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珠玉第十八卷──玉

《天工開物》產玉名地 藍田日暖玉生煙

作者:宋應星 譯者:汪水

天工開物。(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510
【字號】    
   標籤: tags: , ,

【編按】《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書中記述的許多生產技術,一直沿用到近代。先後有日、英、德、法、俄等譯本。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十八卷,並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圖,描繪了一百三十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特分節刊登,以饗讀者。

珠玉第十八卷 ──玉

天工開物。(公有領域)

販運到中原內地的玉,貴重的都出在于闐(漢代時西域的地名,後代叫別失八里,或屬於赤斤蒙古衛,具體名稱未詳)的蔥嶺。所謂藍田,是出玉的蔥嶺的另一地名,而後世誤以為是西安附近的藍田。蔥嶺的河水發源於阿耨山,流到蔥嶺後分為兩條河,一曰白玉河,一曰綠玉河。後晉人張匡鄴作《于闐行程記》載有烏玉河,這段記載是錯誤的。

含玉的石不藏於深土,而是在靠近山間河源處的急流河水中激映而生。但採玉的人並不去原產地採,因為河水流急而無從下手。待夏天漲水時,含玉之石隨湍流沖至一百里或二、三百里處,再在河中採玉。玉是感受月之精光而生,所以當地人沿河取石多是在秋天明月之夜,守在河處觀察。含玉之石堆聚的地方,就顯得那裡的月光倍加明亮。含玉的璞石隨河水而流,免不了要夾雜些淺灘上的亂石,只有採出來經過辨認而後才知何者為玉、何者為石。

白玉河流向東南,綠玉河流向西北。亦力把力地區有個地方叫望野,附近河水多聚玉。當地的風俗是由婦女赤身下水取玉,據說是由於受婦女的陰氣相召,玉就會停而不流,易於撈取。這或可說明當地人不明事理(當地並不貴重此物,如果沿河再過數百里,路途遠,賣不出去,便棄而不用)。

玉只有白、綠兩種顏色,綠玉在中原地區叫菜玉。所謂赤玉、黃玉之說,都指奇石、琅玕(似玉的美石)之類,雖然價錢不下於玉,但終究不是玉。含玉之石產於山石流水之中,未剖出時璞中之玉軟如綿絮,剖露出來後就已變硬,遇到風塵則變得更硬。世間有所謂琢磨軟玉的,這又錯了。玉藏於璞中,其外層叫玉皮,取來作硯和托座,值不了多少錢。璞中之玉有縱橫一尺多而無瑕疵的,古時帝王用以作印璽。所謂價值連城之璧,亦不易得。縱橫五、六寸而無瑕的玉,用來加工成酒器,這在當時已經是貴重的寶物了。

此外,只有西洋瑣里(印度Coromandel海邊的Sola)產有異玉,平時白色,晴天在陽光下顯出紅色,陰雨時又成青色,這可謂之玉妖,宮廷內才有這種玉。

朝鮮西北的太尉山有一種千年璞,中間藏有羊脂玉,與蔥嶺所出的美玉沒有什麼不同。其餘各種玉雖書中有記載,但筆者未曾見聞。

玉由蔥嶺的纏頭的回族人(其風俗是男人經年在頭部裹一層布,故名纏頭回人.其上層統治者也是不將頭髮露在外面,問其原因,則據說一露頭髮就會年成不好.這種習俗很好笑)或者是沿河乘船,或者是騎駱駝,經庄浪衛運入嘉峪關,而到甘肅甘州(今張掖)、肅州(今酒泉)。內地販玉的人來到這裡,從互市而得到玉後,再向東運,一直會集到北京卸貨。玉工辨別玉石等級而定價,後開始琢磨。良玉雖集中於北京,但琢玉的工巧則首推蘇州。

用鐵作個圓形轉盤,將水與沙放入盆內,用腳踏動圓盤旋轉,再添沙剖玉,一點點把玉劃斷。剖玉所用的沙,在內地出自順天府玉田(今河北玉田)和真定府邢台(今河北邢台) 兩地,此沙不是產於河中,而是從泉中流出的細如麵粉的細沙,用以磨玉永不耗損。玉石剖開後,再用一種叫鑌鐵刀的利器施以精巧工藝,製成玉器(錠鐵也出於新疆哈密的類似磨刀石的岩石中,剖開就能煉取)。

琢磨玉器時剩下的碎玉,可取來作鈿花。碎不堪用的則碾成粉,過篩後與灰混合來塗琴瑟,由此使琴有玉器的音色。雕刻玉器時,在細微的地方難以下錐刀,就以蟾酥汁填畫在玉上,再以刀刻。這種一物剋一物的道理還難弄清。用砆碔冒充假玉,有如以錫充銀,很容易辨別。最近有將上料白瓷器搗得極碎,再用白蘞等汁液粘調成器物,乾燥後有發光的玉色,這種作偽方法最為巧妙。

珠玉與金銀的生成方式相反。金銀受日精,必定埋在深土內形成。而珠玉、寶石則受月華,不要一點泥土掩蓋。寶石在井中直透青空,珠在深水裡,而玉在險峻湍急的河灘,但都受着明亮的天空或河水覆蓋。珠有螺城,螺母在裡面,由龍神守護,人不敢侵犯。那些註定應用於世間的珠,由螺母推出供人取用。在原來孕玉的地方,也無法令人接近。只有由玉神將其推遷到河裡,才能任人採取,與珠宮同屬神異。

原文

《天工開物》珠玉第十八卷──玉

天工開物。(公有領域)
天工開物。(公有領域)
天工開物。(公有領域)

凡玉入中國,貴重用者盡出于闐(漢時西國名,後代或名別失八里,或統服赤斤蒙古,定名未詳)蔥嶺。所謂藍田,即蔥嶺出玉別地名,而後世誤以為西安之藍田也。其嶺水發源名阿耨山,至蔥嶺分界兩河:一曰白玉河,一曰綠玉河。晉人張匡鄴作《西域行程記》,載有烏玉河,此節則妄也。

玉璞不藏深土,源泉峻急激映而生。然取者不於所生處,以急湍無著手。俟其夏月水漲,璞隨湍流徒,或百里,或二、三百里、取之河中。凡玉映月精光而生,故國人沿河取玉者,多於秋間明月夜,望河候視。玉璞堆聚處,其月色倍明亮。凡璞隨水流,仍錯雜石淺流之中,提出辨認而後知也。

白玉河流向東南,綠玉河流向西北。亦力把力地,其地有名望野者,河水多聚玉。其俗以女人赤身沒水而取者,云陰氣相召,則玉留不逝,易於撈取。此或夷人之愚也(夷中不貴此物,更流數百里,途遠莫貨,則棄而不用)。

凡玉,唯白與綠兩色。綠者,中國名菜玉。其赤玉、黃玉之說,皆奇石琅玕之類,價即不下於玉,然非玉也。凡玉璞根繫山石流水,未推出位時,璞中玉軟如棉絮,推出位時則已硬,入塵見風則愈硬。謂世間琢磨有軟玉,則又非也。凡璞藏玉,其外者曰玉皮,取為硯托之類,其值無幾。璞中之玉,有縱橫尺餘無瑕玷者,古者帝王取以為璽。所謂連城之璧,亦不易得。其縱橫五、六寸無瑕者,治以為杯斝,此已當世重寶也。

此外,惟西洋瑣里有異玉,平時白色,晴日下看映出紅色,陰雨時又為青色,此可謂之玉妖,尚方有之。朝鮮西北太尉山,有千年璞,中藏羊脂玉。與蔥嶺美者無殊異。其他雖有載志,聞見則未經也。

凡玉,由彼地纏頭回(其俗人首一歲裹布一層,老則臃腫之甚,故名纏頭回子。其國王亦謹不見髮。問其故,則云見髮則歲凶荒。可笑之甚),或溯河舟,或駕橐駝,經莊浪入嘉峪,而至於甘州與肅州。中國販玉者,至此互市而得之,東入中華,卸萃燕京。玉工辨璞高下,定價,而後琢之(良玉雖集京師,工巧則推蘇郡)。

凡玉初剖時,冶鐵為圓盤,以盆水盛砂,足踏圓盤使轉,添沙剖玉逐忽劃斷。中國解玉沙,出順天玉田與真定邢臺兩邑。其砂非出河中,有泉流出,精粹如面,藉以攻玉,永無耗折。即解之後,別施精巧工夫,得鑌鐵刀者,則為利器也(鑌鐵亦出西番哈密衛礪石中,剖之乃得)。

凡玉器琢餘碎,取入鈿花用;又碎不堪者,碾篩和灰塗琴瑟,琴有玉音,以此故也。凡鏤刻絕細處,難施錐刃者,以蟾酥填畫而後鍥之。物理制服,殆不可曉。凡假玉以砆碔充者,如錫之於銀,昭然易辨。近則搗舂上料白瓷器,細過微塵,以白斂(蘞)諸汁調成為器,乾燥,玉色燁然,此偽最巧云。

凡珠玉、金銀,胎性相反。金銀受日精,必沉埋深土結成。珠玉、寶石受月華,不受土寸掩蓋。寶石在井,上透碧空;珠在重淵,玉在峻灘,但受空明,水色蓋上。珠有螺城,螺母居中,龍神守護,人不敢犯。數應入世用者,螺母推出人取。玉初孕處,亦不可得。玉神推徒入河,然後恣取。與珠宮同神異云。

──轉自《新三才》

點閱【天工開物】相關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隱世2000年,在特殊的時代被重新發現,神祕的羊皮古卷,記載的是神的預言?為什麼教廷卻不敢承認它的存在?
  • 至今無解的神奇傳承,目不識丁卻能唱頌數百萬文字的英雄史詩。西藏說唱藝人的背後到底有什麼神力相助?
  • 蔓延中的疫情方興未艾,人類在力尋出路之餘,其實,還得回歸原點,重新審思自古以來瘟疫的真實面貌,才能找到正解良方。
  • 江浙一帶有一個人叫鄭夷甫。他少年有為,令人羡慕。嘉祐年間,在高郵做官。后來遇到了一個有功能的人,可以推算人死的時間,沒有不準的。鄭夷甫叫他一算,原來自己只能活35歲。他一下子就開始感傷起來。有人勸他學一學《老子》或是《庄子》來給自己寬寬心。后來听說有一個和尚,坐在那里和別人談笑中而圓寂。鄭夷甫听了感嘆說:「我不能長命百歲,那也要象這個和尚一樣,也就沒有什么可遺憾的了。」到了那個日子前十天,他四處走親訪友道別。到了那一天,他沐浴更衣,來到屋外的一個亭子里,親自叫人打掃燒香。就在揮手指畫之中,突然就死了。
  • 中國的學術界對于夢溪筆談評价極高。或是「知名度最高,影響最大,傳播最廣」,或是「我國古代科學的傑作,是世界科技史上的一份寶貴遺產」。然而,對照學者的評論与夢溪筆談原文,我們不難發現,學者們一律對夢溪筆談中記載的神祕現象避而不談。其中原委,這里先不論。我們將整理出夢溪筆談中記載的一些神祕現象,和一些現代科學置之不理的科學方法。
  • 《夢溪筆談》中詳細記載了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活字印刷的工藝過程。活字印刷的出現比西方約早400年。以下是書中所述的活字印刷工藝過程。
  • 當今有一個叫巴格思特的美國科學家發現牛舌蘭花象人一樣有感情。一千多年前,沈括在《夢溪筆談》裡講述了一個虞美人草聞樂起舞的動人故事。
  • 阿膠
    編者的話:現在的人都認為現代科學很發達,是古人難以想像的。但從宋朝沈括所著《夢溪筆談》中記載的宋朝以前在天文學、數學、物理學、地理學、地質學、氣象學、生物學、醫藥學、考古、語言、史學、文學、音樂、繪畫以及財政、經濟等等的發現和成就來看,事實並非如此。通過介紹《夢溪筆談》,我們與讀者分享中國古代科學的成就。
  • 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其巨著《夢溪筆談》第二十一卷《異事異疾附》中描述了一件奇事,其中所述的湖上明珠不由得不讓人想起今天被廣泛關注的飛碟。
  • 《帝鑑圖說》插圖《望陵毀觀》,描繪唐太宗體從魏徵勸諫,拆毀了台觀。(公有領域)
    唐太宗嘗言:「至如隋煬帝暴虐,臣下鉗口,卒令不聞其過,遂至滅亡,虞世基等尋亦誅死」。如果有這樣的一個暴政,不僅「防民之口」,官員們還肉麻的為暴政歌「功」頌「德」,這樣的政權又能維持多久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