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澳洲房產史變遷 澳洲夢去向何方?

編譯/吳錦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18年04月01日訊】時間流逝,偉大的澳洲夢對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義。近半個世紀,澳洲人的心願,是買一個房子,無論大小。

最新的ANU報告顯示3/4的澳洲人將擁有物業視為「澳式生活」的一部分。

但是,在物業專家看來擁有物業的觀念不一定是最好的。

「你真的需要擁有嗎?」 城市設計師Peter John Cantrill 這樣問道。他強調的是 「真的需要」。

Mr. Cantrill 的問題是:你生活的環境安全嗎?

他說,在德國和瑞士房產擁有率很低,相反的是更多的控制租金和租賃保險。

現在,很多澳洲人面對貸款壓力和租金壓力,偉大的澳洲夢變成了噩夢。但是這樣的危機不是我們自己造成的嗎?

大約60,000年前,澳大利亞居住著土人,直到白人到來。新南威爾士第一任總督Arthur Phillip來時認為澳洲所有的土地都應該歸英國政府所有。

「但事情很快發生了變化,人們不經允許就佔有土地」,莫納什大學城市研究所教授Graeme Davison 說。

這也不全是無政府主義:釋放的罪犯可以得到土地以阻止他們回到英國,退休的官員被獎賞土地,他們都成為了自由移民。

1825年,總督Ralph Darling來了,建立了更可行的機製。

David 教授說:   「從那時起,人們就開始了更自由的擁有土地, 在1830年,擁有自己的一個物業是可以實現的」。

一套房子一張選票

在英國,土地保護法讓大量的教會擁有土地,但在悉尼和墨爾本卻不同。

墨爾本在1850年伴隨著淘金熱經歷了迅速的土地分割,建立了棚戶區。

Davison 教授說:「早年在墨爾本的貧窮區都有很高的物業擁有率」。

在1856年南澳推行普選之前,有物業者才有投票權,一直延續到殖民結束之後。

19世紀末,人們這樣說:「擁有物業會讓你更有公民的歸屬感。」

Davison教授早年統計的數據表明,1881年墨爾本的房產擁有率是44%,和悉尼、阿德萊德一樣。當時沒有一個發達國家可以做到這樣的房產擁有率。他說:「絕大多數的城市都做不到。」

自我發展

進入20世紀,澳大利亞的房子顯得與眾不同,它可以用來養活一家人。

Cantrill 先生說;「房子不衹是一個住處,它可以用來種植農作物。」其它國家農場都在城市之外,澳大利亞卻不同,「我們的農業和房子在一起,被稱作四分之一地。」

Cantrill 先生說:「這使得城市密度很低,人們擁有大塊的土地」。這樣的城市可以有很多車,廉價汽油和經濟發展空間,以前的菜園建成了現在的雙車庫。

戰後繁榮

冷戰期間,澳大利亞政府用房子來抵禦共產主義。 「公民承諾抵押」「不要做革命者」 成為當時的廣告語。

孟席斯政府推出了多種房產,製定了讓租公房的人購買自己房產的政策,莫納什商學院的經濟學教授Lionel Frost說:「政府要更多的人從公房中解脫出來。」

二戰後,很多的移民從英國,愛爾蘭,歐洲,希臘和意大利來到澳大利亞,他們喜歡有自己的房子。

Frost教授說:「他們有很強的意願在澳洲有自己的房子,因為在英國和歐洲很難做到」。

1970年中,房產擁有率在澳洲是70-75%。

金融介入

80年代,澳洲發生了結構性變化,金融管制放鬆,雙收入增加,使得房貸變得容易。之後利率也發生了暴漲暴跌。

悉尼大學規劃教授Nicole Gurran說: 「這些變化和金融成本對物業市場帶有很大的影響。」

金融管制放鬆前,物業以自住為主。但是利率調控之後,物業成為纍積財富的工具。

Gurran 教授說:「我們可以看見人們投資房子,包括自住房都是以纍積財富為目的。在1990和2000年有更多的增加。」

90年代初,Gurran教授認為,房價的增長幅度大於通脹,但是利率下跌。由於公屋數量有限,使得房屋租賃市場不斷提陞,再加上負扣稅,吸引了更多的房主。

Davison 教授認為,澳洲夢開始發生變化,人們看到的不僅是房子本身的價值,而是它的交換價值。

責任編輯:簡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