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唐太宗治國智慧系列(5)

太宗重視子女教育 禮敬皇子之師

作者:柳笛

韓愈曾說:「古之學者必有師。」老師,就是傳播道理、傳授經驗、解答疑惑的那個人。無論聖賢、讀書人,還是各行各業的手工藝人,若想學有所成, 老師的指導與點撥,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唐太宗貴為天子,文治、武功、藝術等方面都取得極高的成就,他同樣認為自己離不開老師的教誨。

他是皇帝,也是一位父親,因而他也非常重視皇子的教育,為他們選擇德才兼備的賢臣做老師,並注重培養皇子尊師重道的美德,給予皇子的老師們極高的恩寵和禮遇。

貞觀六年(632年),唐太宗頒布一封詔書,確立「三師」制度。三師即「東宮三師」,是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的合稱,負責輔導皇太子。

太宗說:「古代英明的君王、賢德的君子,都不能沒有師父。」古時自黃帝、顓頊、堯舜禹至歷代帝王,都向自己的老師請教治國之道。因此,他們的功績才能廣布天下,聲名才能永垂史冊。

《貞觀政要》明成化九年內府刊本,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太宗認為,自己在這些帝王之後治理天下,應該效法上古聖王的作法。不僅皇帝需要老師,皇位的繼承人——太子關乎國家未來,身邊更需要有時刻輔佐、匡正、引領他成長的老師。因而,設立三師職位,是勢在必行的國家大事。

太子的三師肩負著重責大任,必須選擇德高望重的元老大臣擔任。在太宗心中,三師應是正直、忠信之人,才能言傳身教,使太子真正受益。詔書頒布兩年來,太宗都認為太子及諸皇子身邊仍然缺少賢臣為師。

他告誡臣子,昔日周成王以周公、召公為師,每天都能聽到有益的教誨,因而能夠成長為具備仁義道德的聖君。秦二世任用趙高為老師,只學習刑法,即位後就誅殺功臣和親族,殘暴至極,讓秦朝早早滅亡。

「如今我要為皇子們精心挑選老師,讓他們耳濡目染禮儀和法度,提升他們的修養德行。」太宗囑咐群臣四處訪求賢才,作為皇子之師的備選。

當老師的人選確定後,太宗不僅教導皇子們要敬重恩師,並且以身作則,處處彰顯對皇子之師的尊崇。

大臣李綱輔佐過唐朝兩位太子,在他輔佐太宗的太子時,有段時間因腳痛無法穿鞋行走,太宗特賜他一輛代步的「車子」,由侍衛抬入東宮。太宗還命令太子行禮作揖,恭迎李綱入殿。李綱也盡心教導太子,他講述君臣父子之間以及日常起居的禮儀,往往令太子不知疲倦,並且心生敬意。

貞觀十一年(637年),禮部尚書王珪擔任魏王老師。太宗教導魏王:「每次見到王珪,就像見到我一樣,應該加倍尊敬他,在學習上更不能懈怠。」

因為太宗知道,皇子成長於深宮之中,如果不能虛心向老師學習禮儀、道德,往往變得驕縱奢侈,最終危及自身。他對皇子的教育很嚴格,正是出於父親的大愛,希望他們將來能夠保全自己。

貞觀十七年,太宗仍然不放心太子的教育問題,再次下詔,命人制定一整套太子接待「三師」的禮儀制度,以提升三師的地位。他說:「三師以德行教導太子,如果身分低微,太子不能真正尊重他們,就沒有學習的榜樣。」

太子待師的禮儀主要有:走出殿門迎接師父,先行拜禮,三師再還禮;過門時三師在前,太子在後;三師坐下後,太子才能就坐;太子寫信給三師,開頭要稱「惶恐」,結尾再寫「惶恐再拜」。

唐太宗本人就是一位重賢、禮賢的明君,他還為皇子們甄選了一大批忠臣賢士,注重他們德才多方面的培養,用心良苦。太宗不僅一手打造了大唐帝國,更為王朝的未來鋪設道路。(未完,待續)

(參考資料:《貞觀政要》)@*#

點閱【唐太宗治國智慧】連載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