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閻立本識英才 狄仁傑忠心復唐室(上)

作者:沉靜

唐朝閻立本《職貢圖》,畫中所繪是唐太宗時,爪哇國東南有婆利國、羅剎二國前來朝貢,途中又與林邑國結隊,於貞觀五年抵達長安,畫中顯見「異方獻寶,萬方來朝。」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1745
【字號】    
   標籤: tags: ,

提起閻立本,很多人知道他是畫家,並不知道他還當過宰相。皆因畫名太盛,光焰遮住了官銜。

閻立本(601—673),是初唐著名畫家,他特別擅長刻畫人物神貌,時人譽為「丹青神化」,史稱「工於寫真」。閻立本傳世畫作有《凌煙閣功臣圖》、《秦府十八學士圖》、《歷代帝王圖》、《蕭翼賺蘭亭圖》,其中我們最為熟悉的則是《步輦圖》,畫的是貞觀十五年(641年)春,吐蕃使者祿東贊拜見唐太宗的情景,當時已官至刑部侍郎的閻立本,在宮廷見證了「漢藏和親」的重大歷史事件,並用畫筆栩栩如生地呈現出來。

閻立本是遠超宮廷畫師的最好的畫家,這一事實有目共睹且眾所周知。此外,他還是個成就非凡的工程學家,閻立本與其兄長閻立德先後出任將作大匠,包攬了唐初宮殿、宗廟、陵墓的設計、繪畫和工藝。

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仕宦多年的閻立本被擢升為右相,正式當上了宰相。正巧,姜恪也因「歷任將軍、立功塞外」而被提拔為左相。「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馳譽丹青」的順口溜不脛而走。

他任期內的大事是(668年8月)唐軍破平壤、滅高句麗的捷報,唐朝疆域在唐高宗統治時期最大。公平地講,閻立本當宰相雖無突出政績,但平穩過渡也不差,至少不是劣跡昭著的奸相。他載入史冊的大功一件就是慧眼識英才,為大唐的復興發掘並保住了砥柱之才——狄仁傑

滄海遺珠

狄仁傑(630—700)早年憑藉科舉入仕,在汴州(河南開封)擔任判佐。麻煩的是初出茅廬就被小吏誣告,恰逢(661年)工部尚書閻立本為河南道黜陟使(專門考核地方官吏政績的大臣),他親自受理審查了這個案子,不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找到了自己尋求良久的治世之才。

閻立本對狄仁傑說:「我是一個肖像畫家,在我心中自有想畫之人與不想畫之人,想畫的人物中,見其第一眼便有衝動下筆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而你就是極少數之人、非畫不可之人。」

他讚歎道:「仲尼云『觀過知仁矣』,足下可謂海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 意思是從你狄仁傑的所謂過錯來看,你是個好官,是被埋沒的珍寶啊!(後世遂用「滄海遺珠」比喻埋沒人才或被埋沒的人才。)

閻立本事後對其近臣坦言:「被我凝視而毫不動容的人,實在從未見過。」當時的狄仁傑是個從七品下的小副官,被不小的罪名陷害,面臨前途斷送的迎頭重擊,居然毫不慌亂,更無一絲萎靡猥瑣之色。他目光如炬,坦蕩磊落,極為沉著冷靜,閻立本為其膽識氣度所打動,更因其德才兼備而對其愛惜如寶。

於是,閻立本保薦狄仁傑到并州都督府當法曹。猶如伯樂對於千里馬的知遇之恩,正是閻立本的慧眼識英才,狄仁傑才沒被冤枉埋沒,得以嶄露頭角,此後一身的才華抱負有了施展的空間,最終成為一代賢臣名相。

清宮殿藏本狄仁傑畫像。(公有領域)

斗南一人

比起之前的判佐,法曹的級別高了很多,不但管監獄,還負責徵收罰款等等。擔任法曹對狄仁傑來說是個極好的鍛煉,他通曉了吏治、兵刑等典章和法律制度,接觸到眾多案件和服刑人,對他斷案能力的培養、行政經驗的積累,都大有助益,為其日後施政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他在并州一幹就是十多年,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做得非常出色。同僚和上司都覺得狄仁傑將來一定會大有作為。

同僚鄭崇質的母親年邁且長期臥病在床,而鄭崇質偏偏接到去邊陲工作的調令,狄仁傑表示願意代替鄭崇質出行。長史藺仁基非常感動,聯想到自己與司馬李孝廉之間的不和,深感慚愧,主動與李孝廉和解。他還經常對人稱讚狄仁傑道:「狄公之賢,北斗以南,一人而已。」 古人認為紫微星是皇帝的象徵,而北斗七星是諸侯大臣的象徵。藺仁基誇狄仁傑是天下臣子中最賢能的。後世遂用「斗南一人」比喻天下絕無僅有的人才。

斷案如神的「平恕」

上元二年(675年),狄仁傑被調到了長安擔任大理寺丞。大理寺是古代掌管刑獄的中央審理機關,而丞,級別是從六品上,分管中央部門、京師及地方州縣的司法案件的複審。

狄仁傑勤勉仁厚,明察秋毫,剛正果決。很快,他出類拔萃的斷案才能就發揮出來了,儀鳳元年(676年),狄仁傑創造了一年斷案17,800起的紀錄。這意味著一年不休息的話,平均每天要斷案49起,令人驚歎不已。

更神奇的是,一年內處理完畢歷年大量積壓的舊案,涉及上萬人,事後竟然一個喊冤的都沒有,倒是釋放了不少被冤枉的無辜百姓。如此廢寢忘食、全身心投入且高效優質地工作,使狄仁傑成為朝野上下欽佩的斷案如神、懲奸除惡的大法官,贏得了廣泛的讚譽。狄仁傑從此名聲大震,被當時的人稱頌為「平恕」,即公正無私、持平寬仁之意。

可惜沒有記載這些案件的詳細史料,古代傳統史書對道德風範和國家大事的重視要勝過刑偵斷案。這一空白也留下了想像的空間,在唐代和後世文學以及民間故事中,狄仁傑被演繹為大眾仰望且津津樂道的傳奇「神探」。(荷蘭漢學家高羅佩編寫的《大唐狄仁傑斷案傳奇》,也譯為《大唐狄公案》,在海外廣為流傳,因此,這個被藝術化的形象,在歐洲與福爾摩斯具有同樣的知名度。)

狄仁傑立像。(公有領域)
狄仁傑立像。(公有領域)

上諫皇帝 下惜民眾

狄仁傑斷案公道,還體現在不畏強權、嫉惡如仇上,就算是皇親國戚犯了法,他也要寫檢舉信給皇帝,絕不徇私枉法,就連皇帝做了錯事,他也敢於犯上直諫,進行勸阻。

儀鳳元年(676)九月,唐高宗下令誅殺兩位誤砍昭陵(太宗陵墓)柏樹的將軍(權善才和范懷義),狄仁傑上奏辯護,認為二人罪不至死。高宗大怒:「他們砍伐昭陵柏樹,置我於不孝之地,必須處死!」 狄仁傑直言道:「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殺一將軍,千載之後,謂陛下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殺善才,陷陛下於不道。」在場的朝臣個個大氣不敢出,而狄仁傑卻泰然自若,他要高宗考慮後世的評價。之所以不敢奉命處死善才,是唯恐皇上陷入不仁不義之中啊!高宗聞言怒氣漸消,免去了兩位將軍的死罪。

狄仁傑的正直忠貞難能可貴,唐高宗把狄仁傑從大理寺調到了身邊,升任侍御史(負責審查百官)。他恪守職責,彈劾了兩位巧媚逢迎、恃寵怙權的寵臣,自此朝廷風紀肅然。

狄仁傑為官清正廉潔,始終保持體恤百姓的本色。調露元年(679),唐高宗準備偕武后前往汾陽宮,中途必經妒女祠。民間傳說衣著華麗的人經過妒女祠,會招風雷之災。當地官員打算徵發數萬民夫,另外開闢一條御道。

當時任知頓使(亦稱置頓使,掌管皇帝旅途食宿等事務)的狄仁傑道:「皇帝出行,有千乘萬騎扈從,風伯為之清塵,雨師前來灑道,還怕什麼妒女之害?」於是停止了徵發徭役。狄仁傑既妙言了天子至尊,又避免了勞民傷財。 唐高宗得知後,由衷讚歎:「狄仁傑真是個大丈夫啊!」

武則天慣用佛教為自己皇權的合法性造勢,晚年時還要花費數百萬造一座大佛像。狄仁傑勸她說,這麼做損害的一定是百姓,耽誤農時,也是放棄國家根本。既費官府庫財,又耗人力,如今邊境尚未安寧,應放寬徭役,免去不需急辦的事務,如果一方發生災難,到時又用什麼去救濟呢?武則天只好作罷。

唐高宗李治。(公有領域)

赴豫州 刀下救人

高宗去世(683)不到一年,武則天就廢中宗李顯為廬陵王,改立淪為傀儡的幼子李旦,自己臨朝稱制,重用其侄子武三思(任兵部、春官尚書)、武承嗣(當宰相)。李旦上表讓位,武則天為謀奪江山社稷,大殺李唐宗室和不附己的文武大臣,甚至不惜殺害親骨肉。反武浪潮洶湧,先是徐敬業在揚州起兵,駱賓王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聞名天下。接著,李氏皇族琅邪王李沖、越王李貞起義,但都被鎮壓,慘遭屠戮和滅門。韓王李元嘉、霍王李元軌、魯王李靈夔等也全部遇害,紀王李慎被關進大牢後流放病死。唐之宗室幾乎被翦除殆盡,幼弱倖存者也被流放嶺南,其親黨數百家也被誅殺。參與起兵的皇族後裔更是被武則天改姓為「虺」。

688年9月,武則天派宰相張光輔率十萬大軍圍攻豫州,唐太宗的兒子越王李貞兵敗自殺。作為新赴任的豫州刺史,狄仁傑看到屠城後的悽慘景象。張光輔縱容將士趁機暴斂,以殺降冒功,亂黨家屬人數居然高達五千多人。

武則天定罪六七百家,籍沒五千餘口。司刑使催逼狄仁傑行刑,但狄仁傑認為判決有誤,拒不執行。事關五千人身家性命,作為當地父母官,不能不慎重。他質問宰相張光輔,為何要縱容將士姦淫濫殺、敲詐勒索,把豫州變成了人間囚城?「您就不怕怨聲沸騰,直衝九霄雲天嗎?!」

狄仁傑上奏武則天,認為一旦按此定罪,將牽連甚廣,並一再為反叛家屬求情。後來這些家屬被免去死罪,發配豐州。他們遙望遠方哭著跪謝狄公的救命之恩,到達豐州後,他們又為其立碑,以頌恩德。 而狄仁傑因得罪張宰相,被貶為復州刺史。@#(待續)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閻立本(601-673)﹐唐代畫家﹐雍州萬年(今陝西臨潼)人。
  • 日曈紫氣大明祥 大唐昭威世無雙 北闕樓頭景陽煦 南薰殿前太液香
  • 高宗為了獎勵狄仁傑,向滿朝文武宜布道:「仁傑為權善才正朕,豈不能為朕正天下耶?」遂破格提拔狄仁傑為侍御史。狄仁傑折獄斷罪,以匡正持法為己任,朝中群臣都對他且尊且畏,「由是,朝廷肅然」!
  • 690年9月,67歲的武則天登基稱帝,改唐為周。毒如蛇蠍的她大搞酷吏政治,鼓勵告密構陷,剷除異己,殘害忠良。以致大臣們每次上朝之前,都要和家人訣別,在朝廷內外形成十分恐怖的政治氣氛。武則天共有75位宰相,被賜死或死於獄中的有15人,被流放的9人,不得善終者占宰相總數的三成。
  • 在中華文化的川流中,「虛室生白」是中華文化的思想觀之一,它出現在道家思想中,也被歷代不同的人事物取用,歷來受到重視未有間斷,成了一種處世智慧。「虛室生白」出自何處?我們的先人怎樣用生命去實踐這種精神?
  • 王祐在家中庭院種了三棵槐樹,樹蔭滿庭,他對人說:「我的兒孫,必定有人貴為三公,這三棵槐樹就是標示。」他對王旦滿懷信心,說:「這孩子將來定會成為一位公正的相國。」後來他的話應驗了,王旦果然貴為宋真宗一朝的賢相,受到真宗皇帝的倚重、敬愛。
  • 韓琦以芍藥這花中宰相為祥瑞之兆,圓滿了「四相簪花宴」。李固言芙蓉鏡下狀元及第,紗籠中人必能當上宰相。冥冥中皆有定數,命裡有時自能水到渠成,命裡無時也難以強求。
  • 名畫《女史箴圖》是中國繪畫史上留下的開卷畫,也是「展示世界歷史的100件文物」之一。這畫如何表現人物畫的傳統精神?畫史鼻祖顧愷之的繪畫技藝如何精彩詮釋宰相張華《女史箴》的鑑戒精神與內涵呢?
  • 在古代王朝,能夠封侯拜相之人,基本都是很有才幹的,按照佛家的因果報應說,也都是有很大福分的。北宋有這樣一位名臣,一生歷經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先後幾度出任宰相,為相長達五十年之久,而且他終生篤信佛法,曾匯集十萬人一起念佛。此外,他的高壽更是讓人稱奇,91歲時安然坐化,無疾而終。他的名字是文彥博。
  • 從古至今,歷朝歷代都有能人術士,或早早堪破天機,預知社會走向,或提前揭示個體命運,告知富貴禍福。而世人往往在歷史走過後,才猛然發覺一切確實是早有安排,一切都是天定、命定,有些後悔也來不及了。
評論