問題(如糖尿病、心臟病以及過早死亡)的圭皋。但是,也有一些專家認為,養成一套健康的生活習慣,比把關注點放在減體重上更有利於長期身體健康和維持體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