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俞淨意的「意淨無染」改變了命運

灶王爺來過之後,他改了名,遇到了失散的兒子

作者:魏谷

明朝嘉靖年間,江西那個地方,有一位先生姓俞名都,字良臣,從小聰明過人,書念得好,18歲就考上了秀才。

三十年秀才沒成良臣

秀才是做成了,「良臣」徒有其名。明朝的科舉,學子們要先考取童生,再考取秀才,再考取舉人的。考取舉人後才有資格赴京考功名、做官出仕。俞良臣不能出去做官,就在當地開設了一個私塾,做了教書先生,過著清苦的日子。

教書之餘,俞先生和一些與他同年進學的學子一起,結了一個「文昌社」,大家一起惜字、放生、戒淫、戒殺、修口……總而言之,就是依照佛法的要求行善積德。

俞先生的遭際頗為不順,年紀輕輕做了秀才,三十年之後也還是秀才,怎麼也考不取舉人;有過九個孩子,五男四女。五個男孩中, 四個因病而夭折;沒有病死的老三,8歲那年在外玩耍丟失了;四個女兒也死了三個。到俞先生47歲那年,他們夫婦面前就剩下了一個女兒。

明朝的科舉,學子們要先考取童生,再考取秀才,再考取舉人的。考取舉人後才有資格赴京考功名、做官出仕。圖為明(傳)仇英《觀榜圖》局部。(公有領域)
明朝的科舉,學子們要先考取童生,再考取秀才,再考取舉人的。考取舉人後才有資格赴京考功名、做官出仕。圖為明(傳)仇英《觀榜圖》局部。(公有領域)

俞先生反省自己,好像也沒有做過什麼大錯事,反而還處處做好事,「文昌社」就是為了大家一起做好事而辦的。為什麼自己的日子過得這麼悽苦孤單,福分來了也守不住,好不公平呀。

每年臘月二十三,民間家家戶戶都要祭灶,把住在家宅鍋灶邊的灶王爺送上天,灶王爺要把這家人的善惡報告給天帝。和很多的讀書人一樣,俞先生每到這個日子,便鄭重地寫一篇疏文,將自己一年的情況寫出來焚祭給灶王爺,請他帶到天帝那裡去。他把自己的困惑也寫進了祭文。

47歲那一年的大年三十晚,人丁不旺的俞家對影三人地相弔守歲,忽然聽到敲門聲。開門一看,是一個五六十歲的道士。這位道士穿著黑袍,頭髮斑白,頭頂上紮著角巾,站在門外。

道士進門後,很有禮貌地作長揖、就座。道士說自己姓張,從遠地而來,走過俞家門口時聽到裡面有愁嘆聲,特地進來慰問。

台灣過年:送灶神,寫春聯,貼年畫
灶神爺爺和灶神奶奶。(梁淑菁/大紀元)

不是道士是灶王爺

大年夜家家戶戶都團圓,這一位陌生人不趕著歸家而來慰問,俞先生當然心裡非常感激,話匣子很快打開了。俞先生說自己生平讀書、行善,可是功名不遂,妻子不全,衣食難繼,反省自己的行為又不知道哪裡有錯,所以難解悲苦,並給張道士背誦了自己焚祭給灶神爺的疏文。

誰知張道士說:「你家裡的事,我早就知道,也非常清楚。你惡念太重,平生的善言善行都不實在;每年你的焚疏,也多為怨天尤人,這是褻罵上天。如此下去可能還有更重大的不幸在後面等著你呢。」

俞先生聽他這麼說,雖意外卻也不服氣,說:「我聽說神監理人間,善惡必錄。這麼多年我與同社的諸生立下誓願,力行善事,並且謹身遵照文昌社裡的規條行事,怎麼會是專務虛名?」

張道士就舉了幾樁事,一一向俞先生說明:

比如有識之士都懂得漢字個個來自於神賜,糟蹋不得。古人是恭恭敬敬地將用過的紙張焚化,不敢褻瀆的,文昌社裡也有惜字的條規。而你的生徒、知交們卻有用舊書糊窗子包東西,甚至拿它當桌布擦拭桌子的。先生你日日親見並不戒諭一語。但是你看見路上遺落著寫了字的紙張,就會去撿了焚化,這是什麼意思呢?

又講殺生:文昌社每月都要放生,你也做,但並不真正是自己想放生。人家做你跟著做,人家不做你也就不做了,你動的並不是內心的真念。而且,蝦蟹之類的生物也常常登於先生家的庖廚,牠們就不是生命嗎?

再說口過:先生能言善辯,才思敏捷,有強詞服人的本事,平時知道克制,自知有傷厚道;可是在相熟的朋友中,就訕謗嘲諷,妄語連連,舌鋒所及早已觸怒神靈。你還認為自己是個好人,你能欺瞞過上天嗎?

還有邪淫:先生沒有做邪淫之事,但是看到美貌女子,必定盯著人家看,心神搖搖,所以你不妨捫心自問,如果因緣湊合,你能不能做到不動心?

這一位陌生人,將俞先生的心底剖析得一清二楚,俞先生驚愕惶悚之餘,也明白了面前的乃是真神,於是伏身在地淚流交加地說:「您定然是上神降世,懇請您的救度。」

只聽對方說:「君信神信佛根基不深,行善之事不能持久。所以平生善言善行,都是敷衍浮沉;而滿腔意惡,妄念四起,起伏纏綿,不絕於心倒是真切。如此還期望福報,就像種荊棘而期嘉禾,荒謬之極。希望君子日後能棄貪、摒淫、制妒,除各種妄念;不圖名報,不論大小,不分難易,量力行事,持之以恆,久久行之,自有意想不到的果報。」

以上這段話,說的是俞先生有修善之心,但浮於表面,妄念四起,意惡不絕也不知摒棄,這樣修道無異於種下荊棘,卻指望收穫稻米。張道士告誡俞先生以後要懂得修心、淨意的重要,並且告誡他要持之以恆。

最後張道士說:「你家對上天神靈還是虔潔的,所以我特地來為你指點迷津,你要勉力修持,尚可扭轉命運。」說完之後,張道士起身進屋,走到廚房處就驀然不見了。這時的俞良臣早已明白,自己萬分幸運地得到了灶王爺的示現指點。他恭恭敬敬地焚香叩謝,跪拜天恩。

淨意終成良臣

第二天是年初一。俞先生從這一天起改過自新,先改字,將「良臣」改成「淨意」,提醒自己清淨內心,做到「淨意」兩字。

「淨意」並不容易,開始時雜念紛乘,俞先生已知一言一動一念一時都有神靈在側,所以心念堅定,日復一日地「棄貪、摒淫、制妒,除各種妄念」,心念一轉,行為和語言也就隨著轉變了。每個月的最後一天,他都將自己的行為、思想寫成祭文,上告給灶王爺。

三年之後,俞淨意終於做到了「動即萬善相隨,靜則一念不起」。對於發心修煉的人來說,這都是令人羨慕的。俞先生很用功,也用對了功,所以長進得很快。

50歲這一年,俞淨意被推薦到宰相家中做了孩童們的老師,宰相熟悉他之後很敬重他的人品學問,又推薦他進入國子監——國家所辦的高級官員預備學校學習。

兩年之後,俞淨意「遂登科,次年中進士」。「進士」是古代的什麼學位?大約相當於現代的博士級別。

不久後的一天,俞淨意去拜訪王宮的大內太監楊公,楊公叫他的五個養子都過來與俞先生見面。其中的一個男孩,俞淨意一見就覺得面熟,似乎以前認識。

俞淨意得知這個男孩年16歲,小時候玩耍誤入運載糧食的船隻,船隻把他帶離了家鄉,因而被王宮的公公收養,但是這個男孩還記得自己的家鄉在「江右」。

俞淨意非常驚訝,老家江西就是「江右」的一部分呀。想到走失的兒子左腳上長有兩顆黑痣,就請男孩脫了左腳的鞋襪檢視。一看之下,俞淨意不覺失聲大呼:「是我兒也!」原來眼前的男孩真的是他失散的兒子。

俞淨意得知這個男孩年十六歲,小時候玩耍誤入運載糧食的船隻,船隻把他帶離了家鄉,因而被王宮的公公收養。圖為清 院本《清明上河圖》局部。(公有領域)
俞淨意得知這個男孩年16歲,小時候玩耍誤入運載糧食的船隻,船隻把他帶離了家鄉,因而被王宮的公公收養。圖為清 院本《清明上河圖》局部。(公有領域)

這時的俞淨意知道,自己孤貧、無後的天命已經改變了,境遇的改變皆是「淨意」的結果。也明白了,改變命運的正道不是做官成名而是修心養德。

俞淨意辭了官職,回到家鄉,把他自己改過自新之事,毫無隱瞞地講了出來,教人「意淨無染」。這就是我們看到的這一篇故事。@*#

參看資料:

《了凡四訓 》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

責任編輯: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