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牆必看視頻版】中共報復美國將損害國人

人氣 5301

【大紀元2018年03月30日訊】大紀元每天為讀者梳理翻牆必看的視頻版文章:

1.美駐華大使:中共報復美大豆 將砸自己腳
隨著美中貿易戰逼近,中共官媒本月敦促對美國大豆傾銷採取「強烈的限制措施」。

美國駐華大使布蘭斯塔德警告,中共若將美國大豆作為報復對象,將損害中國老百姓。

布蘭斯塔德曾經擔任愛荷華州長幾十年。他3月29日在北京大使館告訴彭博社,任何遏制美國大豆進口的行為都將損害普通中國人,甚於損害美國農民。大豆是蛋白質的關鍵來源,可以用作豬飼料,而豬肉是中國人的必需食品。

當被問及中共可能把美國大豆作為報復對象的時候,布蘭斯塔德說:「這樣做沒有意義,將損害中國消費者。最終,中共將意識到,我們需要在這些問題上合作。報復不是答案,而是要合作解決長期以來的問題。」

2.張扣扣為母復仇原因披露:不認同法院判決
陝西漢中張扣扣替母報仇殺人案引發外界強烈關注。近日,大陸官媒披露張扣扣復仇最主要原因:當年打死張母的是王家的二兒子王富軍,而法院判決的卻是王家未成年的老三王正軍。

2月15日大年三十,陝西漢中市南鄭區的新集鎮王坪村的張扣扣持刀殺死71歲的鄰居王自新、其47歲的長子王校軍和39歲的三兒子王正軍。王自新二兒子王富軍因為有事沒有回家,逃過一劫。殺人後,張扣扣高喊:「22年了,今天我終於把仇報了!」

兩天後,張扣扣投案自首。張扣扣殺人的原因為外界持續關注。

3.金正恩與沙塵暴同現北京 民諷:「友誼之沙」
朝鮮金正恩25日至28日對北京非正式訪問,這段時間北京不僅有嚴重霧霾的藍色警報,28日又突然遭遇沙塵暴。民間調侃稱是金三胖帶來的,甚至將沙塵暴冠名「友誼之沙」影射中共與朝鮮的友誼帶來惡果。

3月28日,北京突然黃沙蔽日,整個京城籠罩在漫天沙塵中,北京因此發布了今年首個沙塵藍色預警,而從3月25日開始的陰霾重污染橙色警報也沒有解除,28日污染更嚴重,很多監測站檢測PM超過1000,有的監測點甚至超過3000,達到最危險水平。

3月28日北京《新京報》報導,此前有專家認為「沙塵和霾天氣不會同時出現。」但北京全市首要污染物PM10達到最危險水平,全市整體PM2.5達到重度污染級別,因此是沙塵和霾同時存在。

有北京市民向大紀元記者介紹,「這幾天北京的污染很嚴重,尤其是昨天浮塵很厲害,空氣朦朦朧朧的,呼吸覺得刺激鼻咽喉,感覺很難受,大家都不敢大口大口的呼吸。很多人都戴上口罩了,一般能不出門就儘量不出門。建築工地停工了,拉建築材料的車輛也被叫停。」也有媒體說北京的學校因此放假。

4.習舊部任公安副部長 公安部五高層屬習人馬
繼習近平舊部王小洪升任中共公安部二把手後,習的另一舊部許甘露也被調任公安部副部長,至此,公安部高層中已有五人屬於習近平的人馬,江派人馬被深度清洗。

3月28日,中共公安部官網「領導信息」欄目再次更新顯示,中共河南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許甘露,已出任公安部副部長、國家移民管理局局長。同時,新增的另一名副部長是孫力軍。

中共公安部現排名是:部長趙克志、常務副部長王小洪、副部長孟宏偉、侍俊、李偉、鄧衛平、中紀委駐公安部紀檢組組長鄧衛平、副部長孟慶豐、許甘露等。

趙克志曾先後得到胡錦濤、習近平的重用,去年十九大上,趙克志升任政治局委員,隨後調任公安部部長,趙成為近20年來首名非江派的公安部部長。三名副部長王小洪、孟慶豐、許甘露和中紀委駐公安部紀檢組組長鄧衛平都是習近平的舊部。

外界預計,公安部高層經過本輪調整後,習陣營已基本接管了公安部高層,但因為江派經營公安部幾十年,公安部上下仍布滿了江派人馬,這或是公安部部長趙克志上任後,多次批周永康,要求公安部徹底清除周永康的流毒影響的原因。

5.金正恩專列返朝 中朝邊境警戒內幕曝光
朝鮮領導人金正恩3月25日至28日訪問中國。

《日本經濟新聞》報導,3月28日上午朝鮮勞動黨委員長金正恩結束對中國的訪問,乘坐特別列車經中朝的邊境城市丹東返回朝鮮。當日清晨6時許,金正恩乘坐的這輛10多節車廂的綠色特別列車,到達中朝邊界河上的鴨綠江大橋附近,響起了火車咔哧咔哧駛來的聲音。列車靠近邊境之際,拉響了汽笛,駛入朝鮮。

報導說,在列車通過之前的當天凌晨,大橋周圍約600米處禁止人員和車輛進出,道路被使用鐵柵欄封鎖。禁止進入區域部署了大量警察,列車通過後警戒全部解除。

文章說,邊界河沿岸的住宿3月27日就一律不能入住。一名酒店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說,中共警方告知稱,尤其是朝鮮人不允許入住。目的是防止有人針對列車實施恐怖襲擊等活動。

大紀元【翻牆必看視頻版】製作組

責任編輯:方明

相關新聞
【翻牆必看視頻版】中共貪官鍾情這些山珍海味
【翻牆必看視頻版】大陸被掩蓋的疫情超可怕
【翻牆必看】中共外援大撒錢內幕被揭穿
【翻牆必看】吳小暉及安邦集團的最新動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