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兩膝不識地 石也受之無愧色

相石 賞石 愛石成癡——米芾(2)

整理:鄭行之
清 任伯年《米芾拜石》。(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250
【字號】    
   標籤: tags: , ,

續前文

南州怪石如奇士
士有好奇心欲醉
平生兩膝不識地
石也受之無愧色

~李東陽《懷麓堂集》~

中國賞石文化的鼎盛時期在宋代,彼時,朝野上下熱衷於蒐求奇石以供賞玩,成了宋朝的社會時尚。這一時期不僅出現了如米芾、蘇軾等賞石大家,許多社會名流也成了收藏、品評、欣賞奇石者。

米芾癡愛奇石,鎮日沉溺其中,須臾不離石,加上性情曠達,常做出一些不能被旁人理解的事情。幸而有宋一代,社會富涵藝文氣息,一般人普遍都敬重藝術家,所以對他的一些怪異舉動,雖然也引為笑譚,但也大都能予以包容。

米芾天天玩賞奇石,慢慢地也玩出心得,琢磨出「瘦、漏、皺、透」四字相石準則,並以之作為賞石的標準。一方奇石能具有這些特點,符合這些準則,那才真正稱得上佳品。

所謂「瘦」是指形狀以堅實挺拔為上;「皺」,是指奇石紋理變化多端,有紋有褶;所謂「漏」,是指奇石有孔有洞穴;「透」是指奇石需得空靈剔透。米芾這樣的審美準則慢慢地也被當時的賞石者所認同與接納,久而久之,人們見了奇石,通常就會用這四字來概括形容。

搭棚觀賞 繞石三天

米芾因為愛石成癡,人又稱「石癡」。他剛到任無為州監軍時,看見立在州府的巨石很奇特,就高興地說︰「此石足以讓我膜拜。」還有一次,他外出時偶遇一奇石,令他欣喜若狂,繞石三天,並搭棚觀賞,捨不得離去。

另一次,同樣在無為任職的時候,米芾見一塊大石甚奇,連忙叫人取袍笏拜之,呼曰「石丈」。傳至朝廷,眾官大笑。有人問他是否真有其事,米芾慢悠悠地回答:「我沒拜喔,我只不過作了幾個揖罷了。」

清嘉慶八年(1803)所刊《無為州志》州城圖。(公有領域)

據《梁溪漫志》記載:濡須河邊有一塊奇形怪石,因為年代久了,誰也不知它是哪來的,附近的人比較迷信,以為是鬼神運來的,搬動它可能會招致不測,所以誰也不敢輕舉妄動。米芾聽說後立刻派人將它搬進衙署,擺好供桌供品,向怪石下拜,口中並且念念有詞:「我想見石兄已經二十年了,相見恨晚。」此事後來傳到朝中,百官都覺得這實在是有失體統,就聯名上書彈劾,米芾因而被罷官。

後來竹坡周少隱(宋代詩人)經過那兒,看見那怪石,深有感觸,為之賦詩,曰:

喚錢作兄真可憐
喚石作兄無乃賢
望塵雅拜良可笑
米公拜石不同調

米芾一向把功名利祿看得很淡,即使被罷官也不在乎,這樣反倒可以心無旁鶩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賞石去也。

清 任伯年《米芾拜石》。(公有領域)
清 任伯年《米芾拜石》。(公有領域)

失硯記

米芾也碰到過比他招術更高的人,北宋周煇的《清波雜誌》、 明代馮夢龍《古今笑史》都記錄了這麼一段趣聞:

周仁熟與米芾是很要好的朋友。一天,米芾告訴周仁熟,自己得到了一方硯台,非常有特色的硯台,世間少有。周仁熟聽了,也很想看看到底是何方神聖,但心中明白,不耍點小手段很難如願。

周仁熟就故意說了一些風涼話。米芾被激,忍不住就拿出硯台來給周仁熟看。因為米芾有潔癖,周仁熟也知道,就故意問道:「不知發墨情況如何?」說完「呸」一聲,對著硯台吐了口唾沫,接著磨起墨來。米芾一瞧幾乎就暈了,這硯台還能要嗎?周仁熟於是好整以暇地把這方寶硯抱了回家。(待續)@*#

參考資料:
(宋人葉夢得《石林燕語·卷十》)
(明 范明泰《米襄陽外記》)
《宋稗類鈔》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美國是大中華和日本以外收藏中國書畫最多的地方,而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則為其最重要的收藏地之一,藏品規模可用宏富形容,僅經《石渠寳笈》諸編著錄的珍品就多達24件。正在展出的中國書畫精品特展(第二期)是該館為慶祝亞洲部成立一百週年而策劃,側重五代宋元的呈現,將至10月11日結束。
  • 江南是魚米之鄉,因為農耕的需要,牛隻處處可見,特別是水牛。當地的畫家若想畫牛,隨時都有機會仔細觀察牛的生態,舉凡牛的行、住、坐、臥,畫家們都可隨手拈來,一揮而就。
  • 唐寅是明朝人,「明四家」之一,又號稱「江南第一才子」。相傳唐寅年少時拜沈周為師,跟沈周學畫。
  • 唐寅的山水畫還有一個特別之處,使用的皴法不多,但卻能營造出豐富的質感。對岩塊的屬性與岩石本身的結構做靈活變化。在不斷地臨摹、試驗中,創造出一種金剛石般質地的山岩。
  • 唐寅藉畫作道出了他的心境,也告訴人們,他心中一直嚮往著的就是那種悠遊恬淡、無所求的隱逸生活。
  • 北宋的許多皇帝,包括徽宗,以及南宋的高宗,都喜愛繪畫藝術,在他們執政期間,畫院都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到徽宗時,由於徽宗本人對繪畫的偏愛,畫院便不只是滙集畫家的地方,還建制設學,並且把繪畫併入科舉取士之列。
  • 宋徽宗對畫院的種種關注與推動,使得院體畫在北宋後期達到前所未有的頂峰。畫院內可說人才濟濟,而且幾乎都是影響深遠的畫家,如馬賁、王希孟、張擇端、李唐、朱銳、蘇漢臣、劉益、富燮等。
  • 清人厲惕齋在他的詩作《茶花》中寫到:「年年花事易消磨,如爾花中得氣多,屈指三時開不斷,冬寒春暖夏清和」。厲惕齋在《真州竹枝詞引》中還有這樣的描述:「冬至之時,富人家作『消寒會』雅集,盛開的山茶是清玩雅供中的主角。」
  • 我們可以感覺到,這幅畫雖已歷經千年,然而,姐弟倆的髮型歷久彌新,服飾看來永遠是那麼素雅、嶄新。
  • 新年迎新歲,「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大吉大利大家討喜。古代文人過年也是有講究的,他們還有什麼賀福賀壽的高招妙法呢?聽過在新年期間擺「清供」,畫「清供圖」嗎?「清供圖」就成了中國文人畫的一個特殊的新年賀福題材,畫裡展現許多招福之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