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赴晚宴勿按時到! 八條現代訪客禮儀規則知多少?

文/千若塵

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禮儀規矩也隨之產生了一些變化。及時更新禮儀知識會幫助你在尋求成功的路上如虎添翼。(Pixabay)

人氣: 169
【字號】    
   標籤: tags: , , ,

來到西方國家的中國人多數都苦惱於文化的差異和人際交往方式的陌生感,對西方禮儀知識的欠缺往往會成為融入西方社會通途中的障礙。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禮儀規矩也隨之產生了一些變化。及時更新禮儀知識會幫助你在尋求成功的路上如虎添翼。

上門訪客形式的變遷

當布蘭德福德(Megan Blandford)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印象中原本安靜的一天很容易就會被喧鬧的聚會活動佔據,因為總會有朋友們出乎意料地到訪。

搬離父母處所組建了自己的家庭後,這種突然的來訪就戛然而止了。現在的布蘭德福德會將一切寫入時間表進行規劃,從孩子們的玩耍日到短暫的咖啡小聚會,甚至連與朋友電話攀談都要列入時間表計劃一番。

布蘭德福德有些想念那些不定期的自發性上門到訪,事實上不知何時會出現何人的那種串門聊天,這種非正式的形式,不僅給人帶來一些出其不意的小興奮,某種程度上還會讓人覺得舒服放鬆。

雖然可能會打破規劃好的安靜生活,但預知的上門到訪會否還像以前那樣充滿趣味?

禮貌舉止公司(The Good Manners Company)的禮儀專家馬森(Anna Musson)對突然的到訪表示,「不不,這樣並不好」。她說:「現在不同以往,因為我們已經能在抵達之前快速發一個手機短信給對方告知了。這是一種禮貌,允許接待方有時間快速在家裡走一圈——收走擺在前屋洗好的衣物,讓房間按照他們的想要的模樣呈現在客人面前。」她還說:「一個突然的入場者應該僅限於家人之間。」

八條現代訪客禮儀

那麼,作為一個去別人家裡上門訪問的客人,需要知道哪些重要的禮儀呢?專家馬森總結了以下八條規則。

1)    赴晚宴不要準時到

當你可能還在想按時到達是遵守準時的禮貌時,但實際上會被認為有一點兒無禮(這跟中國人的習慣可能有點不太一樣哦)。「一位周到體貼的客人將會在開始時間後正好十分鐘時抵達,而提前到達是不能被接受的,你的邀請方可能還在做準備呢。」

2)    不要兩手空空

儘管你的朋友可能對你說「你人到了就行」,但你還是應該帶個禮物前往。

馬森說:「那句老話『永遠不要空手上門』依然是絕對正確的。」但你也不能帶著任何老套的東西出現,禮物還是需要一點考量的。她說:「重要的一點是你要帶一些合理體貼的物品,可以是手工製作的禮物、紅酒、巧克力或是盒裝鮮花。」

3)    拿紅酒去,是禮物不是飲料

帶紅酒要注意一點,那衹是禮物不是用來喝的。如果抵達後你想打開瓶蓋。請三思。馬森表示,「拿紅酒去赴宴對邀請方來說那是個禮物。但如果衹是一個普通的休閒夜晚,當晚打開飲用是可以的。但如果邀請方辦得正式一點的話,可能已經準備好了晚餐的紅酒,很可能就會把你送的紅酒放在一邊,日後再品。」

4)    不要餐後幫忙洗碗碟

清洗碗碟與其說是幫忙,可能更是一種打擾,儘管這取決於當時的情況。馬森認為,「如果你是他們最好的朋友,那麼好吧,肯定要去幫忙洗碗了,如果你在那裡呆幾天你也應該去幫忙。但如果你衹是當晚就餐的一個客人,就聽從邀請方的安排吧。一個好的邀請主人會把桌子清理乾淨,讓碗碟不出現在你的視線內,而不是不停去廚房倒換,讓你覺得應該做些什麼。」

「如果他們在廚房徘徊許久,就一定要去幫忙,但理想情況下碗碟是會在一會兒之後或第二天再進行清潔。」

5)    不要自行去廚房拿食物飲料

如果你在想去廚房給自己沏杯茶,千萬別這麼做,唯一的例外就是你的朋友有四個孩子要照顧,並且有一大堆東西要洗,焦頭爛額,在那樣的情況下,自己動手會顯得很體貼,不會讓他們丟下手上的一切來服務於你。

6)    詢問是否需要幫助

馬森建議,「如果你出現時主辦人還在忙,一個體貼的客人通常會問『我能幫忙做點什麼嗎』?這是一個很好的姿態。」

7)    詢問是否將鞋留在門口

脫不脫鞋的問題是一個我們通常不會知道答案的問題,因為每一個人的喜好不同,詢問你要到訪的人家喜好哪種方式是沒有問題的。

馬森說:「客人可以這麼問,『你是否更願意我把鞋子脫掉』?在別人家時不是我們決定是否要把鞋子脫掉(即使你穿著帶破洞的襪子),如果主人希望你這麼做,那麼你應該親切地這麼做而不要大驚小怪的。」

8)    不要帶剩食物回去

即使你在烤肉聚會上貢獻了一點沙拉或飲料,當它們剩下時,你也不能打包帶走。

馬森說:「你帶的飲料可能沒有喝掉,因此你可能想就把它們帶回家吧。這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除非主人堅持要讓你帶走什麼。」「畢竟這是參加聚會的一個好處——可以獲得所有剩下的食物和飲料。」

以上八條學起來,你也能輕鬆成為交際達人。

責任編輯:簡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