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深夜地震該如何做?專家:民眾須釐清地震防災3大迷思

【大紀元2018年02月07日訊】每每台灣發生重大地震災難,各種似是而非的防災避難觀念,就會如野火般吹起,就像當年網路盛極一時的「黃金三角」理論一樣。

深夜睡覺時地震來臨該如何避險?專家表示,其實事前如果「臥房布置得宜」,當下什麼都不必做。

先強調3大錯誤迷思

長期致力於防災演講的消防專家蔡宗翰指出,3大民眾常見的地震錯誤迷思,第一點是「地震來時先開大門?」,第二點是「避難包用在受困時?」,第三點是「地震時要躲在傢俱旁空間的黃金三角求生?」,結果答案是都錯!

誤解一:地震來時先開大門,再找掩蔽,否則門框變形會受困在屋內?

「地震時當然要先打開大門,不然門變形會逃不出去!」認為地震時要先打開大門是國人習以為常的觀念,事實上無論是美國、日本、紐西蘭的國家官方防災機關,都主張地震發生時應立刻找掩蔽。

其實當你嘗試去開門的過程中,就先讓自己暴露在高危險環境之中!造成傷亡的主因有二個,一個是被掉落物砸中,另一個則是移動中摔倒或碰撞受傷,再更嚴重一點才是房屋倒塌。

所以,當地震開始搖晃建築,一定會先發生東西掉落、傢俱位移、翻覆,如果不去考慮地震中最容易受傷的情況,反而先去關心門框是否變形,在緊急應變的輕重緩急上,都顯得很不合理。縱使真的門框變形打不開人因此受困屋內,也不會立即有生命安全的疑慮。

況且,開門的目的是為逃出建築外,亦即所有通往戶外的路徑上的門都要開才有效用,假設我今天住在二樓以上,我在開完二樓的門後,還必須走到樓下,將樓下的「大門」也打開,才算是通往戶外。在地震瞬間的幾十秒內,在身體不穩的情況下要移動如此長的距離、面對更多掉落物擊中的危險,實際上完全做不到!

因此,地震發生時找尋掩蔽,避免移動是基本原則!必須等到地震稍歇後,再去做開門及後續關電源的動作。

誤解二:平時備妥緊急避難包,瓦礫堆活埋受困時,就可以維持生命?

防災包,以備不時之需。(易永琦/大紀元)

緊急避難包是家家戶戶在面對地震災害,都應該做的一項事前準備。然而,許多人誤解以為「緊急避難包是在人被瓦礫堆活埋受困時,支撐生命使用的」。

其實,地震時立即就地避難是首要原則,況且當下絕對沒有時間跟機會去拿緊急避難包。緊急避難包真正的使用時機,是在地震結束之後,當我們發現建築物有嚴重的結構損傷,必須「離開到避難收容所暫時生活」時使用的。

地震大國,防災意識極高的日本,家家戶戶都有準備防災包,備妥生活及延續生命所必須的物品,一旦出狀況必須離開自己的家,拎了就走。

避難包應該具備哪幾項物品?

根據研究機構 Net Mile 2011年9月調查,日本民眾認為防災包必備的十項物品包括:

1.手電筒
2.飲用水
3.立即可食的口糧、罐頭等
4.備用電池
5.迷你收音機
6.現金
7.面紙、衛生紙
8.火柴、打火機
9.蠟燭、固態燃料
10.手套

其中必須特別談到「手電筒」,手電筒除了放置於避難包外,也同步應放置於床邊或是家中定點,因為地震來臨時,家中各種傢俱可能到處散落、破損,加上停電,當下萬一無適當的照明,很可能衍生二次意外。

許多案例顯示,在震後驚魂甫定的情況下,容易因急忙下床時跌倒或者採到碎裂物因而受傷,部分921大地震的案例更顯示,有些民眾沒有想到樓梯會被震斷,在一片漆黑的情況之下往下移動,結果卻造成雙腳骨折。因此,在床邊準備手電筒就是必要的措施,可考量購買本身就具有螢光的手電筒,便於尋找。

誤解三:地震躲在「黃金三角」可以避免被砸?

什麼是地震「黃金三角」?

地震黃金三角為錯誤觀念!(蔡宗翰授權提供)

傳說中的「黃金三角」,它的立論基礎是指當建築物倒塌撞擊在物體或家具上時,使靠近它們的下方會留出一個空間。受撞擊的物體越大,越堅固,它被擠壓變形就會越小。而物體被擠壓變形得越小,這個空間就越大,於是利用這個空間的人免於受傷的可能性就越大,這個空間就是傳說中的「黃金三角」。

為何是錯的?

我們先從地震的危險因子開始談,到底地震的頭號殺手是什麼?有沒有聽過有人被地震的震波「直接震死」的八卦?

地震災害及防救觀念須知。(蔡宗翰授權提供)

事實上,地震造成人命傷亡最主要的殺手來自於我們的「建成環境」!我們的建成環境遇到地震的時候,將面對兩種最主要的威脅:

第一種是非結構性威脅,包括像是物品掉落砸傷、重型傢俱傾倒或位移。

第二種是結構性威脅,包括建築物倒塌、樓層下陷等。

黃金三角的最大問題,來自於它理論本身的三大錯誤假設!

地震災害及防救觀念須知。(蔡宗翰授權提供)

錯誤假設一:「黃金三角」假定所有的建築物遇到地震後,都會崩塌並粉碎裡面的所有家具。

我們前面已經提到過建成環境遇到地震的時候,將面對兩種最主要的威脅,第一種是非結構性威脅,包括像是物品掉落砸傷、重型傢俱傾倒或位移。第二種才是結構性威脅,包括建築物倒塌、樓層下陷等,但在結構性威脅發生前,一定會先發生或伴隨非結構性威脅。

(一)非結構性威脅:包括像是物品掉落砸傷、重型傢俱傾倒或位移。

根據地震生還者所作的綜合統計,地震最危險(最頻繁)的傷害因素並非轟然塌下的屋頂或樓地板,而是四處亂飛、掉落、位移的家具和碎玻璃。

所以,地震來臨時,要趕緊鑽到桌子下邊或用靠墊摀住最脆弱的頭部,或牢牢抓住桌子腿並做好桌子大幅度移動的準備。這種避難措施更為可靠。也就是我們過去以來所推廣的DCH(Drop臥倒、趴下,Cover掩蔽、掩護, Hold on握緊、穩住)方法。而「黃金三角」則完全沒考慮到這個最頻繁情況!

面對非結構性威脅,我們過去以來所推廣的DCH方法這種避難措施更為可靠,「黃金三角」則完全沒考慮到這個發生最頻繁情況!

(二)結構性威脅:建築物倒塌、樓層下陷。

1、如果建築物是磚造結構

這種結構型態遇到地震時,崩毀塌陷的磚泥材料將變成粉碎或塊狀型態,直接往下灑落,所以無法在傢俱的周邊創造出黃金三角空間。此外,磚泥的材料比混凝土更輕,更不容易把你所藏身的傢俱或桌面壓垮,因此躲在桌子底下的「DCH」的建議比躲在櫃子或桌子旁的「三角生命」更有用。

2、如果建築物是鋼筋混凝土結構

此類建築結構的樓層如果塌陷,比較容易創造出黃金三角形空間的可能性。確實,在這種情況下,「DCH」的建議可能風險比較高,因為它沈重的天花板或樓地板可能壓毀所有躲藏在桌子、沙發或床底下的人,而在被壓毀的傢俱旁邊有可能創造出一個極小的可存活空間,因此,「黃金三角」的建議只有在這個情況下,才可能成立。

面對結構性威脅,DCH方法仍是較為可靠的,而「黃金三角」幾乎只存在於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物發生崩塌,才比較有可能生還,但也只是可能,並不是絕對。

但是,你以為只要是在桌子旁邊、或是大型傢俱的任何一邊,就是黃金三角嗎?

錯誤假設二:「黃金三角」假定民眾都能預測他們所在的建築會不會坍塌、並確定建築物倒塌後會創造出的黃金三角生存空隙的位置在哪裡。

以下圖來看,是一棟鋼筋混凝土的建築物崩塌,我們看看中間的桌子,請問哪邊是真的能存活的黃金三角?以事後結果論,桌子左邊的紅色三角形的確形成了黃金三角,但桌子右邊呢?你在事前知道會被更右邊的櫃子擠壓到嗎?躲在桌子底下會不會存活率比較高呢?如果連桌子都塌了,就會像再下一層的情況,全部被壓得扁扁的,你還是無法在事前知道哪邊是真的能存活的黃金三角。

鋼筋混凝土的建築物崩塌示意圖。(蔡宗翰授權提供)

錯誤假設三:「黃金三角」假定在強烈震動與搖晃的情形下,人們可以隨心所欲地移動到期望躲藏的位置。

建築倒塌難得一遇,建築物裡面的人們根本無法事先預知建物倒塌後形成空隙的位置,而在建築物還沒有崩潰塌陷之前,強烈震動與搖晃過程中,人們根本無法快速、安全地移動到它們想要躲藏的位置,在移動的過程這極可能就會導致該人跌倒、受傷。

總結

在地震發生時,人們無法預先知道地震的方式、倒塌發生的方向,也就無法知道什麼地方會有所謂的「黃金三角」空間。太過強調「黃金三角」空間可能帶來的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是,原本你指望用來支撐「三角」的支撐物可能很快就倒下了!

最後強調一次,「黃金三角」理論是錯的!

DCH(Drop臥倒、趴下;Cover掩蔽、掩護;Hold on握緊、穩住)才是最可靠、最簡單的方法,也是我們過去一直所習以為常的知識,這是正確觀念!

用更直白的話說,就是直接鑽到「一張很堅固的桌子」底下就對了!

地震來襲躲桌子,蹲下、掩護、穩住為正確觀念!(蔡宗翰授權提供)

 【同場加映】如果地震發生在半夜睡覺時,怎麼辦?

最高境界就是,事前如果「臥房布置得宜」,地震當下「什麼都不用做」!

在不考慮建築物倒塌的情況下(因為若建築物真的倒塌,任何避難或逃生對策都沒有用),地震發生時很多人是被倒塌的大型家具或從高處掉落的物品砸傷,而如果你睡覺的臥房去除掉了這些東西,就不會在地震來襲的瞬間慌了手腳,因此,你睡覺的臥室的布置,一定要考量到地震發生的可能。

刻意讓睡房沒有易倒榻傢俱

我們一家三口每天睡覺的地方,是一間和室,因為夜晚睡覺時的警覺性與行動力比較差,所以我刻意讓房間只有床墊、枕頭、棉被、一般燈具、落地窗內有窗簾,沒有任何其他可能倒塌的大型家具或從高處掉落的物品,因為我真的不知道,地震來的時候,我跟我親愛的家人是會先被搖醒?還是先被砸傷?

睡覺的臥室的布置,一定要考量到地震發生的可能。(蔡宗翰授權提供)

作者:蔡宗翰(中央警大消防學系學士、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土木工程與防災科技研究所碩士)

本文獲作者授權整理、轉載,原文分別為:
地震來襲先打開門? 避難包用在受困時?都錯!!!
地震殺人還是迷思殺人?當「黃金三角」變成「死亡交叉」?
夜晚地震來襲的瞬間該怎麼辦?最高境界就是什麼都不用做!

▼ 相關影片(來源:消防署FB,如遭移除請見諒)

責任編輯:李世勳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